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洋稅制在近代中國的發展
"本書以國民政府時期納入「直接稅」體系的五大西洋稅目(所得稅、利得稅、遺產稅、印花稅及營業稅)為主題,追溯滿清末年與北洋時期的稅政學理.....晚清以來,中國為增闢稅源,借助上述各項被視為進步而有效的西洋稅目,提供稅制現代化的理念基礎,期望達到改良財政本質的目標。.....國民政府主政時期,透過推展裁釐運動,完成簡化稅制的工作,並在對日抗戰的民族主義熱潮之中,努力擴大稅基,具體呈現由傳統體制過渡到現代租.....在二十世紀的前半期,中國經歷了一場租稅體制的變化,這些源於西洋的外來稅制,更在稅政改革歷程中發揮了前瞻性的作用。....." -
通产省与日本奇迹
国家与资本主义是比较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基本建构材料。这里有两种思考问题的线索。一些学者倾向于对政治结果的经济解释,运用供给或者需求等经济变量来解释选举或者对外贸。易等与政治相关的结果;另一些学者则倾向于发展对经济结果的政治解释,例如,商业集团、劳工集团和国家这三者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导致非常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分为(一)、(二)两册,包括论文21篇。之(一)的论文有:中古自然经济、唐代物价的变动、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唐宋帝国与运河、宋代官吏之私营商业、宋代寺院所经营的工商业。其中《中古自然经济》是讫今为止研究魏晋以至唐朝中叶中国货币演变的最重要著作,《唐宋帝国与运河》被称为“千古不刊之作”。 -
港口城市与入侵者
本书主要内容涉及现代社会早期的非洲东海岸,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斯瓦希里地区。研究涉及一系列的社会结构变迁、某些持续的现象和不同类别的分析方法,它们贯穿在多个章节中。书中的很多资料来自东非,但我希望在更宽泛的语境下利用这些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所熟知的素材,使自己的分析可以通过涉及基于西印度洋和其它领域的类似研究得到充实与提高。 编辑推荐 "港口城市的历史与作用 -----《港口城市与入侵者:现代社会早期斯瓦希里海岸、印度和葡萄牙》 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此语表明对黄金的追求是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动因。 历史学家迈克尔皮尔森在本书中探讨了早期现代时期的港口城市作用及其取向,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关系,世界经济中的海岸以及葡萄牙的影响。 现代社会早期的非洲东海岸,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斯瓦希里地区。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变迁、某些持续的现象和不同类别的分析方法,将它们贯穿在本书的多个章节中。而黄金在本书中将是一再出现的商品,是连结沿海地区和内陆的纽带。 首先,作者对世界海事概念下的斯瓦希里海岸和其东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里的“东部”是指阿拉伯海、亚非海和印度洋。这一分析的关键在于海事史的真实、有效,同时还介绍了海岸或沿海社会容易混淆的概念。 紧接着作者又尝试着分析什么使沿海地区和内陆之间互相联系,并描述了港口城市与内陆地区是如何联系的。在对这些斯瓦希里城邦的分析中,作者规范了一些术语的使用范围。同时还提出了港口城市的划分方法。这种划分方法对研究其他地区和时期的学者也很有启发。 同时作者还探讨了世界体系中的政治经济概念,更准确地说是资本主义出现之前的世界经济类型。作者不仅引用了一些回顾东非政治经济的文献,而且还关注了近年来有关世界体系的研究成果,并运用沃勒斯坦的理论对前资本主义时期和现代世界体系进行初步简要的说明。通过研究,证明海岸和内陆之间存在联系,分析了这种联系在资本主义出现前的世界历史中扮演的经济角色。 最后,作者通过葡萄牙人进入斯瓦希里海岸,探讨了沿海-内陆关系和海事主题。其中大量引用了记载现代社会早期葡萄牙人在世界各地活动的史料。其主要观点是尽管葡萄牙人野心勃勃,但他们在大部分地区从事的活动都以失败告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最早向外探索的欧洲人走向世界其他地区并不意味着能够“引起变革”,葡萄牙人的活动只是改变了某些事物,并部分地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立体地观察事物,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审视印度洋上长期以来发生的变化。如果把现代工业以及今天它的发展视作过去两百年间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力量,这样会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它对东非的影响。 作者迈克尔.皮尔森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很有名的历史教授。他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让读者可以将这本书视作简单的资料库:当库门打开时,不同学者可以对其中不同库存产生兴趣,可以就书中某一内容提出问题,并从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帮助。 “最好将本书视作能为自己的研究服务且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汇编。” -
港口
本书从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进程这一视角,依据丰富的旧海关报告和地方资料,紧紧抓住港口城市—腹地这一影响现代化空间进程的关键因素,从进出口贸易这一促进区域经济变迁的途径入手,深入论述北方在沿海沿边尤其是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营口、大连、安东等城市开埠以后所发生的巨大的经济变迁,展示了东北、华北、西北、山东等区域近代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差异。在分区域、分部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北方经济变迁的主要特点、内因和外因、经济成长及其限度,并对西方学者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若干观点予以评述。全书共9章、40万字,辅以124张表格、11幅地图和1张示意图。本书视野开阔,资料扎实,视野独特,论述新颖,兼用历史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分析更显深入和说明力,对目前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历史经济地理学以及经济学和地理学,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启发意义,也可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
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中国经济学界的争鸣(1932-1937)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通过全面考察与比较《中国经济》月刊、《经济学季刊》和《中国经济情报》周刊三份富有影响力的经济期刊,探讨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深重国难背景下中国经济学界争鸣、碰撞的宏大气象。三份期刊的办刊背景、关注重心、观点主张各有不同,展现了中国经济学界在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和三民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下,对于列强与中国经济关系、中国经济走何种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歧见。经济学者的热烈探讨、建议与批评,对当时的政府经济决策及后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至今仍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