-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金融时报》《泰晤士报》《连线》《出版人周刊》等著名媒体推荐阅读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一成不变? 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如此仓促? 为什么天才和疯子如此接近? 让我们与苏格拉底吃早餐、与黑格尔享用百吉饼、与培根吃个煎鸡蛋 让我们与历史上的这些哲人聊聊生活、谈谈感情、说说梦想 我们会发现,生活的本色原来如此流光溢彩,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如果苏格拉底能成为与自己共进早餐的伙伴,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虽然苏格拉底的死或许会让你犹豫一下,但也正因他对生命的深刻反思,能启发我们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 我们一觉醒来,开始新的一天,但这新的一天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真有机会跟苏格拉底坐在一起享用卡布奇诺咖啡的话,或许,他会对你这样提问:“你的生活为什么一成不变呢?”或者“作为一个人,你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呢?”或许,这些仿佛身在博物馆的哲人们还会为你解答“为什么天才和疯子二者是如此接近?”这个难解之谜。 在哲人们的眼中,我们身边的任何行为似乎都存在着意义,甚至带有神秘的色彩。当我们正为上班途中遇到的红灯出言不逊时,哲人们会安慰你后边有同样的绿灯等着你,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当我们去看病时,哲人们会说爱情也是一种病,一种会传染的相思病;而现代的那些购物狂们,他们实际上不是为了消费,只是满足自己购物的欲望而已;当人类用各种词汇美化男女之间的烂漫情爱时,这种情爱只不过是犹如机器人的一个计划那样机械罢了;而人类的梦乡,其实只不过是一场让你实现自我欺骗的电影而已。 这本书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一次迷人的探索。《与苏格拉底吃早餐》为我们这些日常的每一个小时的每项活动,找到了历史上一位位伟大的哲人,通过他们的观点来思考我们每项生活行为背后的意义。 -
卢梭·康德·歌德
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正因乎此,一位大哲学家和一位大诗人之间的距离,就比他与一位蹩脚的哲学家之间的距离为小。卡西尔的这册小书,通过追述从诗(卢梭)向哲学(康德)和从哲学(康德)向诗(歌德)的精神转换现象,生动而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
纯粹理性批判
本书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康德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全书约有40余万字,除了序言和一个总的导言外,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中译本是直接从德文原本由邓晓芒翻译、杨祖陶校订,其译文精良,堪称佳作。书后还附有德汉术语索引、汉德术语对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
謀殺理性批判
內容大要 1803年,普魯士王國的柯尼斯堡發生了一連串的殺人命案,動機不明,一時之間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一位年輕檢察官在哲學大師康德的安排下前來調查,將康德批判哲學的原則運用在刑事辦案上,循著犯罪現場留下的蛛絲馬跡,追到人類理性的邊緣,腳下是人心深淵的無盡黑暗。真相,總是令人膽顫心寒…… 歐洲哲學發展到十八世紀,英國經驗主義與歐陸理性主義兩大傳統涇渭分明:前者以洛克、休謨為代表,認為人心有如一張白紙,全賴後天的經驗形塑;後者有高唱「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兒,認為經驗不足恃,確定的知識都來自理性。 兩派相持不下,話不投機,幸好出了個康德,歐洲哲學才有轉機。這位日耳曼哲學家以一人之力完成「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不但融匯調和了兩大哲學派別,整個十九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沒有一個不受康德影響。甚至二十世紀語言哲學的維根斯坦、存在主義的沙特、現象學的胡塞爾,乃至當代哲學巨擘哈伯瑪斯、羅爾斯,都在回應康德哲學提出的課題。 《謀殺理性批判》的作者高明之處,是在歷史的空隙中架構了一個飽滿又鮮活的虛構世界。一般人對康德的印象流於刻板沉悶:一個終身未娶的哲學教授,一輩子沒離開過柯尼斯堡,生活極為規律,一絲不苟到城裡的居民可以用他出門散步來對時。 但是作者卻勾勒出一個有血有肉的康德:瘦小而精明的老者,睿智又充滿好奇心。同時也提醒了讀者,康德所處的乃是一個非常動盪的歐洲:啟蒙理性澆灌出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也孕育了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崛起摧毀了貴族階級,也把歐洲帶入腥風血雨之中。 理性主義走到非理性的暴力,是理性最大的嘲諷。康德沒有活著見到十九世紀的歐洲轉而走到理性的對反面,投入浪漫主義、乃至潛意識的懷抱。但讓人好奇的是,康德在1790年就已完成龐大哲學體系的建構,窮盡理性範疇的探討,難道到他去世的這十四年間,沒有想過再跨一步,探索非理性的黑暗深淵? 《謀殺理性批判》正是玩味了這個可能性,頗有康德「第四批判」的意味,只是康德這部哲學巨著不純然是哲學的思辨,而是一連串以人命與鮮血為代價的人性實驗。 整個柯尼斯堡都是康德的哲學實驗室,作者用非常詭異的方式謳歌了「敢於求知」的啟蒙精神! -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学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风格、人格与若干重要思路。书中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 -
康德与柏格森解读
树的图像可以展示出主导人们认知的模式:井然有序的等级秩序,树枝的多样性从树干的统一性中生长出来,而根部的盘根交错也归于主干。树的譬喻可以归结到统一性、等级体系、线性秩序以及系统的胜利。从赫西俄德撰写的神谱、生物学的物种起源学说、到现代语言学的句型树状图分析--树的譬喻到处都指向形而上的秩序。但是哲学家德勒兹说:"我们已经厌烦树木,再也不能信任树木了……我们已经吃够了它的苦头。整个树状文化就是以它为基础的……只有地下的须根、蔓生植物、野生植物和根茎才是美丽的、政治的、可爱的。" 在这里展现出了与树相对立的模式。哲学家德勒兹,这位如此独特且又富有创造力的并且崇尚尼采的人,会以怎样的形式来论述康德与柏格森呢?令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