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生活手记
当我结束这本关于环境和动物问题的小书时,大半个中国正遭受着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袭击。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混在一起,从森林正在消失的上游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洪水冲破狭窄河道的束缚,在大地上汪洋恣肆地流淌。它吞噬了田野,冲破了城市的堤防,毫不留情地夺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然而,这并不是自然策划的一场“诡计”,甚至也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的灾难。天降豪雨,土地却没有了吸纳的能力;冰川消融,森林却不再具有蓄水的作用。土地变得贫瘠,原本丰茂的原始森林所剩无几,自然的有机体正在被肢解。而这又是因为,我们向来只注意人的得失,却从未考虑过河流山川的利益。我们没有意识到,在漠视乃至任意侵害大自然所固有的利益的情形下,人的利益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和良好的保障。我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已经病了,病于人类无休无止的贪欲和无所顾忌的索取,洪水泛滥只是这种疾病的一个征兆罢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一部分受到伤害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另外一部分。几年前,在长江上游的广袤地区,考察者就注意到,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然而这种警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许,人们不觉得原始森林被砍伐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也不觉得金丝猴、藏羚羊栖息地的破坏和自己的利益有什么相干,但是,当洪水毁坏了我们的家园,粉碎了我们的梦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坚持这种自私狭隘的看法吗?在水系上游水土保持地区实行所谓“木头财政”,将不仅有计划地摧毁当地贫苦人依赖森林的传统生活,使栖息在此地的野生动 物濒临灭绝之境,更将无可挽回地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和下游地区洪水泛滥。也许紧接着的是,丰富的水系慢慢变成干枯的季节河,或者中下游断流。这一远景,我们似乎已经在黄河的经验里看到了。 人类出于自然,就如婴儿出于母腹。对自己的母亲,我们应当深怀感谢之情,用爱和奉献而不是贪求和索取去对待她。的确,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是自然进化漫长历程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生命形式。然而,这并没有人类任何一种役使自然的特权,相反,它赋予人类一种特殊的责任,那就是善意地对待自然,细心地看顾自然,尽力保持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完整。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得享自然的丰美赏赐。这就是我在这本小书里想要表达的观念。 写作这本小书的过程相当艰苦。使我没有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是我丈夫的支持。在这个喧闹的时代里,他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认真而平静的人之一。他所具有的这种品质,多年来是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力量。这次,他为这本小书做了好些插图。这些插图虽然有点拘谨,但也体现了他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 此外,我还要感谢青岛出版社的王一方先生。前年,当我们谈到环境和动物保护问题,以及出版一套绿色丛书的可能性时,可以说一拍即合。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了愉快而有成效的合作。对此,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
梅特林克随笔书系
-
一九〇六:英伦乡野手记
爱德华时代英伦乡野笔记 上世纪初的岁时风情画册 《一九〇六:英伦乡野手记》记录了一九〇六年一月到十二月间英国乡野的种种物候现象与自然风情。细腻生动的文字,辅以数百幅精致清新的手绘水彩图,佐以众多英伦诗人佳句与岁时谚语,带来一整年的审美盛宴。 这部由伊迪丝·霍尔登在艺术学 校执教期间为学生示范制作的手记,不独是艺术教育样本,更是自然观察的典范之作。一九二〇年,伊迪斯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泰晤士河畔采集标本时,不慎落水身亡。完整的手记则于一九七七年首度出版,题为《爱德华时代女士的乡村日记》(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甫一上市便引发全英怀旧乡愁,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译成十余种文字。 原作问世一百一十年以来,初次以中文呈现。译本拥有独家版权高质量图源,译文经过精心校对,并请北京大学汪劲武教授等专家审阅。内文由设计师一字一句手抄,根据中文特点调整排版,还原了艺术与生活结合的美好质感。 -
失落的蔬果
◎作者親自走入山林、親自品嘗野菜的滋味 ◎許多野菜正在消失!本書手繪圖100種,保留野菜的面貌,是文學與自然科學最美好的結合 ◎附加野菜的拉丁學名、別稱和英名,依屬種特徵,簡介生態習性 -
少年绿皮书
十五岁何尝不是一个人童年时光的最后。 在这个末代岁月里,你扮演的又是自己一生的何种角色? 默默地接受一个时代的结束, 还是找到了另一个新的可能? 台湾自然作家、漫游达人”刘克襄,年轻气盛时,经常骑着“野狼125”驰骋四方。那时山刀、望远镜、相机、画簿和笔记本之类配备,几乎样样俱全。旅行心境很接近十九世纪博物学者深入异地,充满探险的乐趣。当孩子渐长,带他们访野地、溯小溪、眺大海、搭火车、逛小镇……旅行的视野除了自然,逐渐增添生活的气息。 这本少年绿皮书,记载了年少时的冒险路径,和与儿女们共同探索的新发现。两代人的童年隔空对话,碰撞出绚烂火花。有对彼此的理解、期望,也有对内心价值的再思考。十五岁这“最后的童年时光”,如同每一年暑假的尾声,孩子们渴望冒险、迫不及待奔向未知世界,却也绕不开种种私我成长的烦恼。而广阔的山林和天空,无边无际的岛屿壮游,是启蒙和疗愈的最佳场所。 全书配有作者精心绘制的插图,或是鸟兽虫鱼图鉴,或山林小径速写,或古镇乡野地图。风格灵动活泼,亲切易读。离家出走的刺激,爬树的兴奋,捕蝶的小心翼翼,打棒球的团结,坐火车流浪的迷茫,游泳溺水的恐惧,闲逛书店的好奇……都被一幅幅铅笔手绘图,凝固在永远的十五岁,那个蝉鸣阵阵的暑假。 而“成长”这一永恒主题,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中,悄然完成。 十五岁的你,要去哪里冒险?躁动不安的暑假,要怎样度过? 爬树,捕蝶,泅泳,打棒球,坐火车流浪,好像全都是些了不得的事情—— 朴拙的铅笔手绘地图里,藏着重返童年的秘密路径。 -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简介: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中?发达的自然科学关于这个世界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切都是早就定好了的?绝对不是。这个世界是"双非"的,其中的任何"事件"的发生在认知的意义上都是"双非"的,也就是说既不存在充分条件,也不存在必要条件,世界不是决定论的,我们能够影响未来。这个结论既来自数理科学的极致推理,更来自似乎浅显的博物学实践。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从认识论的"双非判断或原则"(此原则是作者本人提出并命名的)说起,通过一些典型的科学思想观念,阐释了近代自然科学博物传统的意义,提出了新博物学的设想。新博物学是传统博物学的博物情怀加上当代数理科学的还原论成果,两者结合起来以综合的面目展现出来的。本书用博物的眼光描述世界的图景,引领读者体会到世界的复杂和不确定,并进而引导读者对作为人和人的自然科学,在这样的图景下,应当有怎样的伦理观念(特别环境伦理观念)和科学观进行颇有新意的思考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