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书河图
阿城文化随笔新作《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创作缘起于2005年,那年阿城受画家刘小东和喻红邀请,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三画室给本科进入毕业创作阶段的学生讲课。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聘阿城做客座教授。客座期间,阿城每学期授5个星期的课,课上讲造型史和色彩。而这本书的内容也是按授课录音和校外同类讲座的录音,弃繁取简整理而成。“所以虽然有关学术,但无论文标准体例。讲述中枝蔓丛生,离题千里,亦是讲座时气氛、议论、质疑所致,只是将离题万里的删除。”阿城说。 在《河图洛书:文明的造型探源》中,阿城试图用图像学的方法展现文明之源。传说中的河图即后来的阴阳图,它的原型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和商代青铜器盘的图案中。传说中的洛书即九宫图,它的异形符保存在苗族的鬼师服饰图案中,商代的青铜器中罕见存有。书中的天极即北极星,它的形象保存在苗族服饰图案中。在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它的符形由盛而衰,与三代王权的长消相符合。阿城对造型解读进而证明,中国文明的肇始是星象系统的配置,苗族服饰图案直接传承自新石器时代,是罕见的上古文明活化石,三代青铜器的造型是小型的星象系统模拟,制造和崇拜这个系统,是表达权力的合法性。对天极解读,从而重新解读先秦的儒、道的觉醒价值。对自然地理及气候变化解读,合理推测东亚文明圈的原始面貌,由星象系统而找出东亚文明具体到中国文明,与中亚、西亚、两河、古埃及、古希腊及欧洲的本质区别。 -
遍地風流
《遍地風流》是鍾阿城的短篇小說集。書中「遍地風流」一輯有山川風景的襯托;「彼時正年輕」一輯的內容有年輕作為底色,寫各種知青下鄉的景況;「雜色」一輯裡,寫各種人生百態,使人迫得承認人生不過如此。傳奇或神奇褪盡,一把破提琴、一塊豆腐,一雙布鞋,一座茅房,提醒人們俗世無所不在的物質性。阿城的小說讀來如行雲流水,彷彿不著一力,細看則頗有講究。 -
威尼斯日记
-
闲话闲说
闲话闲说 以一个超现实的新中国为号召,当然凡有志和有热情的中国人皆会趋之,理所当然,厚非者是事后诸葛亮,人人可做的。 这个超现实,也是一种现代的意思,中国的头脑们从晚清开始的一门心思,就是为迅速变中国为一个现代国家着急。凡事标明「现代」的一切观念,都像车票,要搭 「现代」这趟车,不买票是不能上的。 「无为而无不为」我看是道家的精髓,「无为」是讲在规律面前,只能无为,热铁别摸;可知道了规律,就能无不为,佚可以用铲子,用夹子,总之你可以动热铁 了,「无不为」。后来的读书人专讲「无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只是越讲越酸。 我个人是喜欢孔子的,起码喜欢他是个体力极好的人,我们现在开汽车,等于是在高速公路上坐沙发,超过两个小时都有点累,孔子当年是乘牛车握轼木周游列国, 我是不敢和他握手的,一定会被捏痛。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携带世俗,就好像我们看中国人搬进新楼,阳台上满是旧居的实用破烂。 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为通人 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 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么早,而且诗的地位最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 白西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 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 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红楼梦》的颓废就是 由此发展起来的,最后是「落了个白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见原来并非是白茫茫大地。作者简介阿城 以《棋王》、《孩子王》、《树王》小说作品,奠定文坛地位的阿城,诞生于1949年的北京。自1984年起发表创作,早年虽为知青文学的代表,而后风格更 形开阔。陆续推出「遍地风流」、「新笔记小说」系列,以及电影剧本、评论、杂文等等。1992年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并应邀旅居威尼斯两个 月,写成《威尼斯日记》。 一个人能历得多少世俗?又能读得多少小说?况且每一篇小说又有不同的读法。好在人人如此,倒也可以放心来讲。世俗里的「世」,实在是大;世俗之大里的 「俗」,又是花样百出。我因为喜欢这花样百出,姑且来讲一讲看。 阿城是当代华人小说家中的翘楚, 80 年代以《棋王》等作品脍炙海内外,但他不只是个小说家,他的随笔也极品;他运用中国文字己臻化境,可说是天生的文体家。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生活家,独特 的生活经历和犀利的观察,使他对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充满兴味,并有独到而幽默十足的见解。 -
常识与通识
-
棋王树王孩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