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玫瑰 金鎖 沉香屑 美麗蒼涼的告別 空前絕後的文學典藏 張愛玲的「信物」╳夏志清的「按語」 文學史上最難得的一場相知相惜 坦坦白白, 魚雁往返, 一筆一劃,一字一句, 張愛玲與夏志清以三十餘年的往復書簡, 告訴我們, 如何思辯、如何質疑、如何哀傷、 如何勸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鹽…… 織造出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獨特景色。 試著辨識那些字裡行間的跡證與緻密的人情紋路,然後, 我們終有一天,總算懂得人間的真實。 夏志清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從此有了精彩的開始…… 不論張愛玲的世界是華麗還是蒼涼, 張夏之間的友誼有他們的通信作見證, 他們的通信也見證了「寒□□」的人間, 畢竟還有互信的可能。 「張愛玲」,不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小說家,更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風尚,一種想像資源。回溯上世紀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出版《現代中國小說史》,不僅深入介紹張愛玲小姐的成就,並肯定她的位置在多數五四作家之上。張愛玲從此進入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經典,先在海外,然後在中國大陸,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家。 無庸置疑,夏志清對張愛玲有「知遇之恩」;沒有夏的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不會有如此精彩的開始。由這個觀點來閱讀張、夏兩人的通信,才更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張愛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後逐漸斷絕外界聯絡,與讀者對她的熱情與好奇形成巨大反差,也因此,她所發表的作品每每帶來文字以外的魅力。。張過世之後,與她曾有來往者紛紛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隻字都散發出特殊榮寵。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無疑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夏志清先生極盡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來所有愛玲寄給他的名片年卡和信札,憑其日期先後排出一個次序來。這些信件按時間排列,按發信的地址分成六組: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通常在每封信後面夏志清會加上或短或長的按語,對信裡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說明,對張迷而言,將更有助於解讀張愛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來是學界傳奇,他對於張愛玲的關懷溢於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張的體質羸弱來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議張多作運動等。他更勇於發表自己生活的意見,從健康到養生,從文學到愛情,信筆寫來,如話家常。我們可以想像張當年讀夏信時或莞爾、或感動的反應。兩人之間的互動讓書信集有了光彩。 -
睇色,戒
这本小书是李教授研究张爱铃和观看李安导演电影《色,戒》的所思所想。不仅适合中国文学和电影文化研究者参考,也值得大众阅读者歆享。 -
再讀張愛玲
張愛玲的魅力,對我而言,就是這些用文字和意象堆砌出來的「蒼涼手勢」。〈傾城之癬〉結尾時,作者這麼解說:「香港的淪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這種人生體會,卑之無甚高論。范柳原與白流蘇這段交往,也平實無奇。他們本應「相忘於江湖」,最後竟能相濡以沫,演變為這麼一個「哀感頑艷」的故事,套用一句陳腔濫調,靠的就是張愛玲「化腐朽為神奇」的文字功力。……一個作家的文字和技巧,領我們曲徑通幽,迴旋處驟見柳暗花明,原來已邁入了新天地。這就是張愛玲魅力歷久不衰的原因。 ——劉紹銘 本書不只是一本普通的討論張愛玲生平、作品及其影響的論文集。有感於兩岸三地這麼多當代作家受到了張愛玲的影響而且又似乎力圖擺脫這樣的一種影響的焦慮,在此既有專家學者向張愛玲的致意,編者更讓作家們「現身說法」,談談「張愛玲與我……」,本書第四輯所收各篇文章,是本集的「另類文章」。 -
張愛玲來信箋註
近代中國文學史上,沒有一個作家比張愛玲更傳奇,更神祕,更堅持自己。 對對近代中國文學研究著力最深的夏志清教授,早在一九六一年即撰文肯定「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一九九五年秋天張愛玲去世後,更以〈超人才華,絕世淒涼〉為題撰文悼念她。而張愛玲自一九六七年丈夫賴雅去世後離群索居近三十年,其毅力之堅忍,也和她的作品一樣,已在讀者心目中成為一種經典。 張愛玲隱居美國四十年間,最看重的晚輩,即是曾任教於堪薩斯、南加大等大學,並曾於柏克萊大學中國問題中心從事研究工作的莊信正教授。一九六九年張愛玲遷居加州之後至去世之前近三十年間,舉凡工作、搬家等等重要事宜,都託由莊信正代為處理,寫給他的書信高達八十四封,內容包括工作變遷、作品發表、譯文出版、閱讀心得及生活狀況,是她隱居歲月的對外發聲,亦可視為她的一幅幅自我素描。莊信正與張愛玲近三十年情誼「半師半友」,今由他提供這批書信並詳加註解,對每一封信的年代、內容背景做更明晰的描摹,為「張愛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
在这里
《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内容简介——上海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城市,它不是巴黎不是都柏林,亦不以文学驰名,但文学的确是这个城的重要的人文景观。张爱玲在这个景观里面是一棵树,清贞冷艳。城市与文学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史论家无法绕过去的。都市影响文学,文学反映都市,两者瓜藤纠缠,成就了都市文学。探寻之间关系,一如考古,发现,推想,判断。 -
重訪邊城
一九六一年秋,張愛玲先訪台灣,再到香港,這是張愛玲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一九六三年三月,張愛玲將此行的見聞寫成一篇英文遊記〈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發表于美國雜誌《The Reporter》。二○○七年,張愛玲作品的版權繼承人宋以朗重新整理家中的張愛玲資料,沒想到卻找出三十四頁張愛玲從未發表過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經過比對,發現它並不是〈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的中譯本,而是張愛玲在上世紀八○年代以中文重新寫作的新版本。 台灣與香港,在張愛玲眼中皆屬邊城,透過張愛玲靈巧煥彩的文字,我們得以一窺舊時台灣的面貌,也略嘗張愛玲對香港的淡淡鄉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