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来临的方式
★ 这个春天,遇见旧神和新英雄,见证丰富而多元的中国想象力
★ 作者、编辑、译者、设计师,全女性创作者阵容
★ 史无前例的国际合作,上海文艺 X 微像文化 X Tor 强强联手
★ 英文版The Way Spring Arrives and Other Stories海外同步推出
《春天来临的方式》是当代中国幻想小说国际合作项目,微像文化、上海文艺、Tor 强强联手,英文版The Way Spring Arrives and Other Stories海外同步推出,作者、编辑、译者、设计师为全女性创作者阵容,于晨、王侃瑜、Lindsey Hall、Ruoxi Chen、张译文、金雪妮联合编选策划,收录15位科幻奇幻代表作家的17篇中短篇小说,是近年来中国幻想文学“走出去”的一次精彩亮相。
本书收录的泛幻想小说风格多样:一类颇具东方古风元素,如《宇宙尽头的餐馆·太极芋泥》重构传统文人张岱的时间旅行,《春天来临的方式》重述华夏民族的上古神话故事,《得玉》得志怪小说神韵,《五德渡劫记》出自动物修真系列,《应龙》可视作故事新编;一类将想象力投向更广阔的时空,如《衡平公式》是一部宇宙尺度上关于物种进化、文明兴衰的恢宏史诗,《宝贝宝贝我爱你》基于开发全息亲子游戏“养宝宝”,探讨亲子之爱的本质,《山和名字的秘密》对传统民俗仪式娓娓道来,而大山的算法隐藏在族谱中代代传唱;一类更具文本实验性质,如《背尸体的女人》讲述荒诞寓言,《黑鸟》有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最后以石静远的论文《性别构建与中国科幻的未来》作为代后记,分析当代科幻小说在性别问题之余,触发我们对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状况等更广泛问题的思考。
-
无时序的世界
◎ 编辑推荐
1986年,叶锦添得到徐克青睐,出任《英雄本色》的执行美术,
由此步入美术与服装设计领域。
从《胭脂扣》到《卧虎藏龙》,
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
直至万茜主演舞台剧《倾城之恋》……
叶锦添塑造了 “太平公主”“玉娇龙” “白流苏”等一系列经典人物造型,
同时开启了独树一帜的艺术设计风格。
他是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的首位华人艺术家;
也是深受吴宇森、林怀民、李安、李少红、赖声川等人推崇的“新东方主义美学”诠释者。
“叶锦添的创作是感觉的艺术,也是人的艺术。许多时候他都是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感受,然后付诸设计。故他的作品每每能从精雕细琢之中令观者欣赏到美的喜悦,从实感之中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馨。”
——吴宇森
★ 叶锦添最新艺术随笔集,呈现三十五年的创作之路,勾勒出一部融合经验与反思的个人艺术史,一个华丽流转的美学世界。
本书是叶锦添三十五年个人艺术探索与思想聚合的整体展现,他从个人的创作经验出发,大胆融合东西方元素,贯通古典美与当代感,形成了独特的 “新东方主义美学”风格,影响着全球对东方艺术之美的理解。
★ 从艺术家的角度看世界,诠释从传统与文化中获取灵感、生发创意的方法。
叶锦添以思辨的笔触,探析艺术创作之源,捕捉孕育于文化中的灵感:东伦敦的叛逆、香港的矛盾与现代性,桃花源的古典意象、爱因斯坦的现代世界观,费里尼诠释虚幻之物的方法、李安所塑造的“自我第一”的视觉……重写古典,融汇现代。正式基于深厚的人文内容,《英雄本色》《大明宫词》《卧虎藏龙》等作品中的造型及艺术风格才得以成为一代经典。
“我的兴趣是重新去感受这个东西的出处在哪里,怎么样可以找到这个源头,并把它确立起来,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 融会贯通不同的艺术形式,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为所有人打造交流畅达无碍的艺术公共空间。
“世界上有一种全人类共通的交流方式,就是艺术。”叶锦添的创作囊括服装、舞台、电影美术、视觉艺术等多元领域,一直在寻找新的艺术语言,现代舞、环境剧场、京剧、昆曲、日本艺伎表演、韩国唱剧、非洲鼓乐……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艺术元素丰富着他的表达,塑造了丰富的内容层次与开放空间,让人与人的沟通借由艺术通达无阻。
★ 艺术性典藏设计,呈现独特的视觉效果和阅读感受。
里外封设计。封面选用演员万茜在叶锦添全新舞台剧《倾城之恋》的剧照。内文收入大量精美震撼的图片,其中大部分是他亲自拍摄,更有难得一见的手绘稿,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具有各类作品的色彩、造型、质感,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内容简介
1986年,叶锦添得到徐克青睐,出任《英雄本色》的执行美术,由此步入美术与服装设计领域。从《胭脂扣》到《卧虎藏龙》,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直至新作舞台剧《倾城之恋》……叶锦添塑造了 “太平公主”“玉娇龙” “白流苏”等一系列经典人物造型,同时开启了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他是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的首位华人艺术家;也是深受吴宇森、林怀民、李安、李少红、赖声川等人推崇的“新东方主义美学”诠释者。
本书是叶锦添的全新艺术随笔集,囊括他在服装、舞台、电影美术、视觉艺术、当代艺术创作等多元领域的美学观点与实践层面的探索,诠释了独树一帜的艺术主张,以及从传统与文化中生发创意的方法。贯穿于其中的,是他对于时空、未来、科技、人与周围及自身关系的哲学式思考。
他承袭了讲求意境的中国审美传统,游走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美感之间,以充满创意与可能性,流美华丽的表达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富有东方诗意的艺术世界。
◎名人推荐
叶锦添的创作是感觉的艺术,也是人的艺术。许多时候他都是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感受,然后付诸设计。故他的作品每每能从精雕细琢之中令观者欣赏到美的喜悦,从实感之中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馨。
——吴宇森
叶锦添的舞台服装与造型极出色,艳丽夺目。基本上是“加法”,布料头饰富丽细致地叠上去,大处小节充满精心巧思,他为汉唐乐府设计的服装,为《醮》和《楼兰女》设计的造型都是台湾舞台的经典。
——林怀民
与我合作的美术指导中,他是最勤于跟我作抽象沟通的一位,这对导演有时是一种挑战,却又是很大的启发。这种特质使他成为我良好的切磋对象,尤其是通过困苦的《卧虎藏龙》一片的制作,他成为我少数“务虚”的知交。
——李安
叶锦添带给我的冲击不只是所谓唯美的服饰,而是一种欣赏习惯。一个开放的美学思想。因为他的思想就是狂放的,无拘无束的。
——李少红
跟叶锦添合作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看到自己的戏剧理想,通过服装就能够展示出来,感到神奇!我们合作的《如梦之梦》中,叶老师帮戏设计了四百多套服装,除了主角最绚丽的旗袍、洋装、燕尾服,还有一般路人所穿的一切服装。这让惊讶,也让我敬佩。敬佩的不只是敬业精神和工作能量,更是他对不同时代的了解,对每一个角色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作品本身的深度理解。
——赖声川
-
王羲之放鹅记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贡布里希的这句名言,对于中国古代艺术似乎尤其适合。中国古代艺术与中国哲学一样,首先关乎的是人,人心的,人性的。所以,古代书画的欣赏,讲起来,最好还是先从其创作者讲起。这本书正是这样的尝试。有传奇,有故事新编,有博物学,有艺术史,有民俗学,有寓言 ,有志异,有幻想,在这其中,王羲之、米芾、韩干、宋徽宗、杨凝式、倪云林等等遥远的庙堂上供奉着的古代书画大师忽然以一种活生生的方式,或诡异,或日常性地在各种奇异的故事里呈现。这些创作者人活起来,随之,他们的那些作品似乎也跟着鲜活起来了。
*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家的故事新编
* 中国传统笔记小说在现代汉语里的复兴
如鲁迅说的“古颖艳异”
*
在芥川龙之介与王小波左右
在《世说新语》与《山月记》之间
*
风行水上(高军)、黄晓丹、何大草 推荐
-
木心遗稿
弟子陈丹青说,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
在木心手稿里“重逢木心”,有一些文字你也只能在他的原始孤本里读到!
纪念木心逝世10周年 ,《木心遗稿》首次亮相,仅第1版第1刷赠有“木心笔迹珍藏卡”!
-
木心说,到了成名之日,我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埋没了。
晚年从美国返回故乡乌镇之前,他决定,不入画廊,不进拍卖行,不接待采访,不作讲演,不发表文章,不收礼物,不题字——此七“不”,归国之日的态度也。
木心说,人在历史的位置,也不过是一个床位。
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笔记簿与散稿,从未面世,估计逾百万字。由于木心通常不注明成稿年份,从内容和字迹推测,小部分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写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直到他2011年离世。
这批遗稿的内容,宽泛杂多,不分章节,随写随止,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括人名、账单、书单、目录、信稿,偶尔信手勾画简单的书籍设计,还有他自己的墓园。读者熟悉的俳句、随感、旧体诗、自由诗,约占半数,其余部分,介于杂记、备忘、叙事、忆旧之间,状若自言自语,不同于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
木心逝世十周年,第一批木心遗稿终于能交到读者面前。
【编辑推荐】
陈丹青(木心美术馆馆长)——在木心书中,第一人称并不就是他,言及身世,他总讳莫如深,送去出版的文字更是抵死不诉苦衷。现在,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当年我要他写下来,他就咄道:“喔哟!这种话讲过拉倒,写它干嘛!”如今遗稿在眼,他到底还是写了,而且很不少。
★ 木心自己的“人物名单”,有鲁迅,有张爱玲——比如,被他提及最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是张爱玲,随时想起便絮叨几句。相对如今海内外张迷,木心的资格要算老的:1943 年张爱玲初试啼声,十六岁的孙璞就读到了。
★ 木心自己的“山中问答”,绝大部分遗稿的语气,只是说给自己听,写给自己看——比如,“鲁迅是不会善视我的,背后斥我为‘资产阶级’。张爱玲是瞧不起我的,她会转身借用了苏青的话:‘我又不是写给你看的。’剩下来的便是我对鲁迅的敬重和对张爱玲的赏叹。”
★ 木心自己的“解药”,还是文学,从生前出版的著作(A面),到身后存世的遗稿(B面)——比如,他向来偷偷写作,抱着(近乎愉悦的)绝望。固然,囚禁与临老的绝望,不一样,但写作是他活着的迹象。他默默写下许许多多短句(简直姿态万千),但也不为发表,不过写了自己看看,算是气过、笑过了。
★ 木心自己早就预测到,他的读者百分之九十是汗滋滋的年轻人——编辑出版上,如同修补古木器、古建筑一般,一仍其旧,尊重当年的译名用法,精选影印手稿原图,保留月久年深的味道。软皮精装,开本清雅小巧,内文纸张是日本古版书纸。
-
大地双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清帝逊位。1917年,一位守墓少年受托来到皇帝身边,以秘法护其十年。此时皇室犹在,紫禁城内仍有大戏开场伶人亮嗓,似是一派太平景象,然而时局动荡,漩涡中心如何能够幸免?权臣、伶人、军阀、老学究、革命党轮番上场,一段关于末代皇帝的别样叙事就此展开。大地双心,一心是忠诚,二心为背叛,皇帝在各路野心家的布置间辗转腾挪,得到过些许真情实意,也洞悉了无数变节背叛。秘法不能抵御人心,跳脱的言行背后是无尽的无奈与怆然……
-
我是月亮
【编辑推荐】
青年戏剧编剧朱宜作品集。“真正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像登月一样漫长和艰难”,我们有多久没有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哪怕是尝试走进。当人与人的交往仅限于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浮光掠影时,我们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一个人与他生活的冰山一角。在《我是月亮》中朱宜带领我们,探索有伤痕、破碎、不完美但是丰富的值得拥抱的生活。
朱宜是一位专业编剧,是播客“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主播,上海长大,现居纽约,用中英双语写作,喜欢攀岩,喜欢抛弃一切标签用普通人的眼光观察人类、探索一切未知领域。她形容自己的创作是“向世界吐露我发现的秘密”,这也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
继陈思安《活食》、周恺《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之后,本书是“现场文丛”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现场文丛”是由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主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连续书系。以瞩目汉语文学未来的可能性,推动中国青年文学图书出版为目标。书系勘探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写作现场,鼓励文学探险和实验,旨在遴选世界文学视野的青年性和创造性的写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近年来朱宜创作的六部戏剧作品。包括《我是月亮》《特洛马克》两部长剧,《哥本哈根动物园里一头年轻健康的长颈鹿安乐死了》《车祸》等四部短剧。《我是月亮》是她研究生期间创作的作品,十年来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多轮巡演,深受读者好评,每次都票房热卖。朱宜信任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复杂性,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裂隙,探索那些难以归类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真正的戏剧性。
【媒体评价】
在迈入新世纪后,一种新的情况出现了。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已经悄无声息地积累了一种可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新的年轻一代,发展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英语的戏剧写作,在美国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FOB截然不同于黄哲伦笔下的斯蒂夫,不会再轻易地被西方的模式化的价值体系所击晕了。他们已经在物质上、语言上和精神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这之中最显著的代表是朱宜。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高子文
Elegant and gritty, poetic and mundane, fantastical and ordinary.
优雅又粗砺,诗意又世俗,魔幻又日常。
——纽约Ensemble Studio Theater剧院 编剧部总监、导演 R.J.托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