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g Structures, Large Processes, Huge Comparisons
-
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
本书是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学者查尔斯·蒂利的又一力作。在本书中,蒂利意图阐释的问题是在社会运动过程中,个人与更宽泛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关系。作者探讨不平等与去民主化之间、身份与社会不平等之间,以及公民与身份之间的联系。本书将个体之间的互动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以表现在个体的互动中是如何掺杂进身份元素的,社会边界是如何建立和转化的,以及持久的社会联系是如何累积起来的等等。本书从多个角度表述了个体间互动是如何影响个人和团体处理事物的方式的,他展示了社会过程中渐进性影响、间接影响、环境影响、反馈、错误、修复个意外结果的作用。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但是本书要表明的是,一旦你懂得如何去观察社会生活,那么它也就不是那么难懂的了。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伯藤威泽讲座教授,曾在特拉华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任教,并开展研究,在有关政治过程、社会运动以及欧洲史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出版20多部学术著作,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
斗争的动力
本书选取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18例斗争事件,试图通过比较性的分析,为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各类政治斗争事件提出一个较具一般性的方案。几位作者详细说明了他们在解释革命、民族主义及民主化问题时所使用方法的含义,力图辨明一再引发广泛的斗争政治活动的各种机制及其作用过程,如居间联络、范畴形成和精英背叛等等,由此对目前斗争政治研究领域盛行的静态的单一行动者模式提出批判,并将分析的重心转移到斗争中的动态互动上。 -
民主
《民主》一书描述了全世界在过去几百年里在国家层面上引起民主化和去民主化的总进程。它挑选出把信任网络融入公共政治、使公共政治和种类不平等隔离、压制自治的权力中心作为关键的过程。本书通过对众多(主要是二战以来的)政权进行分析描述和比较,为当代重塑民主、民主化和去民主化的理论提供了明确的证据。 -
为什么?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
本书是新政治经济学译丛系列。本书对民主化与纷争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前言 第1章 抗争与民主 第2章 政体及其抗争 第3章 欧洲的非民主抗争(1650-1850年) 第4章 法国 第5章 不列颠群岛 第6章 作为特例的瑞士 第7章 1815-2000年欧洲的民主与其他政体 第8章 欧洲与其他地方 参考文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