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忙纽约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推荐
“汉堡工”不觉得自己干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他们始终认为,工作就等于尊严,没人应该不劳而获
纽约这座大都市里
财富、科技、文化
一路高歌猛进
小人物却无立足之地
回看新经济来临前夜
美国底层人民的奋斗与挣扎
这是一部酸楚而有力的民族志,凯瑟琳·纽曼把目光投向了最容易被大众和媒体忽略的生活困难人群——工作穷人,那些整日为工作奔波却始终只能生活在温饱线上的群体。
穷忙族做的都是苦差,比无业人群更辛苦,却得不到医疗等社会保障。可他们还是不遗余力地奋斗,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对其中大部分人来说,“梦想成真”永远不会发生。
有些人可以逾越就业的障碍,而有些人不能,造成这种局面的种种原因都遭到了无视。最终,这些真相在美国文化里都被一笔勾销,社会被简单地一分为二:尊贵与卑微、上班族与懒汉。
两年之内,凯瑟琳·纽曼在纽约哈莱姆区追踪了300位穷忙族,记录他们的人生片段,看他们在酸楚的人生底色下如何找到自尊、努力工作、保护家庭。
本书对内城区的工作穷人进行了研究,令人深受启发……堪称社会学经典著作。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对贫困问题的叹息失望、对自力更生观的反复灌输已屡见不鲜,而纽曼的这本书……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白色记事簿2
“医院奇闻录”纪实系列,“魔宙”旗下非虚构品牌“天才捕手计划”重磅作品,引发无数粉丝共鸣的高口碑之作。7名一线医护,1位调查记者,关于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真实记录。
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和极端的症状是无法被治愈的,但比无法治愈更可怕的是找不到病因,看着身体一天天恶化,只能稀里糊涂地等死。
本书记录的12个真实故事,是12个罕见、疑难和危重病人的艰难求生路,更是医者与死神的博弈:20岁小伙子的血肉骨髓正在被诡异的病菌啃食;有一群女孩没有子宫也没有阴道,只想让医生造一个出来;病人的肺被白色渣子填满,医生为救人签下生死状……
面对以上任何一位病人,医护人员都会竭尽所能,他们有时会创造奇迹,有时却只能默默忍受生命的消逝。无论奇迹或死亡都会让医生攻克疾病的决心愈加坚定。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体会:理解疾病背后的个体,让生者更勇敢,愿死者无遗憾,才是医者背负的终极使命。
打开这本书,看到你从未见过的疾病和人生,经历一场医者和病患为生命而奔赴的战役。
一本白色记事薄,承载着生命的喜怒哀乐,生死爱恨。
◎魔宙旗下专注于捕捉真实好故事的“天才捕手计划”重磅医疗纪实作品,引发无数粉丝共鸣。
《白色记事簿》系列书脱生于“天才捕手计划”正在策划制作的“医院奇闻录”系列故事,已经超过百万粉丝的高口碑认证。
◎真实!专业!7名一线医护,1位调查记者,关于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真实记录。
“医生天生就是讲故事的高手。”
本书7名医护和1位调查记者,来自医院第一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儿童血液肿瘤科医生、精神科医生、骨髓移植科医生、妇产科医生、放射科医生、康复科护士等,从专业医护视角记录他们在医院中的所见所闻,或温情、或离奇、或残酷,带领更多人走近医院里隐秘的角落,了解病历簿背后医生与患者之间不为人知的人生遭遇和精神历程,消解人们对于某些疾病、医疗岗位因为不熟悉而略带偏见的认知,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充满人情味的医院众生相。
◎极具现实意义的故事,透过病情见人性,用了解增进理解
在医生、护士笔下的故事里,读者会客观、更全面了解到疾病背后的残忍与生存的可能性,在阅读他们直面生死之际的恐惧与病痛的折磨中,读者了解到的不只是不曾亲身经历的体验,还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当下生活所需的答案和勇气,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病人与家属在面对困境时,每个人都有不同考量,最后做出不同的决定,这也是医院里最真实的一面——那些难以被琢磨的人心。在本书中,医生的笔触像一把手术刀,解剖自己的所见所闻,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人间百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更细腻的人心万象。
除此之外,本书通过讲述医院背后的故事,让人们知道医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冰冷的医疗机器,了解真实的医生群体和他们的状况,从而产生多一点理解和信任。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在给人们带去眼泪与情绪感受的同时,也可以带给人们关于“如何活着”的思考,为医生与患者带去多一份的理解与尊重。
◎品质装帧,精致双封,四色彩插还原故事现场。
-
非自然死亡
★执业四十多年,检验超过两万三千具尸体
传奇法医深度披露停尸间里的真实故事
·
★尸体会说话,每一个伤口都是真相的一部分
对死者的照护,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BBC诚挚推荐,亚马逊万人好评
“一本打开就再也无法放下的书”
··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法医病理学家,理查德·谢泼德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人是如何死亡的?
从“9·11”事件、巴厘岛爆炸案、伦敦七七爆炸案,到亨格福德连环杀人案、戴安娜王妃车祸案等,《非自然死亡》记录了谢泼德执业至今所经手的国际要案,讲述了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关键细节。
书中还详细呈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案件的始末,例如杀婴、种族主义谋杀、伪装成正当防卫的谋杀等。谢泼德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找出证据,将凶手绳之以法,使无辜者沉冤得雪。
常年与死亡打交道,使谢泼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煎熬。但是,对他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忠实地传达死者的微弱声音是法医的职责。
··
【媒体推荐】
令人揪心的坦诚。
——苏·布莱克女爵士(著名法医人类学家、兰卡斯特大学副校长)
·
引人入胜,一本打开就再也无法放下的书。
——《泰晤士报》
·
读者仿佛亲眼看见谢泼德在挥舞手术刀。
——《卫报》
·
富有洞见,坦诚直率,满怀慈悲。
——《观察家报》
-
中年漂流
被日本社会拋下的273万人,经历就业冰河期,成为中年自由职业者。他们只因为找不到一份稳定的正式工作,被迫放弃恋爱、婚姻、生育、人际关系、房产,不断失去一切的人生,看不见梦想和希望……本书以采访的形式对中年自由职业者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
情感经济
人工智能全面进驻人类生活的几百年里,人类智能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新的特征。作者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线索,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并以此为背景,引申出新的经济时代可能发生的工作性质、教育体系、女性地位、消费方式等的变化。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社会走过了体力经济时代,正在经历思维经济时代,并已经显露出情感经济的特征。在情感经济时代,随着机器被训练着开始“思考”,过去需要人类智能的许多任务现在都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自动化。然而,注重情感或情绪体验的工作却仍难以实现自动化,所以情感经济的本质就是强调“情商”和“同理心”。这一时期,人类工作中技术性的部分慢慢淡化,情感向的技能将进一步升级。
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开发仍在继续,伴随而来的担忧和争议也将一直存在。如果人工智能进一步产生情感,打破人类在创造力、共情力领域的“垄断优势”;如果机器全面压制人类智能的“奇点”真的到来……人类未来要去向何方,人机共生的伦理困境如何突破,都是不可逃避的问题。
-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
内容简介:
在崇尚工作、谴责怠惰的大环境下,拼命工作的人却并不健康快乐,在追求优质生活品质的同时,失去了生活。
——我们可以停下来吗?我们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根植于大部分人体内,以至于我们不能让自己听到,甚至很难去想象一个叫停的声音。
——我们要停下来了。在度过漫长的一天,经历过工作的高压熔炉,我们都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我太累了,能歇歇吗?”
伦敦大学教授、精神分析学家乔希·科恩在本书中和我们探讨了“什么都不做”的矛盾与乐趣,他发现当生活陷入僵局,“无所事事”竟成了一种自我成就的有效方式。而这样的方式,也贯穿了安迪·沃霍尔、奥逊·威尔斯、艾米莉·狄金森、大卫·华莱士等文学艺术家们“不工作”的一生。
作者将惰性分为四个类型:疲惫、懒惰、白日做梦、游手好闲。通过个人经历和他咨询室里的故事,带我们一探看似不合常理的处世法则下,蕴含的无限可能。
编辑推荐:
☆“不要浪费时间”的教导带来了“绝不能停下”的恶性循环
不知道今天午饭吃什么,不知道下班后可以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周末要如何度过......即使疲倦地躺在床上,也要机械地滑动屏幕,漫无目的地游荡在社交媒体上,让洗脑的bgm灌满自己。
☆“你真的不介意被人打扰吗?难道你不想待在床上吗?”
我们梦想着去拼搏,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这种雄心壮志下又藏着另一种渴望——回到床上去,什么都不做。给爱睡懒觉/社交恐惧/过度劳累/找不到生活意义的你,翻开这本书,让我们暂时停下来,摸一会鱼。
☆在心理咨询室的真实案例中,窥见同样的自己
“在下班后或照顾孩子的间隙中挤出一个小时来到心理诊室的人们,被工作生活所困扰,早已精疲力竭,但当手机嗡嗡声响起(“抱歉,可能是工作上的事”),他们还是会忘掉自己正是由于工作的压力才来到这里。”
☆文学艺术家们和你一样社交恐惧/暴饮暴食/懒散懈怠……
安迪·沃霍尔把自己锻造成不会出错的工作机器;电影以外的奥逊·威尔斯,吃喝妄为,肆意消耗;艾米莉·狄金森不仅把诗歌深锁在盒子里,她生前也绝少出门、亦不见客;作家大卫·华莱士则极度抑郁,疯狂看电视是他自我消解的方式。
☆没有说教,没有鸡汤,这本书只想和你一同放松漫步,寻找更多可能
“这不是激情的宣言或尖刻的社会评论”,“在一个被信息淹没、被逼得心烦意乱、生活被压力、无力和疲劳所困扰的世界里,这本书有一些话要对那些犹豫不敢选择停下的人说。”——亚马逊读者真实评价
☆这不是逃避,而是更好地审视。那些“停下来”的人从他们的选择和决心中找到了救赎——他们的负担减轻了,并对生活大声说:“我宁愿不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