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的故事
在圖書館裡,有世界上所有智慧的紀錄。─美國散文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隨著時代演進,圖書館既累積和保存了知識,也同時影響、激發和消除了某些知識。馬修•巴托斯是一位專精稀有書籍的學者,也是才華洋溢的作家,他帶領我們從經典古籍到中古世紀修道院、從梵蒂岡到英國圖書館、從社會主義者的書坊到現代資訊時代的家庭圖書室,從事一趟精彩的知識與智慧的探密之旅。 從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泥板到埃及幾層樓高的亞歷山卓圖書館,從中國的秦始皇焚書到希特勒的少年讀物,從巴格達偉大的中古世紀圖書館到現代波士尼亞國家圖書館裡面無數被毀的多元文化圖書,圖書館一直就是戰場,狂人與智者在此征戰,試圖主導書對我們的意義。這些戰爭讓我們看到圖書館兩個相互矛盾的本質:一方面,我們想要出版大量書籍,來讚頌最好的、最美的文字;另一方面,我們想控制住任何形式的人類知識。 廣如百科全書,妙似小說故事,本書雖小,內容卻極為豐富。 圖書館是無限且循環的。─阿根廷詩人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
做书店
做书店,不管做什么样的书店,理念的支撑是必需的……没有理念支持的书店,哪怕很豪华很奢侈,也将找不到它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书店,多一家或少一家,其实无所渭。 对书店打折销售,我素来持反对的态度,而且是坚决地反对……书店自己主动打折,或许是书店以为这是救自己的好办法,以为一打折就有市场份额就能与别人竞争了。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似乎并没有哪家书店靠这法子创下品牌最终活得好好的。 我们不能脱离这20年来收入的变化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米讨论fj价贵不贵。20年前的大毕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年拿多少?……当时我们没钱买车买房,不觉书价高,现在似乎除了房价药价,就是书贵了。我们是否计算过一年的收入、支出以及用于图书消费的比例,算一下这个比例20年间的变化? 市场淘汰书店早已成了家常便饭,而对于出版社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严酷无情,我们没有看到有一家出版社是由于经营问题失去市场从而在市场上消失了的。这不应该视作国内出版业的奇迹,这只不过验证了图书市场远未真正市场化。 -
理想的书店
※《书店时光》作者再度启程,百余家世界最美书店巡礼最终章。 ※十二封书店经营者的亲笔信,字里行间,重温人与书的美好牵引。 ※走过北欧、墨西哥、葡萄牙,与三十一位店家谈论“书店理想”。 书店是都市的筑梦空间,在网络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让书店更有趣、更理想,是许多爱书人关心的话题。本书作者走遍世界,向读者介绍了三十一家世界上美丽而有个性的书店,一一对话书店经营者,讲述他们工作中的苦与乐。书中收录店主写下的亲笔信,更表达出他们对书的爱意和对理想的坚守。本书全彩印刷,图片丰富,内容奇趣,值得所有喜爱书店的人阅读、收藏。 -
西方藏书票
藏书票不仅仅是版画艺术品,而且是具有美学意义、历史意义、文化社会史意义的物品。如此厚重的承载,使藏书票收藏活动的本身价值凸现。又因为收藏藏书票不完全是基于藏品的投资升值,而更多的是玩味其清高雅逸,所以古今中外都有人青睐赏玩。 书票凝聚了主人对它的所有爱,是一种象征。本书是一本关于“爱”的解读书。 子安的新著主要是解读藏书票微观上的神秘,这多半属于收藏家的个人行为,就更增添了几分别样的神秘色彩。书中选择收录了他以往收藏过程中对藏书票个体所做的笔记、随笔等解读,而散落书中的二百余幅的精美藏书票图片更是一道视觉盛宴。 为了它,我简直着了魔…… ——叶灵凤 画家在制作藏书票时,应该时刻牢记藏书票是一种标示、一个签名,它甚至应比书名更撩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拜劳斯奥地利版画大师 一本没有贴上藏书票的书就好似被人丢弃的婴儿。所有爱书之人都应拉近与藏书的距离,视书为宝,尊重它,珍惜它。毕竟,贴有自己藏书票的藏书和其他那些副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塞维林比利时版画家 藏书票是票主的人生缩影,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目标。每一枚作品都是票主本人和画家共同合作所产生的私密的化学反应! ——肯特美国版画家 -
烽火守書人
在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裡,思想的花,在煙火中萌芽。 「我漸漸發現,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最完美的人類應該是那些能隨時關起所有感官的人。失明或失聰不再是一種咒詛,而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與死神每天擦身而過的薩德.伊斯康德在二○○七年二月的日記上這樣寫著。他是「伊拉克國家圖書暨檔案館」的館長,這家圖書館位於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巴格達。 二○○三年「波灣戰爭」結束了海珊二十四年的極權統治,可是在美軍拒絕伸出援手、毫無保護之下的「伊圖」歷經了大火與水損等浩劫,復遭盜匪大肆劫掠(損失程度──檔案資料:60%、罕本藏書:95% 、手稿25%),「伊圖」儼然廢墟,伊斯康德到任時連椅子也沒得坐。「你會害怕嗎?」著名美國新聞節目主持人查理.蘿斯(Charlie Rose)這樣問伊斯康德。「不會。」「要是我害怕的話,也許就會離開巴格達。而『離開』不會是我的選擇……伊拉克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為何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呢?」。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擁有英國護照的伊斯康德,要離開這個烽火連天的地方其實是很容易,但這不是他所想要的。 伊斯康德的線上日記原刊登於「英國檔案管理員協會」和「大英圖書館」的網站上,從二○○六年十一月開始,到二○○七年七月為止,打動了無數的讀者。在他的日記裡,我們看到了一位前途本應充滿希望的年輕員工被活活刺死時,館長曾經灰心的說:「我非常沮喪地回到家。我抱了抱我六個月大的兒子,想著阿里留下的兩個兒子,一個六個月大,一個三歲。」又,館長如何用盡辨法試圖營救一個被綁架的館員的生命,結果還是徒然…… 哀痛的同時,他努力把千瘡百孔的「伊圖」重建修復,除了獲得各國圖書館及不同組織的捐贈外,為了把珍貴的罕本找回來,館長甚至成為了「阿里巴巴」──親自開車到的前總統府(位於警戒森嚴的綠區)的車庫裡,把一箱箱君王政體時期及總統時期的史料給載走。 館長以簡單的文字,卻又不無痛心疾首的言辭,把重建「伊圖」時所發生的點滴真實的記錄下來:館外的世界是危機四伏,不知從哪兒來、何時來的各式種類的炸彈轟炸、恐怖分子的死亡恐嚇、綁架與滅絕人性的謀殺。加上貪污怠惰的政府官僚,無能上司的百般刁難,還得在沒電、沒水難以承受的酷熱環境下,一步一步把廢墟重建起來。 面對生命的無常與資源的缺乏,館長與館員們揮灑著血和汗,搶救、捍衛自己國家的文化財產,以餵養在苦難中的伊拉克人民的心靈。 -
东京本屋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