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军志
本书乃著名史家王尔敏先生关于晚清军事史研究的名作,先生寻绎演说晚清军制的沿革与迁变,由湘(军)入淮(军),将淮军的缘起、营制、组成分子、训练及精神、饷源与用款、军械供应、幕府人才、防区分布与军力消长,一一道来,条分缕析,周详备至,入情入理,为后世研究者奠定了的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成立的由来 第一节 江南大营的再溃及长江下游的糜烂 第二节 曾国藩的总制两江与规吴计划 第三节曾李关系与淮扬建军 第四节上海防守与安庆请兵 第二章 营制 第一节 营制的沿承 第二节营制的改进 第三章 组成分子 第一节 淮军的营伍组合 第二节 淮军将领的乡土成分与社会成分 第四章 训练及精神 第一节 淮军的训练 第二节 淮军的精神与风气 第五章 饷源与用款 第一节 饷源的维持 第二节 用款分析 第六章 军械的供应 第七章 幕府及有关人才 第八章 防区分布与军力消长 第九章 结论 叙录 征引书目 译名对照表 -
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上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种咱文化內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來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 -
弱国的外交
本书是关于鸦片战争之后中外关系的独特论述,其最可注意之处有: 第一,作者有意选取冷僻细小少人注意之问题; 第二,多数学者已趋于大事、名人等重要论题,而本书则选取次要的边缘性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历史发展拐点处的隐秘性关键作用却被作者巧妙点破,这给了我们一种意料之外但又合情合理的历史真实。 解读中外史料密档,披露晚清变局真相! 战争从来都是武力的角斗场,外交折冲几无意义。没落的晚清王朝,幻想从外交上挽回惨败者的脸面和利权,不啻痴人说梦!本书是关于鸦片战争之后中外关系的独特论述。 -
中国近代文运之升降
《中国近代文运之升降》为王尔敏先生的新作。王尔敏先生一向专治中国近代史,出版史学名著多部。而今作者以八十高龄,将研究重点转至近代文学与历史交叉学科,据作者在《通论》中交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研究晚清政治思想动向时,便开始关注三个思潮动向:一是平民教育的推行;二是改良简化文字,供平民快速识字;三是推广通俗文学,给民众灌输爱国救国思想。由此,作者进入通俗文学史的研究领域。近代,中国处于社会、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传统古文学如诗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杂剧、传奇被视为腐朽,白话文、新文学作为新的文化现象勃兴。像钱玄同所谓“桐城谬种,选学妖孽”,更是惊世骇俗,厚诬古人。作者认为,文学一门,为全民族心性所重,代表一个国家独具之文化遗产,一个民族之精神结晶,地位重要。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新思想、新知识开始普及;经济发达的口岸出现大量的通俗小说及报刊(以《点石斋画报》为例),文学的形式、文学的功用更具现实意义,小说作为一种创作形式,走向繁荣。而不少近代学者愿屈居西方文学附庸,追逐潮流百余年。经过多年的思考与研究,王先生认为,有必要对近代知识普及与近代通俗文学的发展做梳理,澄清认识,为近代文学及近代史的研究抛砖引玉。 -
今典释词
《今典释词》循典章之制,拈出近代史上业已成型,然一般人习焉不察之词汇,勘验近现代历史文化之变迁。作者深忧现今行文漫不经心之陋习。期望通过对与时而来之新典进行典故式说明,引起学界对遣词用字注重之同时,达到对典故背后中西文化巡礼之目的。该书体式新颖,行文不避褒贬,乃别出心裁之作。 -
先民的智慧
中国究竟能否向世界贡献价值观?若能,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可以贡献的是什么?这是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本书力求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艺术要义,局面广而论旨富,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了古人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时间、养生、两性等概念,将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融于一体。独特的视角和宏富的资料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在此基础上,作者做到了深入浅出的书写,对华夏先民天人合一的智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释读与分析,同时也提示了这些经验对当今世界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