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文集
本书汇集论文34篇,分别从地域文化、地域经济和地域社会等角度全面考察江南地区、时段上涵盖了史前考古时代直到今天,空间上俯瞰了江南的城镇和乡村,探讨的主题可谓丰富多彩。全书清晰揭示了江南地域文化的发展特色,全面论述了江南地域文化的演进过程,在史料的挖掘和研究思路上均有新的突破。 -
说戏讲茶唱门歌
《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艺的人文形态及内涵,既是传统经济和农耕社会的产物,也赋予了记忆中江南集镇特有的风情。小民的风流,手艺的黄昏,使得这些关于往年民生的文字具有了黑白影像的效果——一种内在灵魂的延续。作者谈正衡所选择的舒展的叙述角度,让人很容易从这些泥软土香的地域文化中获得了有益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么善于捕捞过往的生活情趣,缓缓述及自小所生活的有各种手艺人的街道,透过嬉戏玩乐的少小天真,闯入一个个手艺传承的行当,见证了底层小民们那一幕幕颇富社会学和民俗学意义的生存场景。 追忆往事,记录匠人,用散淡自在的文字和插图留住逐渐陌生的民间行当,让后人不仅知道这些乡土风物的名词,真切地感知生存的无奈和自由的不可企及……甚至还要从这一篇篇具体的人物故事中,去分担日益远逝的那个时代的忧伤和灼痛。 -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在深入翔实的史料发掘基础上,对众多明代江南园林实例作出详细的考察,并以园林观念和造园实践两方面为切人点,在历史文献构筑的语境中展开具体命题的分析,揭示出江南造园在明代这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变化。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将明代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进行研究,每个时期的江南园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初期冲击剧烈、陷入低迷,中前期重塑形象、渐复元气,中期风气剧变、转向繁荣,而晚期更是辉煌全盛而又有深刻转折一一园林不仅获得空前的地位,而且通过“画意”营造标准的确立,造园在历史上首次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形态审美价值。从而,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诞生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园林创作理论著作,第一次出现“造园艺术家”群星璀璨的局面,也前所未有地成就了一大批营造复杂、景致精美的“名园”,而园林营造技法在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极大影响了中国造园史的进程。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可供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风景园林、艺术史、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
此去江南,易老
描述江南若止于小桥流水人家,或者粉墙黛瓦,便犹如囫囵吞枣,她的美是要细细体味的。手捧一盏茶,坐于流水桥畔,时光便开始流转起来,哪怕是在阴冷的冬天,那味道也妙不可言。如果嘴再勤奋一些,那些吃食流转在口舌之中,配上江南人家自酿的酒水,听着地道江南人家讲述他们的珍贵记忆,这才算是正经的江南味道。 作者冬令时节首入江南,走遍周庄、千灯、锦溪、西津渡等江南知名古镇,一醉几十日,后又在春令时节回归这些古镇,沉浸在野菜美食之中。 本书藏在文字里的,是妙不可言的亲身体验,还有时光流逝里的回忆,表述出来的,是原汁原味只存于古镇巷尾人家里的趣味生活。 -
剑气凌厉的江南
江南,出芳草、出鲜花、出佳人、出才子、出温馨、出缠绵。不知从何时开始,江南有关风花雪月的种种,在总体上被明媚清澈的江南之水所映带、所缠连,打成一片后,更增添了其委婉和秀丽的魅力。 我在很小的时候,也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来认识江南的:江南的地方是富庶,江南的风俗是文明、江南人的处世是揖让,江南的男人是文弱,江南的女人是柔婉,江南的故事是爱情。因为生于江南,认同于江南的此情此景,所以,我的思维方式也因此变得习惯意义上的江南化了(虽然这样的用词本身就是偏见存大的证明)。学习古典文学时,专注于陶渊明的那种“悠然见南山”的静穆的伟大而对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熟视无睹即为一例,分析白蛇与许仙的缠绵情节而忽视其英勇的抗争又为一例。而《庄子》中对断发文身无需冠冕服饰的越人的断语,一度也认为是自以为文明的外乡人的偏见,是小说家言,当不得真的。是鲁迅,促使我对江南,对“江南式”的思维方式作了重新审视。现在要寻找我重新审视江南的发端是困难的,但记忆中能肯定的是,给我较强烈也是最直接冲击的,不是因为鲁迅的战斗性与其出生地江南水乡绍兴的联系,而是他与英国作家萧伯纳的合影。高大的萧伯纳和矮小瘦弱的鲁迅站在一起,后者就像是前者照顾着的一个弱者。萧伯纳思想的锐气与其对社会的批判性,在其被称为“反论”式的戏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身躯之高与他的作品的宏大都是协调的。但鲁迅,他的矮小瘦弱、他的小品式的杂文,与他战斗性之间构成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连接。这种战斗性不仅在与他的对手直接较量中体现出来,也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他的思维方式中。柔美与刚烈的并存,在他的散文《雪》中可见一斑。而《秋夜》一文,立足于秋夜对春景的前瞻后顾,也使人难忘。顺着这样的线索,我的眼睛被洗过一样从粼粼的波光中看到了折射出的剑与匕首的寒光,感受了风的呼啸、花的带刺、雪的凛冽和月的阴冷。在繁花似锦的春天里,也感受了秋夜的肃杀之气。我因此探究起那些出生在江南或者主要活动在江南的战士与斗士,留意于吴越之地的有关斗勇、仇杀的民间传说,留意于产自吴越的剑器以及流荡在许多貌似文弱柔婉之人身上的一种剑气。在我的故乡嘉定我曾不止一次来孔庙前的汇龙潭水在“嘉定大屠”的日子里怎样使岸边的鲜花也染上血的腥味。在我们对传统的南北地域文化的特征勾勒中,力图另辟蹊径而发现一种杂糅的变异,一种全新和生命弹力,一种整合了外表的弱小与柔和而特具的大智慧与大勇气。也许,这样的大智慧和大勇气,较之一般意义上的智慧和勇气。更多了几分悬念和诡秘。正是在对江南风俗以及江南人的不断发展的认识中,我和研究鲁迅的学者薛毅共同策划了江南的“文化对看”书系。其用意,是希望人们对江南文化有一番重新认识,既纠正一种有关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的偏见,也希望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能借此反省。说到底,如果前此,我们对江南水乡之水的认同更偏重于它的明媚、秀丽与柔弱这一面,并一直被它所滋润的话,那么,水的坚强和韧性却早已被先哲道破,《老子》有句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就这一点而论,本“文化对看”书系的出版,只是从两方面梳理出一点世人习而不察的资料而已。 -
带一本书去杭州
《带一本书去杭州》内容:作者以轻松闲逸的笔调详细介绍了杭州的历史沿革、人物故事、风土人情、饮食购物、流行时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