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 Ugliness
In the mold of his acclaimed History of Beauty, renowned cultural critic Umberto Eco’s On Ugliness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monstrous and the repellant in visual culture and the arts. What is the voyeuristic impulse behind our attraction to the gruesome and the horrible? Where does the magnetic appeal of the sordid and the scandalous come from? Is ugliness also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Eco’s encyclopedic knowledge and captivating storytelling skills combine in this ingenious study of the Ugly, revealing that what we often shield ourselves from and shun in everyday life is what we’re most attracted to subliminally. Topics range from Milton’s Satan to Goethe’s Mephistopheles; from witchcraft and medieval torture tactics to martyrs, hermits, and penitents; from lunar births and disemboweled corpses to mythic monsters and sideshow freaks; and from Decadentism and picturesque ugliness to the tacky, kitsch, and camp, and the aesthetics of excess and vice. With abundant examples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 ranging from ancient Greek amphorae to Bosch, Brueghel, and Goya among others, and with quotations from the most celebrated writers and philosophers of each age, this provocative discussion explores in-depth the concepts of evil, depravity, and darkness in art and literature. -
Kant and the Platypus
How do we know a cat is a cat? And why do we call it a cat? How much of our perception of things is based on cognitive ability, and how much on linguistic resources? Here, in six remarkable essays, Umberto Eco explores in depth questions of reality,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Basing his ideas on common sense, Eco shares a vast wealth of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 touching on issues that affect us every day. At once philosophical and amusing, Kant and the Platypus is a tour of the world of our senses, told by a master of knowing what is real and what is not. -
無盡的名單
玲瓏的女士,這是名單 與我家主人有過交往的美人兒們, 我親自擬出這份名單: 來看看,隨我一起念念…… ──雷波瑞羅,《唐喬凡尼》 繼《美的歷史》、《醜的歷史》後,博學大師安伯托.艾可推出重量級美學研究新作《無盡的名單》,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極富知識性,堪稱新類型百科全書式「名單」。 在西方藝術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聖人的名單、軍人的職階、恐怖怪物的種類、藥草的蒐整、寶藏的分布……。 名單,有結尾的名單像是圖書館目錄等;但是其他許多名單應該是永無止盡的。因為他們的無盡,讓我們覺得頭暈目眩。 名單的沒有盡頭不是巧合的:文明都會偏好有終止點,一個可以表明身分的可靠形式,當面對雜亂無章的一大堆資訊混雜,這個文明就會開始製作名單。 名單中的美感貫穿藝術與文學歷史,在古典的動物寓言、天堂裡的天使、十六世紀的自然學研究名冊中,都可以找得到。我們也可以從喬埃斯、荷馬與品瓊的作品中看出比較晦澀難辨的呈現,從歌德風教堂中的珍品、鮑許作品中的幻想景色,直至20世紀看到了安迪.沃荷及達米恩.赫斯特。 在《無盡的名單》這本配圖漂亮精緻的書中,艾可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不同的時代演進,對於編目造冊的想法與時俱進,也充分表現各個時代不同的精神。主題敘述搭配精心挑選的文本段落,以及各種精緻藝術品及彩色插圖,以用來詮釋選錄的文本。 《無盡的名單》以藝術、文學和音樂等主題為基礎,介紹古代和現代圖形作品、及二十多種學科的相關事情,開闢我們在藝術及美學的視野。 博學大師安伯托.艾可可能是今日整個西方世界讀書最多的人。 他在《無盡的名單》裡取材豐富地編選了讀者讀過和沒聽過的文本段落,和讀者見過與沒見過的圖畫照片,在他看來,任何名單皆不脫兩大範疇,一種是實用的,一種是詩性的。實用的名單實有所指,上頭的項目可以盡數;詩性的名單則不一定要指涉世間實存的東西,羅列出來的事物也不一定要有其盡頭。不過,在某些特殊的時刻,實用的名單一樣可以很詩意地去讀,使之生出美感。 艾可在《無盡的名單》的書末擷取了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這一段,堪稱書目中的書目: 為了在書店中尋找一本書,你經過那些「你不必讀的書、為閱讀之外的用途產生的書、你翻開來以前就已讀過的書,因為它們屬於尚未寫出來就被讀過的那類書……你有心一讀的書,但還有其他你必須先讀的書、現在價錢太貴,你要等削價出售才買的書、你可以向別人借的書、人人都讀過,於是你彷彿也讀過的書。你好久好久以來一直打算讀的書,你搜尋了好多年而遍求不獲的書,內容是你目前正在研究的問題的書,你想要擁有,以便需要時能順手取讀的書,你可以暫擱一邊,或許今年夏天讀到的書,你需要在架子上和別的書擺在一起的書,使你突然生出沒來由、難以解釋的好奇心的書。很久以前讀過,如今必須重讀的書、你向來假裝讀過,現在該坐下來真正讀的書,作者或題材吸引你的新書。…… --梁文道,〈書單的無盡壯美〉 -
波多里諾
一個最滑頭的天才騙子, 一位好大喜功的紅鬍子大帝, 一趟前往東方盡頭的未知旅程, 一段又一段如迷宮般虛實難辨的故事……沒有絕對『真實』的歷史 從十字軍東征、聖杯傳說,到天主教城市的興起、教皇與皇帝權力的衝突……國際記號語言學大師安伯托.艾可,以其浩瀚淵博的知識,透過『波多里諾』這個諧謔人物,恣意地穿梭在中世紀歐洲的歷史中,構築出一個典型的艾可式奇想迷宮,既真實又虛幻,帶你經歷一場看似荒誕不羈卻又饒富深意的閱讀冒險。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 一九三二年出生於義大利皮德蒙的亞歷山卓,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艾可身兼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美學家等多種身分,更是全球最知名的記號語言學權威。其學術研究範圍廣泛,從聖多瑪斯.阿奎納到詹姆士.喬伊斯乃至於超人,知識極為淵博。個人藏書超過三萬冊,已發表過十餘本重要的學術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讀者的角色 ─ 記號語言學的探討》一書。 艾可在他四十八歲時,才推出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該書自一九八○年出版後,迅速贏得各界一致的推崇與好評,除榮獲義大利和法國的文學獎外,亦席捲世界各地的暢銷排行榜,銷售迄今已超過一千六百萬冊,被翻譯成三十五種語文,並被改編為同名電影。 儘管第一本小說就取得非凡的成就,他卻遲至八年後才出版第二本小說《傅科擺》。一如各方所料,再度轟動世界各地,成為最熱門的閱讀話題。至於第三本小說《昨日之島》自一九九四年出版以來亦已暢銷逾二百萬冊,中文版並入選中國時報年度十大好書和聯合報年度最佳書獎!而他二○○○年出版的最新小說《波多里諾》,更被出版界視為當年的頭等大事,義大利文版首刷即高達三十萬冊,對於一本嚴肅的文學作品,無疑是十分罕見的天文數字!雖然每隔六到八年才推出一部小說,但大師一出手便不同凡響,每一次都是擲地有聲的超重量級巨作! 艾可另著有《帶著鮭魚去旅行》、《誤讀》、《康德與鴨嘴獸》、《智慧女神的火藥》、《意外之喜──語言與瘋狂》等雜文、隨筆和評論集。 -
The Infinity of Lists
Umberto Eco, semiotician at 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 is widely known as one of the finest living authors whose best-selling novels include The Name of the Rose, Foucault’s Pendulum, The Island of the Day Before, and Baudolino. -
醜的歷史
繼讓全球驚艷的《美的歷史》之後,博學大師安柏托‧艾可寫出「醜」,而且他親自保證,一定比「美」更精采。 每個世紀,哲學家和藝術家都提出「美」的定義,藉他們述作之助,我們能夠建構一部審美觀念史。「醜」則異於是。大多時候,醜被界定為美的相反,但幾乎不曾有誰針對醜寫一部專論,醜淪落為邊緣作品順帶一提的東西。因此,美的歷史可以援引範圍很廣的理論文獻(我們由此推出一個特定時代的品味),醜的歷史則必須在關於人或事物的視覺、文字刻畫裡窮搜資料。不過,醜的歷史和美的歷史還是有些共同特徵。首先,我們只能假定一般人的品味在某些方面和他們同時代的藝術家相同。設使一位來自外太空的訪客走進一所當代藝術的畫廊,又設使他看見畢卡索畫的女子臉孔,並且聽到其他觀賞者形容其為「美麗」,他可能誤以為,在日常生活裡,我們這時代的人認為畢卡索畫的那些女子臉孔美麗,秀色可餐。 但是,這位訪客看一場時裝秀或環球小姐選美,目睹那裡讚美其他類型的美,可能就要修正他的見解。很不幸,我們回顧久遠以前的時代,無法做到這一點,無論談美還是談醜,我們都無此參考,因為那些時代留給我們的只有藝術品。 醜的歷史和美的歷史另外一項共同特徵是,我們討論這兩種價值的故事,勢須局限於西方文明。在上古文明和所謂原始民族方面,我們有出土藝術品,但我們沒有理論文字來告訴我這些藝術品本來的用意是要引起審美的喜悅、對神聖事物的畏怖,還是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