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的前途
在本书收录的文字中,作者着重讨论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要建设“ 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还讨论了村社本位、农民福利、农民组织、文化建设、老年人协会、积极分子、农民行动单位、村庄价值生产能力、土地制度、公共品供给、乡村选举、城市化道路等等诸多问题。虽然作者不敢说自己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观点或给出了解决办法,但作者想他一直试图提出至少有些独特性的意见,提出一些与主流意见有些差异,与一般人的想法有些不同的看法。也因此,作者希望收录在本书的文字,至少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 -
什么农村 什么问题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2004年年初写作的题为“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五篇论文,试图以对政策、法律和制度在农村实践过程、机制和后果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揭示农村内部结构的复杂层面,为农村政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在农村政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主要写于2004~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民行动逻辑的论文,试图从村民和村庄的角度解释乡村治理中的各种现象。三是写于2005~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村研究中经验研究重要性的文章,是在农村调查研究形成的关于调研方法的一些感悟,及对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期待。四是2001年以来主要由我执笔表述的华中农村研究者的一些研究共识与策略。此外,导论部分是2006年应《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邀请所写《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的章,试图站在我们的立场对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现状作些归纳,对乡村治理的可能发展作出描述。 -
《新乡土中国》(修订版)
世纪之交前后,中国农村几乎同时在三个层面发生巨变:一是2006年国家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巨变:二是在革命运动和市场经济双重冲击下,构成农村内生秩序基础的社会基础结构快速解体,形成了农村基础结构之变;三是一直构成农民意义世界和人生价值基础的传宗接代观念开始丧失,导致农民价值之变。这三变几乎都是千年未有之变,恰好都发生在2000年前后,这就可以在一个更具体的时空下面理解新的“乡土中国”。 -
地权的逻辑
在本书中,作者对最近一些年围绕土地制度改革激烈交锋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解读和回应,而且系统地提出了土地制度建设的主张。作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的写作,书中的案例及数据十分翔实,论述严谨,介绍了中国现今关于土地问题存在的各种不同观点和主张,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分析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何种制度建设最具有可行性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充分地论证。作者认为不应该仅抽象地讨论土地权利与农民利益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深入到土地制度运作的具体语境和处境中,深入到土地权利的内在逻辑中去,认真理解和体会地权的逻辑。 -
新乡土中国
本书是对当下中国乡村所做的调查,全书没有大而无当的理论,全是一篇篇短小的调查笔记,一点点建立起关于中国当下农村的各个面向。六十多篇笔记使活生生的乡村如在目击,呈现实际乡村的处境与复杂性。作者抓住生活细节做深入透视。如:农村里的半熟人社会,农民的合作能力,制度下乡,村庄精英的谱系,农民负担机理,积极行政的功与过,等等,让你最终沉浸到乡村中,冲击你原有的对乡村的经验与想像,让你去思考,甚至想有所行动。这正是不易觉察的中国经验、中国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