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多菲诗选
-
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
凯尔泰斯的小说是身份和记忆的童话——一个从集中营的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中年人,回眸这段往事,平静地从中截取写作的资源。 这部反省的、诗意的但却拒绝情绪化的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个人是如何在无法选择、无法控制的世界里做出了他自己对生命的选择。即便,这种选择是无力的。然而,也还是一个痛苦的心灵的哭喊。主人公作为一个叙述者出现,身份上可认为与《无命运的人生》里面的主人公相承,更与凯尔泰斯本人有所重迭——大屠杀的“幸存者”、“作家”和“翻译家”。他逃过了“最终解决”犹太人的大屠杀,却摆脱不了大屠杀的阴影。 主人公尝试着对朋友解释,他为什么不能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在一个容许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世界中”拒绝生育,因为,大屠杀曾经发生,大屠杀还会发生。 透过这个错综复杂的叙述,我们看到了叙述者大量郁积的失意:他不成功的文学生涯,他失败的婚姻,他前妻的家庭及孩子们——而他也曾经能够有这样的孩子。他辩解道,犹太人曾经不能正常地生活,那种对这个世界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对种族灭绝可能再度发生的惊惧,是生命里无法排遣的宿命。 凯尔泰斯借主人公的口,表达他浓缩了的人生哲学:听着,这些完全没有理由的,没办法解释的事情,并不是那些糟糕的,正相反:是那些不错的。我们依然看到,他还是在抗争,以他独特的方式,独特的理由,独特的语言。 小说起名《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然而主人公却是一个习惯于让命运驱使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祈祷,不是宗教的,而是世俗的。是对千百万个死难者,对当生而未能出生的下一代,对每一个遭遇到偏执、仇恨诅咒的生命个体的哀悼。 -
惨败
《惨败》是凯尔泰斯的一部小长篇,叙述者是一个后来成为作家和文学翻译者的中年人。这个人对过去遗留的影响感到痛苦不堪,为自己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不能抚养一个孩子而悲痛,同时也穿插回忆了自己失败的婚姻和职业生涯。 本书和《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祷告》同为作者的处女作《无命运的人生》的续篇。 -
另一个人
就在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与死的门槛上,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理解,身体向前冲着死亡,而头却回望,朝着生活的方向,我就要迈开的腿迟疑地抬起……将要去哪儿?其实无所谓,因为,这个将要迈步前行的人已经不再是我,而是另一个人…… -
布达佩斯往事
本书通过冷战时期匈牙利秘密警察长达20年的档案,所揭开的一部隐藏了几十年的家庭历史和时代侧记。 冷战时期,苏联集团中的匈牙利,秘密警察通过庞大的告密网,试图全面渗透控制匈牙利的政治生活。作者的父母原是匈牙利著名记者,他们的报道是西方了解匈牙利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他们被视为“人民的敌人”,长期受秘密警察的监控,终因叛国和间谍罪而先后入狱。一家移居美国后,匈牙利政府却又异想天开地试图招募他们当间谍,而美国也对他们进行了几年的监控。书中不只还原了马顿夫妇被告密者包围的经历和遭遇,他们的抗争、坚守、脆弱和勇气,也展现了他们情感和内心的矛盾——夫妻之间相互的感情背叛与灾难中的支撑,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与亲情,人性的坚强与软弱,从而使得这本书更为丰富、复杂,具有血肉。 -
餘燼
◎《紐約時報》年度優良圖書 將軍與至交的心中都有情慾、復仇、怨恨的殘存小火在不斷地悶燒 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森林城堡裡,有位老將軍準備接待一位罕見的訪客,一個曾與他剖腹相交的男人。四十一年不曾聚首的這對朋友,在見面的夜晚展開激烈爭辯,挖掘過往的回憶,關於友情,關於將軍死去多年的美麗妻子。混亂與騷動在兩位主角的心靈深處湧流,情慾與仇恨的餘燼不斷悶燒,在扣人心弦的詭譎氛圍中,呈現奧匈帝國面臨衰亡的哀愁憂傷以及一段由愛情、友情、忠貞與背叛交織而成的三角關係。 ……這對朋友坐下來吃飯,一切陳設都仿佛四十一年前他倆與將軍的妻子共進的最後一次晚餐一樣,飯後他們並肩坐在一爐快要熄滅的爐火之前,其中一人幾乎無語,另外一位,也就是主人,則不帶一絲情感地慢慢回溯他倆已經畫上句點的友情。他倆從小一塊兒長大,男主人亨利出身富有的貴族家庭,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客人康拉德則是赤貧的男爵之子,敏感而又脆弱。康拉德將美麗出眾的克麗絲汀娜介紹給亨利,亨利對她一見鍾情,隨即結為連理。一天早上,亨利和康拉德出外狩獵,亨利意識到康拉德槍口瞄準著他。後來什麼也沒有發生,但是康拉德卻迅速離去,從此消失無蹤。亨利首度去到康拉德的房子,而他的妻子隨後也出其不意地出現了。那天以後,亨利再也沒有跟他的妻子說話。 當受創的男主角以獨白的方式描述如何被最好的朋友背叛和遺棄時,馬芮的文字就像層層交織的蜘蛛網,網住了他的讀者。 《華盛頓郵報》書評:「一個人所能要求小說達到的精巧與優美的極致…《餘燼》完美無暇。」 《紐約時報》書評:「一本光芒四射的小說…有懸疑小說的暗潮洶湧,也有細膩精煉的架構,道德與形上學的辯論…極為成功。」 《洛杉磯時報》:「讀者會…變得…非常安靜,被釘子釘住一般,不停的看下去…如同受到催眠…在每個層面…得到滿足。」 德國《時代周報》:「二十世紀的文學…收到了一位新的大師死後贈與的禮物。他會跟奧地利作家羅斯(Joseph Roth)、褚威格(Stephen Zweig)和穆齊爾(Robert Musil)齊名,甚至與受到膜拜的偉大作家,湯瑪斯‧曼與卡夫卡,屬於同一等級。他就是馬來。」 德國《明鏡》周刊:「這位重要的歐洲小說家以驚人的才華,剖析奧匈帝國時代的一段三角關係。同時,他捕捉到人類情感普遍存在的喧囂混亂:在我們的感受、情欲、復仇與恨惡中,有餘燼在不斷悶燒。一本極為出色的傑作。」 英國《蘇格蘭人報》:「一本優美、非比尋常的小說…馬來提出並探討重要的問題:關於友情、愛情、勇氣…這位小說家擁有珍貴、令人喜悅的稟賦,有幸讀到他的作品,實在令人感激。」 英國《星期日電訊報》:「一件傑作。(馬來)重新被文學界發現,值得全世界同聲歡慶…《餘燼》是那種乍看之下覺得簡單,放下後卻長存心間的小說…重新發現馬來,就像在閣樓上發現一幅古老的大師畫作。」 倫敦《觀察家》周刊:「一本非比尋常的小說。陰鬱,具有音樂性,如輓歌一般,令人摒息以待。本書以輝煌的筆調深入探索友情,是文學作品中最具野心的傑作之一。一本具有深刻智慧的書。」 倫敦《泰晤士報》:「一本經典作品。無與倫比。一本讓人入迷的作品,以強烈的激情推動敘述。推展與凝結懸疑氛圍的能力無人可及。」 倫敦《標準晚報》:「一本奇特、給人深刻印象的傑作,屬於你過去從未讀過的那種書。情節激烈而富有人性,優美的推展開來,是沉思舊日時光的佳作,也是懸疑小說…閱讀這本具有驚人原創性的書,令人無比興奮。」 《愛爾蘭時報》:「以優美筆調寫成的一本書。陰鬱而穩重,沉默而激情,奇特而扣人心弦。本書呈現出真實的激情與真實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