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端康成文学的自然审美
《川端康成文学的自然审美》内容介绍:就其“精神”内容来说,“川端文学”以自然感悟为起点,以没入自然为终点,这中间包含着“生命崇拜的文化底蕴”、“生命悲哀的哲学思索”、“生命救助的美学追求”,投射到具体作品中,就相应地显现为:亲和自然的季节主题、悲叹人生的哀伤基调、超然物外的幻美追求。就“技法”表现来说,“川端文学”既以物人感应为手段,又以物人感应为目的,紧紧抓住物的气象和人的心态之间的交互流动,并以此对其作品进行全面渗透,使客观与主观两相融溶而又变化无穷,呈现出朦胧而清晰、明丽而隐没、纤细而空灵、简约而畅达、幻美而哀婉的丰富多样的审美品格。 《川端康成文学的自然审美》的作者是吴舜立。 -
雪国
出版社/著者からの内容紹介 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頑なに無為徒食に生きて来た主人公島村は,半年ぶりに雪深い温泉町を訪ね,芸者になった駒子に再会し,「悲しいほど美しい声」の葉子と出会う.人の世の哀しさと美しさを描いて,日本近代小説屈指の名作に数えられる川端康成(1899-1972)の代表作.【改版】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頑なに無為徒食に生きて来た主人公島村は、半年ぶりに雪深い温泉町を訪ね、芸者になった駒子と再会し、「悲しいほど美しい声」の葉子と出会う。人の世の哀しさと美しさを描いて日本近代小説屈指の名作に数えられる、川端康成の代表作。 -
川端康成是怎样读书写作的
本书把对作家的实体生命历程的考察 -
美麗與哀愁
美麗與哀愁是在1961至1963年分33回連載於《婦人公論》,敘述單身的女畫家音子,17歲時與小說家大木發生關係生下女嬰後,便搬到京都獨居,雖然成了小有名氣的畫家,但年華卻在寂寞中老去。故事自兩人在24年後的偶然重逢展開,描寫音子的女弟子慶子,一個正在青春期的少女與大木父子間的畸戀關係。這是描寫愛情糾葛和愛僧交織的作品。川端康成以他深察女人的犀利眼光,對於女人的心理解剖,細膩而鋒利。 -
湖
《湖》敘述主角桃井銀平由於雙腳如猿猴般醜陋,因自我嫌惡而產生一種屈辱感與失落感,也與社會產生了隔閡。為了尋求解脫,嚮往美與追求美,他特別喜歡追求美貌的女性,企圖以一種複雜而荒誕的感情,來治癒自己的心靈創傷。結果非但無法治癒內心的寂寞,沖淡自己的孤寂感,反而被一個飽經風霜的中年醜婦跟蹤。銀平覺得此生已無法獲得救贖,絕望之際只能將希望寄託在魔界,寄望來世脫胎換骨,變成一個美男子。全書通篇表露出一種無法癒合的孤寂感,宣揚人生無常,萬事皆空的思想,說明人的孤獨與寂寞是無法排除與解脫的,美的東西是虛無的,幸福也是空虛的,在哀愁與虛幻中追求與憧憬,是永遠無法達成的,即使女性美也無法拯救自己虛空的靈魂。 小說中完全是採用意識流的創作手法,整個故事以幻想、幻聽、聯想與回想構成,時間倒敘,由近及遠,空間交叉混合,最終以湖為中心。湖是聯想與回憶的主要觸發物,藉助湖把現實帶到夢幻的世界,又從夢幻的世界中引回到現實中。作家透過描寫人物的意識流動和幻想的心理軌跡,進一步深入探索人物內心活動的祕密,挖掘人內在美醜對立的精神世界。 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1日生於大阪,幼時父母相繼過逝,由祖父扶養成人。川端大學畢業後,擔任「文藝春秋」編輯委員,1926年他的成名著作《伊豆的舞孃》在「文藝春秋」連載。1949發表《千羽鶴》,因此作品獲得「藝術院獎」。1934年開始陸續發表《南方之火》、《淺草祭》、《雪國》等作品,1956年,他的作品《雪國》被譯為英文,在美國發行,《千羽鶴》被譯成德文,在德國出版。1968年川端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川端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在亞洲是第二人。 譯者簡介 唐月梅,畢業於北大東方語言文學系,現任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早稻田大學客座研究員、橫濱市立大學客座教授。著有《日本文學思潮史》、《日本人的美意識》,譯有多部川端、三島與井上靖代表作品。 -
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
张石,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大外语系,获文学硕士,后游学日本,现任日本《中文导报社》副总编辑。多年致力于川端康成研究。 本书为研究川端康成生平及其著述的专著。川端康成(1899-1972)为日本著名小说家,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虽受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但他的根在东方。川端自幼父母双亡,跟随祖父生活,并深受祖父中医药、易学等方面知识的影响,因此,川端的作品体现了东方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