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人
1907年十月一日,一位二十九歲、精明敏銳的男性律師走入佛洛伊德的診療室,他的名字是恩斯特.藍澤。他自童年起即受到嚴重程度不一的強迫症狀困擾,包括幻想他的父親及所愛的女人將被老鼠從肛門鑽入,以及懷著殺死別人或想用剃刀割喉自殺的衝動。長大後,他依然深受強迫性的執念所困擾,而這些執念卻往往指向最微不足道的小事,每當類似的思想侵襲他,他便會求助於強迫性的行為作為紓解。 . 譬如,當他坐馬車經過一條路時,發現路上有顆石頭,就開始擔心自己所愛戀的女士若路過此地,這顆石頭可能會害她的馬車翻覆,害她受傷,於是他下車將石頭搬到路邊,但不久後他又會折返,將石頭又搬回路中間。佛洛伊德分析這些矛盾又反覆的行為症狀,解讀出他內心充滿愛恨交織的衝動,讓人不得不讚嘆佛洛伊德的觀察與說故事的功力。 . 恩斯特同意佛洛伊德出版他的案例,但他的真實身分一直被保密,而以「鼠人」這個代稱聞名於精神分析界,直到法國學者派屈克.馬洪尼在探討此案例時才將他的姓名揭露。藉著發表鼠人的案例,佛洛伊德想要闡明強迫症的精神動力學,他將強迫症解釋為一種對抗性與攻擊兩種驅力的反向作用,亦即驅力與防衛之間持續爭戰的結果。以此案例,佛洛伊德意圖展現早期本能生活在決定成人病理學內容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澄清強迫官能症的潛意識流程。他的焦點並非放在藍澤的夢境,而是放在病人的強迫行動、思考及語言,並說明語言和防衛機轉如何表達出潛意識衝突。最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收錄了佛洛伊德對此案例的珍貴原始記錄,提供我們獨一無二的機會來研究他和病人的互動,以及此互動如何被提煉到出版個案史當中。 . 佛洛伊德是心理分析學派的開山祖師,他對於潛意識、夢境、原欲及心理防衛機制的研究,開啟了現代文明對深層心靈探索的大門,他的影響力及歷史地位,跟達爾文、愛因斯坦齊名。2006年5月是佛洛伊德150歲冥誕紀念,為了完整呈現一代大師的治療手法,心靈工坊將陸續推出《佛洛伊德經典個案系列》共六本,除了《鼠人》、《朵拉》、《論女性》、《史瑞伯》,隨後《小漢斯》、《狼人》也即將出版,對於心儀佛洛伊德魅力的讀者們,這絕對是值得收藏的珍貴典籍。 -
心灵侦探
以弗氏最具代表性的三十个病例为素材,将他们改写成类似"短篇爱欲推理小说"的形式,在"推理"方面,尽量保持推理小说的乐趣.这种乐趣既能粗略地认识精神分析的某些观念,同时又有阅读推理小说的乐趣. -
弗洛伊德情书
学者型的弗洛伊德情场上风采依然,缠绵的爱恋、炽热的情感、渊博的学识向人们展示了欧洲最优秀知识分子的生活与精神状态。本书所收信件未遭到任何曲解,改动,真实地回荡着弗洛伊德的内心之声。本书收录了弗洛伊德写给其未婚妻玛莎的近百封情书。1882年6月17日,他们在维也纳订婚(当时他26岁,她21岁。此后,这个日子成为弗洛伊德心中的节日)。翌日,玛莎有事离开了维也纳。刚刚沉浸于获得心上人承诺的幸福中的弗洛伊德,开始品堂热恋中的人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他给玛莎的第一封情书即写于分别后的第二天)1982年6月19日。在此后的四年中,这对有情人离多聚少,但弗洛伊德对玛莎的锦锦情意却像一江春水,尽情倾泻于纸笔。从订婚后到结婚前的四年中,几乎每隔三五天,弗洛伊德必给未婚妻写上一封长信,有时天天一封。这些宝贵的情书对读者来说有着多方面的阅读价值。第一,这些情书反映了弗洛伊德勇于并乐于探索科学业的伟大精神。第二,这些情书的内容,透露出青年弗洛伊德对事物敏锐、独特而深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第三,与许多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的情书不同,这些情书的内容仿佛是在对一个挚友娓娓谈着自己的学习、工作、朋友、师长、身体……最为有趣的事,全部情书的大约三分之二,都谈到一个最具“烟火叶”的话题:钱。第四,这些情书反映了弗洛伊德的全面修养和情趣。第五,这些情书表明,弗洛伊德对爱情的热诚和忠贞,一如他对科学的热爱的执著。 -
论文学与艺术
本书第二版《论艺术与文学》( Writings on art and literature)也使用了同一ISBN。 -
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以后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最重要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的方法都在这部著作当中得到精深的表述。 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心理活动,而是愿望的满足,是潜意识中性欲在作祟,它不仅是解答正常人潜意识活动之谜的关键,还是通达病态人格的捷径。本书用一种心理学技术使梦获得解析,让每个梦都可表现出一种富有意义的精神结构,且在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中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令人兴奋的观察和大量与我们主题有关的饶有兴趣的材料。梦具有在清醒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更多的记忆力,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性。有关梦的刺激因素的讨论在本主题的文献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本书适合于深入学习心理学的专业人员。 -
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
作为面向大学新生的系列丛书的一部分,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学并非孤立无援。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我们首先要对书中有关词汇进行解释,以说明该词汇在相关领域中的含义,并阐明它对学习文学的学生们有何意义。或许,人们会难以理解文学作品的评论为何要采纳心理学的理论。其实,心理学理论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人的精神机制来帮助由于隐秘的情感问题而无法正常生存的人们。 鉴于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对精神疗法持有一些不够确切的看法,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明确“精神分析”一词最精确的含义.就此达成一致意见,并努力用最简短的篇幅尽可能清晰地阐明“精神分析”理论及相关的精神疗法。这将是本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考虑到人类灵魂的复杂性,以及了解它的困难程度和寻找一种比较可靠的调查手段的必要性,相信读者不会真正惊异于第一章的篇幅。 此外,人们或许还要问: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往往指的是文学作品,那么,此处的“文本”又有什么含义呢?答案很简单:文本,就是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的评论不再以作者作为主要的考量对象,一个文本,即便是《红与黑》,一部作品,也应视为是司汤达及其一系列的创作。那么,评论又是什么样的评论呢?将“对一个文本进行精神分析”当做给病人看病确有不妥之处,实际上,“对一个文本进行精神分析”是指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在了解无意识所产生的作用的情况下,更好地阅读、领会文章。 这是我们要及时说明的一点,因为(读者在第二章会看到)自弗洛伊德开始的第一批精神分析家很自然地都将着眼点放到了作者的无意识上。这种做法引起了一些误解,令人感到迷惘,并产生一些不正常的态度,我们将对此加以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三四十年来,这种观点发生了变化。在第三章中,我们将阐述作品的精神分析法是在何种条件下进行调整的。实际上,作品之所以丧失了其珍贵的文学性,正是由于之前,人们从近乎医学的传统角度来看待作品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从此,发言权不再掌握在精神分析学者或文学史学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热爱作品本身的评论家的手中,他们将根据自己对作品本身的不同理解做出评论。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以波德莱尔(Baudelaire)的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在实际当中通过对无意识的考量进一步对作品的文本本身进行解读,了解这种方法是如何赋予作品文本一个往往没有被我们抓住的含义,而不是作品“自己”的含义。因为原则上讲,一部作品的含义是无穷无尽的。在抓住这个往往同我们擦肩而过的含义之后,我们便可以隐约地了解到为什么文学及艺术的代表作品会令人感到美和愉悅,了解它们是如何触及到我们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