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惘然記
這小說集裡三篇近作其實都是一九五O年間寫的,不過此後屢經徹底改寫,『相見歡』與『色,戒』發表後又還添改多處。『浮花浪蕊』最後一次大改,才參用社會小說做法,題材比近代短篇小說散漫,是一個實驗。 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甚至於想起來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得。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因此結集時題名『惘然記』。 -
張愛玲學(增訂二版)
◆本書為麥田出版的《張愛玲學》改版書!增訂二版重新修訂並增加近幾年新出土的張學資料。 【精彩內容】 ◎留港期間,張愛玲給賴雅寫了六封「家書」,早有中譯,但高全之拿原文來比對後,發覺失誤不少。……他重譯了這六封信,並附上了原文。更難得的是,他把原件「晦隱」和沒有「細表」的段落一一加了注疏。——劉紹銘〈張愛玲的英文家書〉 ◎「高全之《張愛玲學》的出現之所以令人驚喜,就是這部書完全符合魯迅提出的堅實、明白的要求,也充分體現出「文以辨潔為能」、「事以明核為美」的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精神。」——瘂弦〈高全之,學院外文學批評的築路〉 ◎有此書出,一人兼得學者之理與素人之情,批評、考證、鉤沉,起張愛玲心事於地下,遂令「張愛玲學」更加「充實而有光輝」,追論其功,當不在夏志清、唐文標二君之下。——傅月庵〈以張愛玲文學為終極興趣的助讀專書〉 ◎在我看來,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技術如果缺了高全之,大概不會有大的問題,但張愛玲研究如果缺了高全之,那可就是十分重大的損失了。——陳子善〈建構《張愛玲學》的人〉 ◎高先生是電腦專家,邏輯清晰,方法嚴謹,一就是一,不是二就不是二,適合我這種理性頭腦,也值得大家借鏡。——宋以朗〈我喜歡的十本書〉 ◎把《張愛玲學》細讀一次,實在叫人不得不承認,高全之以七年苦心孤詣窮究張愛玲的原委,的確是一個崇高的禮敬與非凡的成就。——張瑞芬〈未竟的終曲〉 從新發現的小說〈鬱金香〉、〈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到轟動一時的電影《色,戒》,甚至是生平唯一一次訪台遊記〈重訪邊城〉,張愛玲的人與事,小說內外的真實人生與感情世界,再次喚醒讀者對她的記憶。 【本書特色】 《張愛玲學》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作者從批評、考證、鉤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張愛玲本人及她的小說。 本書是高全之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他以不同於學院內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而是版本學家一般周密的考證研究功夫,科學論證式的邏輯架構,以及溫敦典重的質實文字,就張愛玲小說的諸多層面做了深刻的研究與開掘;並對坊間張論裡的疏漏、錯讀,以及兩岸文壇有關張愛玲政治筆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與駁詰,是一種開創新河的嘗試。 作者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說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意言傳的文思機密;帶領讀者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張愛玲小說與中國章回小說傳統的傳承關係不但曾為她坦承,而且一再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順沿這個線索追蹤,仍有許多前所未見的發現,本書可謂在眾多張愛玲小說研究方法中,樹立一種新研究風格典範。 -
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
要 找 一 個 詞 語 來 形 容 張 愛 玲 , 可 不 容 易 , 「 傳 奇 女 子 」 ?「 才 女 」 ?在 最 新 出 版 的 《 蒼 涼 與 世 故 : 張 愛 玲 的 啟 示 》 中 , 作 者 李 歐 梵 用 了 「 蒼 涼 」 和 「 世 故 」 來 形 容 張 愛 玲 。 此 書 是 李 歐 梵 特 別 為 香 港 的 「 張 迷 」 而 寫 , 以 「 蒼 涼 與 世 故 」 為 題 , 英 文 可 譯 為 是 Desol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前 者 是 張 愛 玲 自 己 的 美 學 觀 念 , 後 者 是 作 者 對 張 愛 玲 的 看 法 。 -
張愛玲學
張愛玲雖已逝世13年,她的小說和文字魅力,永遠充滿迷人的吸引力,令張迷者欲罷不能。 從上個世紀末至這個新世紀,這位華文世界最傳奇的女作家,她足以永傳後世的不朽作品, 永遠不斷循環、輪迴、重複,在讀者的心目中復活過數遍。 從新發現的小說〈鬱金香〉、〈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到轟動一時的電影《色,戒》,甚至是生平唯一一次訪台遊記〈重訪邊城〉,張愛玲的人與事,小說內外的真實人生與感情世界,再次喚醒讀者對她的記憶。 〈鬱金香〉這篇小說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張愛玲小說裡少數用同情的理解來描繪男性內心思維的作品,這篇小說的自發性或創意要強得多,故事呈現男人在特殊生命情境裡何去何從的課題。 而充滿爭議性的短篇小說〈色,戒〉當然也有男人(易先生)內心思維的鋪設。 本書將嘗試討論小說的敘事者與作者之間撲朔迷離之距離,試著界定這個故事的本意──尤其牽涉到中國近代政治與戰爭,以及特殊的漢奸態度。 這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作者從批評、考證、鉤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張愛玲本人及她的小說。 本書是高全之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他以不同於學院內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而是版本學家一般周密的考證研究功夫,科學論證式的邏輯架構,以及溫敦典重的質實文字,就張愛玲小說的諸多層面做了深刻的研究與開掘;並對坊間張論裡的疏漏、錯讀,以及兩岸文壇有關張愛玲政治筆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與駁詰,是一種開創新河的嘗試。 作者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說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意言傳的文思機密;帶領讀者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張愛玲小說與中國章回小說傳統的傳承關係不但曾為她坦承,而且一再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順沿這個線索追蹤,仍有許多前所未見的發現,本書可謂在眾多張愛玲小說研究方法中,樹立一種新研究風格典範。 -
流言私语
-
沉香
撼動文壇,首度曝光,再掀話題熱潮! . 張愛玲從未曾發表過的遺稿! 張愛玲逝世10週年紀念! . 特別收錄張愛玲以往未曾結集出版的散文、劇作、親筆畫和個人遺物,對於張迷既有『補遺』的作用,也是對張愛玲最好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