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病人弗洛伊德
《我的病人弗洛伊德》讲述了:1908年,维也纳。伊萨克•罗宾诺维奇,医科大学生,在街上偶遇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其时,大教授已经名满天下,他喜欢上了这位大学生,向他坦诚地谈起自己的爱情、苦恼、嫉妒……他把教授的许许多多知心话都一一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本日记不仅披露了大师的言行举止,还讲述了1900年末在维也纳的生活,讲述了在精神分析学理论上读不到的东西,如弗洛伊德的私生活、首批出现的精神分析学专家的为人处世、一次世纪革命的极端与疯狂。2003年12月的一天,一本无人知晓的手稿落入到一个流亡在外的研究者之手。读者越是深入到这个往昔人物的生活之中,越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痛苦和窒息,仿佛一个咒符与陌生人偶尔继承到的这部手稿永远纠缠不清似的。作者托比•纳唐在书中把过去与现在虚虚实实地糅合在一起,以彻底放松的心态和惊人的胆识,成功地完成了这部杰作。托比•纳唐是人种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著名专家,同时也从事创作,他写过不少小说(其中有《迷恋银屏的人》、《萨拉加•波》),和一个剧本《弗洛伊德的入狱之罪》。2005年,他参与了精神分析学的“黑小说”的系列创作。 -
弗洛伊德的最后岁月
在《弗洛伊德的最后岁月——他晚年的思绪》中,马克·埃德蒙森追溯了希特勒与弗洛伊德人生中奇特的交汇点,戏剧性地描述了弗洛伊德如何在朋友的帮助下逃离被纳粹占领的维也纳,如何面对颌癌所带来的死亡威胁,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写下了最具煽动性和最具争议的著作——《摩西与-神论》。埃德蒙森在扣人心弦的叙事中,探究了弗洛伊德关于死亡的思想,以及他对人类为何在政治领域和宗教领域产生法西斯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所进行的解释和分析。 在这两种势力又有蔓延和上升之势的当今,《弗洛伊德的最后岁月——他晚年的思绪》为人们指出应以何种新的方式审视弗洛伊德的精神遗产。 -
达·芬奇画传
永恒的一瞥——当达·芬奇面对这张略显苍白的脸孔时,不过20几岁。这是他承接的第一幅肖像委托作品,描绘对象是佛罗伦萨的一位富家千金— —姬尼瓦·德·彭齐,达·芬奇似乎对少女的青春活力与妩媚视而不见。姬尼瓦倒像是一面镜子,透过她素净的脸庞,尤其是眼睛折射出了达·芬奇精神风貌的蛛丝马迹。我们是不可能看到达·芬奇当年的形貌了,但姬尼瓦在 500年前却真切地看到了一切,包括达·芬奇的举手投足都尽收她的眼底。这是“永恒的一瞥”,她眼里的达·芬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她为什么以那样的目光注视他?忧郁淡漠,朦胧凄迷,那是姬尼瓦看到的达·芬奇吗?还是达·芬奇看到的姬尼瓦呢? 目录: 《达·芬奇画传——一个对童年的记忆》与心理史学 编辑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译后记 -
弗洛伊德传
◇他打扰了世界的睡眠 创造神话也成为神话 美国著名精神科医师彼得•克拉玛 另类解读二十世纪伟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矛盾而传奇的多色人生 ……一个人无法隐藏任何秘密。就算他的唇齿缄默,指尖也会喋喋不休,每个毛孔都会泄漏他的秘密。 ——弗洛伊德 迄今为止,我只能崇奉您[弗洛伊德]深刻思想的思辨力量,以及这一思想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 ——爱因斯坦 在我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及被其荒唐的理论和方法所玷污的整个领域是最可恶的自欺欺人的骗局。 ——纳博科夫 他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却饱受争议;他尽力让公众了解自己,人们对他却所知甚少。他发掘了众多心理治疗经典案例,却被质疑操纵病患、篡改病历。他创新心理学的理论,却遭到批判。他的生活充满矛盾和谜团:家庭关系混乱,销毁私人文件,服用可卡因十年,与荣格关系密切却最终决裂……本书为你揭开他——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隐秘世界。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已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符号。他惊人的理论在专业领域和普罗大众间引起共鸣,在艺术、大众文化、日常心理学中都留下了显著痕迹,人类的生活因他而截然不同。然而,他的真实面貌却被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显得尤为神秘。作者以全新的视角,深入解析弗洛伊德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学术思想与治疗案例,客观概括他的功与过,展现出他成为精神分析之父的完整历程。 -
弗洛伊德传
弗洛伊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围绕着他那张著名的沙发又发生过什么故事?格奥尔格·马库斯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循着弗洛伊德的私人生活与学术研究这两条线索,将“精神分析学之父”一生中的重要经历和学术研究的重大发展阶段娓娓道来,从艰深的理论与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中剥离出一个生动、饱满的弗洛伊德形象呈现给读者。在《弗洛伊德传》这部传记中,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与精神分析学发展紧密相关的一些著名病例,还能够读到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施尼茨勒、维克多·阿德勒和马勒等著名人物之间的故事。 -
师从弗洛伊德
从文化史料建设或者远距离窥视伟人私生活尤其是婚恋生活的角度,莎乐美与弗洛伊德等人的通信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本书添加了无穷的趣味。但我最喜欢的,是她所记的学习心得,那是老师巨子们讲课内容的浓缩,也是她个人思想的结晶,里面有疑问、感叹、比较和分析,袒露的既有学习的过程,也有思想的练习。它们犹如一篇篇隽永的思想随笔,给了我陌生的精神启迪和盎然的审美愉悦。莎乐美思想之勤快、文笔之精美尽在于斯。 莎乐美身上最闪光的,或者说,最让我辈钦佩的,是她永远不知疲倦的学习精神。为了学习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学术思想,她到处拜师。哪位大师的思想最前沿,她就去哪儿程门立雪。 1911年秋天,在魏玛举行的精神分析学大会上,她与弗洛伊德谋面。她强烈要求跟弗洛伊德学习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却嘲笑了她,因为那时没有一个人在思考这门学科的教育问题,直到后来才在柏林和维也纳为年轻的一代建立了一些教育机构。由于弗洛伊德拒绝收她当徒弟,年过半百的莎乐美一开始只好自学,她相信,只要她自己先把精神分析学学好了,就有向弗洛伊德学习的资格,弗洛伊德就会对她另眼相看。靠着超群的悟性,她花了六个月,居然就学完了精神分析学的基础课程。1912年春天,她去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再次提出拜师的要求。她提出,同时想跟阿尔弗雷德·阿戴勒学习。她不知道,精神分析学领域当时已经门派林立,壁垒森严,老师们甚至狭隘到不让学生互相串门,弗洛伊德就是如此。荣格、陶斯克等都曾是他的高足,但在他们提出自己与他相左的理论之时,他们都成了他的敌人。他那时与阿戴勒也已经对立,谁要想跟着阿戴勒学习。就休想在弗洛伊德门下注册。因此,在莎乐美在弗洛伊德面前说要以阿戴勒为师,这无疑使弗洛伊德的颜面尽失。但或许是弗洛伊德被莎乐美迷惑住了,他居然对这样一个在自己面前不识抬举的冒失鬼网开一面,没有发怒。他先是笑而不答,进而原谅了莎乐美的天真,几乎是无法自控地,他把莎乐美收做了及门弟子。莎乐美本身的思想缺乏总体意义上的独创性,但她能理解大师们超前的奇思妙想或奇谈怪论,经过消化容纳之后,她又能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把大师们的言论复述出来。当然,这并非说她是传声筒、复印机,她在学习传播大师们的学术精髓时,对他们的大手笔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或疑问。在相互斗争的学术流派和相互矛盾的学术观点之间,她有过动摇和苦恼,但最终有她自己的选择,而且她会说明自己的选择的理由。有时,她在老师们的夹缝中,感到了无所适从的痛苦;因为她的选择不仅是学术思想的选择,也是人际关系的选择。这种种情况在本书,尤其是莎乐美与弗洛伊德、阿戴勒等人的几封信函中有原生态的展现。 从文化史料建设或者远距离窥视伟人私生活尤其是婚恋生活的角度,莎乐美与弗洛伊德等人的通信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本书添加了无穷的趣味。但我最喜欢的,是她所记的学习心得,那是老师巨子们讲课内容的浓缩,也是她个人思想的结晶,里面有疑问、感叹、比较和分析,袒露的既有学习的过程,也有思想的练习。它们犹如一篇篇隽永的思想随笔,给了我陌生的精神启迪和盎然的审美愉悦。莎乐美思想之勤快、文笔之精美尽在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