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西德罗·帕罗迪的六个谜题
拉丁美洲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集
史上第一个被囚禁的侦探横空出世
博尔赫斯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也是相当少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家。他的非虚构作品和虚构类作品一样,在读者心目中都有很好的口碑。
本书是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阿道夫•比奥伊•卡萨雷斯以奥诺里奥•布斯托斯•多梅克为笔名合作撰写的侦探小说。
博尔赫斯对侦探小说这一门类情有独钟,试图打破侦探能力的局限,创造出了“第一个被囚禁的侦探”——伊西德罗•帕罗迪。相比盲人侦探麦克斯•卡拉多斯、绅士侦探奥古斯特•杜宾、远程解谜的扎列斯基王子,这位足不出户的帕罗迪更令人击节赞叹。他蒙冤入狱,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监狱的二七三牢房里破解了六个匪夷所思的谜案。
小说讲述的六个谜案分别戏仿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失窃的信》等侦探小说史上的经典设定,向它们一一致敬之余又加入反转变化,使故事充满了智性的乐趣和人性的色调。
本书从来没有在国内翻译出版,这次是首次推出。译稿忠实流畅,很好地反映了原文的面貌。
-
死亡的样板
文坛大师博尔赫斯与卡萨雷斯的四手联弹,
看两位文坛大师如何联袂打造侦探故事。
“我们的第二次合作是另一本侦探小说,即《死亡的样板》。小说富有特色,充满了笑话。但只出了一版,并且没有发行。我们给这本作品署的名是B•苏亚雷斯•林奇。B•代表比奥伊和博尔赫斯。苏亚雷斯是我的另一位曾祖的名字,林奇则是比奥伊的另一位曾祖的名字。”
《死亡的样板》是博尔赫斯和卡萨雷斯合著的作品,属于“布斯托斯•多梅克”系列,这一次,他们以苏亚雷斯•林奇的共同笔名创作了一个侦探故事,围绕一具成谜的尸体,社会各个阶层的主人公——贵族、律师、小流氓,相继粉墨登场,来到身为囚犯的侦探——伊西德罗•帕罗迪的监室,完成自己的陈述。小说的语言极富特色,充满了戏谑。
“常有人问我应该怎么合作。我认为这需要彼此抛弃全部自我和虚荣心,还需要互相尊重。合作者应该忘记自己,只想着作品。事实上,当有人想知道这个金句或那个名玩笑属于我还是属于比奥伊时,我不知该怎样回答他,因为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我认为‘布斯托斯•多梅克系列’比我个人写的任何作品都好,几乎跟比奥伊独自写的作品一样优美。”
——博尔赫斯
-
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
《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是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的中篇小说集。书中包含了两部中篇小说:《我如何成为修女》和《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前者接近作者自传的小说,从一个名叫塞萨尔·艾拉、自认为是普通小女孩的六岁孩子视角出发,讲述了发生在小主人公身上的一系列奇趣事件,生动勾画出这一想象力丰富、充满活力、孤僻而自由的儿童形象,同时细致表现阿根廷小城生活风貌;后者以世纪一名德国风景画家在智利、阿根廷采风时所遭遇的奇异经历为主线,在叙事同时,也表达作者对艺术的反思。
《风景画家的片段人生》收录的两部中篇被公认为是艾拉的巅峰之作。这两部短篇小说处理的题材迥然区别。《我如何成为修女》以童年视角呈现成人世界的癫狂和残暴,而女童作为主人公,居然以游戏的态度勾引成人一切的暴力行径,并毫不示弱地成为被残杀的对象,而同名主题小说,完全进入了现实与虚构的分界线,叙述随时可以出入,在令人难以置信的漫游过程中,身为主角的风景画家完全让自己成为了自然的宠儿。
-
文学会议
《文学会议》是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的中篇小说,也是“塞萨尔·艾拉作品系列”中故事节奏最紧凑,阅读体验最佳的作品。《文学会议》风格多变,它以探险寻宝类小说开篇,随即过渡成科幻小说,在转变成一部夹杂着惊悚离奇的“剧中剧”的爱情文艺作品后,最终又以恐怖电影的形式走向高潮。看似光怪陆离的故事背后暗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他为日益衰落的出版业感到失落沮丧,也对附庸风雅的“文化人”充满嘲讽。精妙而又无比辛辣的比喻藏在玄幻故事之中,有种恰到好处的妥帖感。
这部中篇小说结构简洁明了,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马库托之索》和《大会》。第一部分《马库托之索》作为故事的序曲,篇幅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讲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大会》包括八个章节,情节呈“碎片化”,虽不十分连贯却又层层递进,一直发展到高潮部分那场扣人心弦的“人虫大战”,旋即戛然而止。这本《文学会议》,其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艾拉超尘脱俗的想象力,天马行空般的跳跃思维,以及奇妙荒诞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诚然,如波拉尼奥所言:“一旦阅读了艾拉的小说,你就停不下来,还想读更多。”
-
女裁缝与风
◆博尔赫斯继承人、当代拉美文学特立独行的大师塞萨尔·艾拉 想象力席卷如狂风之作
◆《2666》作者波拉尼奥 摇滚巨星 帕蒂·史密斯倾力推荐
◆这是我最爱的一本艾拉小说。——罗贝托·波拉尼奥
————————
女裁缝的独生子失踪了,邻居说一辆大卡车正带着他去往巴塔哥尼亚;
女裁缝急了,赶忙坐上一辆出租车疯狂去寻找儿子;
女裁缝的丈夫回家后,又开上他的红色小卡车追了出去;
在这些人后面,又有一辆神秘的蓝色小车紧紧跟随。
那一天,似乎人人都奔赴南方,去往巴塔哥尼亚,那世界的尽头,魔鬼诞生之地。
那里有痴情的狂风,他早已深爱上女裁缝,他发疯般地吹风,极力阻止着魔鬼的步伐……
————————
【评论】
艾拉是拉美文学的杜尚。他是当代有诱惑力、特立独行的西语小说家之一,绝对不可错过。——娜塔莎·温默,《纽约时报书评》
在艾拉的妙笔之下,含混积蓄为秩序,谜团得以澄清,每个看似离题的叙述终有其目的。 ——《出版人周刊》
读完艾拉后,我往往不记得任何东西,就像大梦初醒时,惊觉梦中那些繁复的电影画面消失了。——帕蒂·史密斯《纽约时报书评》
艾拉的作品是被投递到平原上的密密麻麻、变幻莫测且结构精巧的建筑物,不事张扬的抒情风格与他对由形而上学、现实主义、通俗小说、达达主义糅合而成的不协调组合的偏好,被调适得恰到好处。——迈克尔•格林伯格,《纽约书评》
你真的应该到阿根廷南部去寻找那位当今西班牙语文学界有创新精神、令人感到兴奋与震撼,也是具有颠覆性的作家:塞萨尔•艾拉。——西班牙《国家报》)
艾拉痴迷于如何去定义和描绘现实,无论其如何荒谬,且最终都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形象。——Book Forum
艾拉坚定地继承了博尔赫斯和W.G.塞巴尔德的写作传统。——马克•多蒂(美国著名诗人)
艾拉逾越了现实的边界,世界不再辜负他的想象力。——本杰明•莱塔尔,《纽约太阳报》
-
On the Sixth Day
Alessandra Sanguinetti’s vivid photographs depicting the coexistence of people and animals might at first sight seem brutal, images to be viewed quickly and erased from the memory. But that would be not only impossible but also a great loss, for here is an arrestingly honest portraya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beast as the one raises the other for the ultimate sacrifice. These are not animals endowed with human qualities; they are someone’s livelihood, their means of survival. Sanguinetti took these pictures in a province of Buenos Aires. Here, by roadsides, in fields and in woods, she observed the rituals and traditions of the local farmers whose lives interweave with a host of animals – rabbits, horses, pigs, geese, lambs, cows, chickens – caught in the cycle that is life and death. The work in On the Sixth Day goes beyond straight documentary practice and evokes an intimacy that, confounding our sensibilities, it is a privilege to share. With an essay by Robert Blake, Chair of the General Studies Program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