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上中下)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生前並未完成,由其弟子黃榦續撰《喪禮》、《祭禮》。然黃榦撰《祭禮》僅成草稿,楊復先是整理草稿為十三卷,後經十數年努力,重新撰成《祭 禮》十四卷。楊復以朱熹禮學思想貫穿全書,理論體系之精密超過朱熹本人,因此在 宋末元初影響甚大,衛湜、真德秀、馬端臨等皆極推崇。可惜後來失傳,明清兩代學 者幾無人得見,甚至將黃榦《祭禮》稿本誤為楊復所撰。至清末陸心源得此書,始悟 兩種《祭禮》截然不同。陸氏藏本後歸靜嘉堂,靜嘉堂非秘不示人,而一百年來未嘗 有前往閱讀者。本書編者費時三月,赴靜嘉堂閱覽微卷抄寫全書,經兩年整理,公佈 這份埋沒五百年的重要著作,以供學林共同研究。目前所知,靜嘉堂本是孤本,且有 缺卷,鑒於以往學界往往混淆此二部祭禮,編者相信此書仍有傳本,期望各地圖書館 以此本對照所藏《儀禮經傳通解續》,發現其他傳本。 -
近思录
《近思录》内容简介:自朱熹、吕祖谦辑就之后,七八百年来流布极广,在历史上一直被奉为理学入门要籍,被誉为“学者入道之阶梯”。因而历史上传刻、注释、续编、仿编等各种整理形式的文本众多,据统计有300多种,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该书一直未有便于今天读者阅读的注释性标点整理本。 本次整理本的原文,是现存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吴邦模刻本《近思录》十四卷,个别文字有误者依据其他版本校正。注释主要采用南宋叶采的集解,间或取张习孔传、茅星来集注、江永集注、张绍价解义等作补充,对个别字句难理解处,则加按语以助理解。集评筛选南宋至今《近思录》注家、评述者、研究者对其词、句、篇等进行解说评论的颇具代表性的精要文字。 -
风俗通义校注(上下)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风俗通义校注(套装上下册)(繁体竖排版)》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术著作,无论是内容还是见解,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金石录校证
本书所有和底本为清乾隆壬午年所刻雅雨堂本,用以校刊者为《三长物齐丛书》本本及《四部丛刊续编》影印吕无党(无党,清吕葆中字)钞本。 赵明诚“跋尾”所引碑文,以洪适《隶释》与王昶《金石萃编》参校。除明显讹字外一般不予改动,只在“校证”中加以说明。 底本原附卢文弨案语,本书全部照录,文前仍据原书用“案”标明。三长物齐本原附黄本骥、蒋瓌案语所注碑主姓名字号,亦一律引录于本书总目篇题之下,并加圆括号以示区别。 吕无党钞本后所附张元济《校勘记》,引录吕氏原校及何焯、顾千里等诸家校语,对于刊正底本多所裨益,本书亦酌加采择,并在“校证”中分别注明。 “跋尾”中一般词语,本书不作解释,但如属作者征引之典故旧文,则尽可能一一注明出处;此外,对于冷僻的天文、律历、人物字号等名词术语,亦酌加简注,以便读者。 本书“校证”中征引旧籍及近人著作,多用简称,另列《征引书目一览表》,以供对照。 《金石录》总目所录碑题凡二千目,而“跋尾”仅五百零二篇。凡属有“跋尾”者,本书一律用“△”符号标识于总目篇题右上角;凡某一篇题属于某卷跋篇分目后一篇者,即于该篇题之后注明“以上跋尾在全书卷第几”,以便寻检。 -
书林清话
本书包括《书林清话 》20卷、《书林余话》2卷,叶德辉撰。叶氏为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本书介绍了古籍版本的基本常识、历代版刻的主要特征,并列举了许多著名版刻的实例,资料丰赡,论述翔实,为从事古籍版本研究、收藏、鉴赏所必读的名作。末附李洣《书林清话校补 》、卢前《书林别话》。书中配有历代版刻插图150余幅,文图对照,便于理解。 -
食疗本草译注
《食疗本草》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食物疗法及营养学专著,记载了二百六拾多种常见食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疾病及各种禁忌,兼收大量的食疗方剂。原书久佚。现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辑佚本为底本,与众多残本和其他典籍校核,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客观的评价,并用白话作了今译。从而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这部在中国科学史、乃至世界科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食疗学著作。书后附有“名词术语注释索引”和“食物、药品名称索引”。 卷上 盐 石燕 黄精 甘菊 天门冬 地黄 薯蓣 白蒿 决明子 生姜 …… 卷中 麝香 熊 牛 牛乳 羊 羊乳 酥 酪 醍醐 乳腐 马 鹿 黄明胶 …… 卷下 胡麻 白油麻 麻蕡 饧糖 大豆 薏苡仁 赤小豆 青小豆 酒 粟米 秫米 …… 名词术语注释索引 食物、药品名称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