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永松与汉声杂志从传统出发的文化创意产业
一九四三年生於台灣桃園,國立藝專畢業。三十多年來始終堅持用最扎實的方式報導傳統藝術文化,執著扮演採集民間文物的角色,為國內民藝出版全方位成就的第一人。現任漢聲雜誌社發行人兼總策劃及藝術指導、英文漢聲雜誌出版有限公司總策劃及董事長、龍虎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漢聲動畫有限公司發行人兼總策劃及藝術指導、漢聲小百科ㄅㄠˋ報發行人等。由黃永松掌舵的漢聲雜誌深具使命感,主要事蹟包括一九八○年以十年致力於文化資產保存有成,獲中國時報選為「風雲十年.文化十事」;一九九五年發起「搶救龍潭勝蹟亭」,維護古蹟有成等。 黃永松曾獲國內外許多獎項與榮譽,例如:一九九七年獲選亞洲十四位設計家之一;二○○○年應全球平面設計會議 icograda millennium congress之邀請,參加於漢城舉辦的oullim 2000 seoul 大會並會中專題演講等。 作者簡介 「生活美學館」由中國時報資深編輯群所組成,結合記者對新聞議題及人物的敏銳觀察力,編輯對出版品視覺與讀者閱讀流暢的掌控能力,使一系列出版品兼具閱讀與收藏的價值。 -
大过牛年 二OO九年
漢聲雜誌著名的「大過新年系列」最新推出2009年版的《大過牛年》。 2009年版的《大過牛年》,是漢聲走遍大江南北,收集民間美術中以「牛」為主題的年畫、剪紙等圖案,製作而成的海報書。 本書共有12張漂亮非凡的大海報,張張都是難得的民間藝術瑰寶。大海報可以貼,可以剪,可以佈置辦公室,可以貼在家中增喜氣…… 讓這份取材自民間的藝術珍寶,可以在生活中實際應用,恢復民間藝術最初的意義。你更可以把整本《大過牛年》當作一本藝術書來典藏保存,或是把它當作禮物送給親友寄予祝福。 一如漢聲「大過新年系列」的長久傳統,本書的封底仍附有剪紙技法,教你自己動手剪隻「金牛迎財」,過年時貼在家中迎富接財。 -
慈城·宁波年糕
身为慈城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的文化顾问,黄永松及其团队选择了“年糕”这一主题,编辑们采用实际调查法,走访了宁波地区的农友、水库、作坊、百姓人家及香港、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和澳洲等地的“阿拉宁波人”,采集相关信息,集结成书。《慈城·宁波年糕》从“三个年糕的传说”讲起,分稻米、工艺、食谱、科学和知味乡亲五个篇章,完整地呈现了宁波年糕浸米、水磨、蒸煮、捣搡等步骤的加工过程。书中记录的46道年糕菜,分别以煨、烤、爆、火靠、煮、烩、蒸、炒、煎、蜜汁、拔丝等方法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记录皆来自“民间”,图文并陈,浅显易懂,人人都可照样制作。可以这么说,就像美国科幻片《侏罗纪公园》展示的那样,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但只要其基因存在,科学家仍然能让其“复活”一样,如果真的有一天,年糕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只要有《慈城·宁波年糕》这本书在,我们一样可以做出地道可口的“宁波年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像别的书,只说年糕多么好吃,《慈城·宁波年糕》不仅说年糕好吃,还从稻米分类谈品质、营养,总结出慈城晚梗米最适合做宁波年糕的道理。并从蛋白质及脂类含量、直链淀粉的多少、胶稠度及糊化温度各方面一一验证,充分说明宁波年糕“好吃”是有原因的。 《慈城·宁波年糕》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收藏品,打开蓝底碎花的硬壳包装,一股“传统风味”扑面而来,这也应和了汉声出版社的宗旨与风格:在消费文化冲击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在快速倾颓、消失,要为它们建立基因库。 《汉声》1971年创刊于台湾,名为杂志,实际上每期都是一本主题书,38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已出版140多期。2004年进入大陆后,汉声董事长兼发行人黄永松及其团队,像文化修行者,抱着“舍我其谁”的精神走南闯北,为福建土楼、北方剪纸艺术、18世纪的风筝谱、中国童玩、惠山泥人、贵州蜡染等文化遗产建立“基因库”,每本书常常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不只从文化上寻根溯源,更详细记录了这些古老的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探讨民间工艺代表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文化。 -
古镇碛口
“物阜民丰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是人们对山西黄河边上的碛口小镇的描述。碛口,作为黄河边上的枢纽,一度是秦晋大峡谷沿崖七百公里的每一镇。和晋中地区相似,繁荣的商业文化也造就了这里发达的建筑和世俗文化。今天,旅游热潮又把这个一度被冷落了的小镇又推到了广大背包客、摄影爱好者、古建民居爱好者的眼前。 -
蜡染
《蜡染》是中国土布系列其中的一套,上卷为采访篇·论述篇,下卷为图录篇。装帧非常民俗、别致。是送人、收藏的佳品。 -
梅县三村
客家人的桃花源--九十八幢客家围龙屋完美呈现。 本书浓郁的乡土风味,首先体现在独具匠心的装帧设计上。中国地域辽阔,北方气候干燥,南方则潮湿多雨,常见的胶订图书如果历经迁徙,容易因空气水分的变化导致松脱,不利久存。这本关注地域人情的书,居然连这方面问题都考虑周全了,特地在书脊上打了眼,读者可自行穿针引线,把它加固成一本线装书。这样处理开本较大又以图画居多的书,既科学,又别具韵味,值得藏书者把玩。 此书是作为《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一本,介绍的广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有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1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本书客家文化的特征 “村落建筑”典型形制以及各种 “图版”。 梅县三村是广东省梅州市南口镇侨乡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包括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有四百多户人家。三村中建筑形制皆为“围龙屋”式,逐栋依山而建,疏朗有致,令人有如住进了大自然之中,兴起和谐、平安之感。究竟这样的宅院,是如何产生的呢? 客家围龙屋是中国传统五大民居建筑之一。梅县三村处于客家文化的核心地区,留存朽创建于清代中期以前的早期围龙屋。加上重9世纪后期以来,华侨开发南洋后回乡所建的后期围龙屋,因此成为认识传统围龙屋,以及其改进、发展的代表村落。 本书第一篇“人文历史”,首先说明客家文化的特征:即长期迁移过程中产生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以祖堂为中心,建构严谨的大型集体住宅。接着溯本探源,说明潘姓家族的发展过程和宗族组织,围龙屋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篇“村落建筑”,剖析其典型形制:即矩形四合院、后面的半圆形围屋,以及前面的禾坪、水塘,每一部分都含有风水意义和实用功能。接着比较早期。后期围龙屋的演进和变化,指出由大家族上百个小家庭共同居住的形态,转变成一个家庭。几代人居住的独立宅院,家族凝聚力减弱,小家庭的生活空间和功能更为舒适。另外还记录了围龙屋构造,施工的特点和技术。 第三篇“图版”包括村落总图、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拓片五项内容,完整呈现寺前排村,高田村和塘肚村所处的环境以及个别屋的不同特色,配合着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更能一窥堂奥。 “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首客家人传唱的民歌,道出了先人拓殖四方的艰毅不屈。梅县三村的围龙屋正是见证了“发迹海外,心系故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