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
山,那么高大,但又那么宽容,情愿坦露给非常喜爱它们的人。大家会看到,人们原来错误地认为渊默的可敬的古树,阿尔卑斯山脉的族长,何等由衷地赞赏我们。我们感激不尽这些庄严的巨人慈父般的深情厚意,在它们怀里,我们找到了特别温馨的隐居之所;这些雄伟的高山(及其哺育欧洲生命的河流),也特别慷慨,向我们倾注了它们安宁、平和而深沉的灵魂。当米什莱歌唱自然之诗的时候,他把动物当做我们的典范,把树木和山峦视为我们的榜样。在《山》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攀登那些纯净自由之风劲吹的山峰。对他而言就是这样,自然科学总是持续揭示进步的法则。他坚定地相信,等到我们终于相互了解的那天,我们就会如兄弟般相爱,而科学一旦阐明事物和生物间密切的亲缘关系,世界就将沉浸在一座火熔炉里了。全书分两卷: 第一卷描写山的各种面貌,冰川,山口,温泉,山的隆起,以及北极的冰山,爪哇的火山等;第二卷描写山中的生物,草原,森林,阿尔卑斯山的各类植物以及山地居民,等等。 -
鸟与诗人
鸟与诗人》是巴勒斯自己出于某种考虑编写的一本散文选集,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那样,他的初衷是想通过编选这样一本书,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的描绘与对精神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提供一种二者互为参考的视角。因此本书前面几篇文章重点谈论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后面几篇文章侧重发表了自己对文学创作以及本人所欣赏的两位作家的评论,但这两种文章都不是单纯流于自然的描绘或者人文思想的阐发,而是把两种精神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用作者的话说,“我这样也是有意用在田野里熏染的情怀和学到的方法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一番观照和沉思,同时还打算用我所能调用得上的最杰出的博物学家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思考的问题”。 -
瓦尔登湖的反光
【走向自然,就是走向内心。】 梭罗留下的14 册日记“有意识地让文学性向日常生活延伸和渗透的范例,是一部未完成却又独立自存、具有自身生态性的书”,被誉为“自然爱好者的《圣经》”。《梭罗日记》(增订版)精选二百余篇日记编译成册,可谓“瓦尔登湖的反光”,使读者看到一个集文学性和生活性于一身的梭罗。 被美国前总统林肯誉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的爱默生后来在谈到《梭罗日记》时说:“在读他的东西时,我发现在我内心存在同样的思想、同样的精神,但是他超过我一步。”作为爱默生的学生、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梭罗青出于蓝,他的日记被爱默生称为“储蓄所”,而他为世人所熟知的《瓦尔登湖》正是从他的“储蓄所”里零存整取了全部素材。《梭罗日记》是梭罗的生命的储蓄所,他的文学生命因此而不朽。 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夫人、自然文学领域知名学者、翻译家程虹说:“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梭罗的人生、著作及理念,会使我们原本浮躁的心态得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她充分肯定《梭罗日记》的价值,并认为:“回归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走向自然,更不是回到原始自然的状态,而是去寻求自然的造化,让心灵归属于一种沉静而拥有定力的状态。在浮躁不安的现代社会中,或许,我们能够从自然界中找回这种定力。” ———————— 书摘: “白天都在辛苦工作,没有一点思想,头脑变成了纯粹的工具;只有在工作之后的宁静的傍晚,我才恢复了知觉,使我听到了蟋蟀的鸣叫,而事实上它们整天都在鸣叫。我感觉到一种沉静、明确无误的智慧(部分是我配不上的)的注入……”(1851年6月22日) “我都34岁了,但我的生命几乎完全没有伸展开。生命的长度连让人取得一项成功都不够。在下一个三十四年间,奇迹也不太可能发生。”(1851年7月19日) “我的熟人们有时候搞不明白为什么我要离群索居甘处贫乏, 但要是我与他们交往的话,那我感受到的贫乏就会大得多了。”(1851年12月17日) ———————— 推荐: 在读他的东西时,我发现在我内心存在同样的思想、同样的精神,但是他超过我一步,用卓绝的形象去说明,而我则用使人昏昏欲睡的概念来表示。真正的美国人,非梭罗莫属。(爱默生) 梭罗可以用手从溪水里捞出鱼来;他可以吸引野性的松鼠在上衣里做窝;他可以静静端坐而不妨碍动物们在他四周嬉戏。[在他的日记中]我们有机会认识的梭罗——很少有人了解他,连他的朋友也未必了解他。(弗吉尼亚·伍尔夫) -
十五顆小行星
有一些人一輩子,執著地認真活著。他們就像一顆顆小行星,在浩瀚的世界一隅,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兀自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和波長。 劉克襄也執著地認真活著,二十初歲迷上賞鳥以後,他便沉浸在自然探險的世界裡,或走訪山林荒野,或鑽研書籍資料。半甲子來累積的經歷成為生命重要的養分,促使他遇見或發現了這些獨特的小行星。他們是傳奇的、漂泊的、探險的人物,還有更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庶民。 作者以書信體的方式,娓娓述說著十五篇遭遇。每一篇都誠摯感人,又觀點獨到。譬如〈最後的撒哈拉〉,很多人寫三毛,但從來沒有人用關渡的蘆葦,切入她那漂泊流浪的靈魂;或者〈隱逝於福爾摩沙山林〉,描述一名紐西蘭的外國人獨自來到阿里山區,尋找失蹤的兒子,沒想到,這段時間江蕙的歌聲竟給予他莫名的支撐力量;又或〈成為珠峰的一部分〉,十多年前年輕的山友拾方方,為何堅持以震懾人心的「大敗」方式攀登世界第一高峰?還有〈家山〉,世界變化如此快速,兒時的家鄉已丕變,我們要如何回鄉呢?劉克襄花了十年的時間找到這條回家的路。 這本書維持作者向來的風格,文字平實易讀,不以華麗的詞藻堆砌,或是展現繁複的文學技巧。它是一本用生命完成的書,還觸碰了部份死亡的議題,卻一點也不沉重,反而展現了大開大闊的心境。更難得的是,本書擴展了自然書寫的範疇。自然書寫不應只是環境議題、隱逸文學、自然體驗、自然史爬梳和調查紀錄等創作類型。它更高的層次,或許是一個長期浸淫在自然領域的人,看待和應對世界的方式。劉克襄用半輩子和自然打交道,獲得諸多啟蒙與力量。這本書是他和台灣這塊土地和人物的精湛對話。 -
大自然的日历
《大自然的日历》内容简介:普里什文是一个具有宇宙感觉的大艺术家,一个真诚丽对大自然的诗人,他将其思想和情感从美学的角度潜入到对世界的原初和根本,即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中。就如高尔基对其作品的评论一样:“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 我们译介普里什文,不仅仅为介绍他的文学文本,更向匆碌中的现代人推荐他那种以“亲人般的关注”而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将人生艺术化的“行为方式”。 -
美丽的性
本书将包含常见昆虫的自然繁殖、交配等生态图片,并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昆虫奇特的求爱等繁衍方式,通过感性的描述,激发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发他们探索奇妙自然的兴趣。作者文笔清新优美,境界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