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全三卷)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共3册)》是由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担纲完成的一部重要的、填补空白的巨著。 这部巨著以大量的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真实史料,阐析和揭示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真实历程。不仅向世人昭示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决定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曲折、复杂和必然性;同时,对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更具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
明代黄册研究
黄册制度是明代户籍与赋役之法的一种基本制度,历来受到学者重视。尤其30年代以来,考证研究颇盛,不乏名家论著,几乎成为明史的一个分支学科。然而,迄70年代末,学者并未见过黄册原本,所论大皆据史书、地志有关记载,南京黄册贮藏库的专志《后湖志》,以及明清人士对黄册制度的评议等文献资料。文献资料固丰,足资系统论述,而难于实证。原来黄册内容,主要是按户分列人丁与事产,以及两者在每十年大造期间的增减变动。其特点在于项目具体,而每项必有数据,可形成历史变量。学者既未见黄册原本,所论亦多是黄册制度本身及其兴衰变化,鲜能利用黄册资料特点以验证史书记载及作计量分析,来考察当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问题。 本书中,作者研究的各项结论都具有新颖性,都可作为一家之言,供学者研讨。作者治史的方法,即档案文书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是极好的,就当提倡和推广的材料。 本书为2007年10月第3次印刷。 -
淮北的盛衰
本书选取在中国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淮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水平、水利事业兴废、自然灾害、战乱和移民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淮北经济的盛衰轨迹及其原因。本书认为:淮北经济在北宋之前,虽有时发展速度放慢,甚至出现暂时倒退,但总体上发展较快;金以后,从纵的方面看,仍在缓慢发展,从横向看,淮北已失去昔日经济重心地位,日渐落后于江浙等地。水利事业荒废、自然灾害频仍、战乱不断、劳动力外徙等是淮北经济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本书主要内容如下: 先秦时期,淮北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我国开发较早的农业区之一,主要表现为定居聚落和城市的形成、农作物品种出现南北交融的现象。秦汉时期,随铁制农具、牛耕和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淮北经济发展出现了繁荣局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经济区之一。曹魏、西晋屯田制的实施,对本区经济在战乱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唐时淮北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淮北仍为重要经济区。金、元、明、清时期,每当战乱粗定,统治者也注意劝课农桑,淮北经济虽然仍在缓慢发展,但是就总体而言,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地位。(第一章) 淮北地势平衍,河流众多,湖塘密布,为水利、航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两汉、魏晋、唐朝都在此大兴水利。北宋时多注意修复原有陂塘设施。金、元时期对淮北水利工程关注减少。明、清时期集主要精力于治河,淮北多开挖沟、洫,以利排泄洪水,很少顾及农田灌溉。从战国直至北宋,因鸿沟、汴渠、淮河北岸支流的航运作用,淮北一直拥有重要的交通地位,金以后淮北各河的淤浅,元大运河的开通,使淮北渐失航运交通之利。淮北水利建设中有不少经验教训:蓄排之争、无大型永久性工程、黄河的侵害等。(第二章) 古代淮北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包括水灾、旱灾、蝗灾、黄河夺淮等。水灾、旱灾相比,水灾多于旱灾,后期尤其如此。各种自然灾害中,以黄河不断决溢泛滥对淮北影响最大。它改变了淮北的自然生态环境,使民力资财遭到巨大损失,并使再生产条件恶化。造成淮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气候、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其中人类在生态环境恶化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在后期有日趋严重之势,是淮北社会经济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第三章) 淮北又是古代移民多发地。其移民发生的背景之一是战乱。淮北地处我国东部之中,是南北割据政权争夺的重点地区,有着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多发区。淮北因久罹战祸,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淮北历史上的移民以对外迁徙为主,主要是受战乱所迫。因自然灾害发生,也产生人口外徙现象。对外移民使淮北户口减少,劳动力不足,限制了其社会生产的发展。明初对淮北的移民输入,促进了淮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因处置不当,也带来了民户逃亡、流民等社会问题。(第四章) 淮北经济自北宋后由盛转衰,除有上述原因外,还有都城的变迁、运河的改道、少数民族的进攻和统治等方面的原因。淮北文化也曾有过辉煌时期,但也随经济的衰退渐而落后。古代淮北经济的由盛转衰,对近现代淮北仍有很大的影响,近代淮北有严重的流民和土匪问题,现代的淮北仍是经济相对落后区。(结语) -
江南市镇
现今旅游者们所看的江南市镇,恬淡宁静,殊不知,它们过去是充满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引领时代潮流,带动历史变革。它们不仅需要您的瞩目,更需要人们对历史的尊重。 本书在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论述方式,对明清至民国时期经济最活跃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三角洲的苏、松、杭、嘉、湖五府的四十多个典型市镇,进行全方位研究和学术前沿课题探讨。书中不仅系统展现江南市镇的分布格局、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而且对这些市镇曾经引领时代潮流、带动传统社会变革的深刻原因作出了独到的解析。书中还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南浔、周庄、同里、乌镇、西塘、角直、七宝、朱家角等江南古镇,现今在备受瞩目的同时更需要人们对历史的尊重。 -
走向自立之路
本书是日本著名经济史学家久保享教授研究中华民中经济史的代表作。 作者依据大量国内学者能以见到的日、英、美等国的档案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有关档案和其他资料,以1937年抗日战争前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税收政策的变动以及币制改革的努力等为中心,探讨了在皮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国内外诸各关系战争前夜东亚的国际关系,指出南京政府恢复政治主权限和经济发展的努力以及受到的诸种制约,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移民、户籍与宗族
《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主要内容:以往的研究者多将明清里(图)甲视之为一套赋税征收体系或国家对地方控制的基层组织,《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以一个清代移民地区——江西袁州府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里(图)甲组织对地方社会的意义及其动态发展;结果发现,里(图)甲组织除了在税收上起了重大作用外,它更是一套划分社会界线,表明权利及身份的机制。袁州府原有旧户就是利用这套机制,将外来移民长期置于一个固定的户类别(“客籍”)之中,使外来移民无论在社会地位、晋升机会和享有的权利各方面都比不上土著旧户。换句话说,袁州府土著旧户借着操纵地方里(图)甲组织,实现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和控制。 但是,外来移民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土著旧户压制。从一些个案可见,外来移民是有能力利用多种方法突破土著的封锁取得户籍(或一般民籍)的。组成一些“大宗族”或“高层次宗族”就是移民获取户籍(或一般民籍)的一种有效手段。外来移民能够灵活地经营宗族组织,不但使他们取得户籍,也令他们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