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宝旬妙招,按压手穴祛百病
【编辑推荐】 ★互联网最受欢迎中医@针灸匠张宝旬 教你82个妙招,轻松赶跑小病痛! ★上亿微博转发,800000+粉丝真实验证 ★一学即会,让三代人受益的手穴小妙招 ★百幅高清大图,轻松找到治愈点 ★一推一压,赶跑小病痛 ★随书附赠 超值手穴按摩棒、大幅高清手穴挂图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中医养生保健类图书,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中医妙招,解决生活中诸如牙痛、失眠、便秘、女性痛经、小儿吐乳等小病痛,纯物理疗法,经过近百万网友实践验证、上亿次转发,安全有效。 -
女国医
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供中医类专业用)》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二章,第一章导言介绍中医学科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特点;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分别介绍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及外感六淫、内生五气、脏腑病证及气血津液的辨治概要。各论分七章,按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病证顺序排列,各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备要、医案选读、文献摘要等栏目。书末附常用方剂、参考书目,以备查阅。本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及相关专业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使用。 -
津津有味谭·荤食卷
《津津有味谭:荤食卷》是一本关于食疗养生的经典著作。作者陈存仁师承国学大师章太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著名老中医之食疗食补全书,香港《星岛晚报》十七年连载。“津津有味谭”是著名中医师陈存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香港《星岛晚报》上开设的一个专栏。作者凭借其扎实的中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通俗的语言将各种食材药理药性进行了精要的说明,同时辅以奇闻趣事,是一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饮食指导手册。整个系列分为三卷,素食卷、荤食卷、食疗卷,本书是荤食卷,所提及的都是日常所见的荤食。 -
气的乐章
关于“中医科学化”,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几派不同的声音。 有一群人将科学化解释为西医化,认为中医落后于西医,不屑于“气”与“经络”的科学化研究。还有一种人认为中医本身即是科学的,不需要对此多做辩证,应思考中医本身的优势,以中医的思维来思考中医的未来。当然,也有一群科学家,不论主客观的条件如何,在相信中医的信念下,默默地为中医的科学证据和解释努力着。 在这当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王唯工教授的论述。 当其他人仍找不出脉搏与生理现象的关联时,王教授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成功地突破了困境,不仅为长久以来破绽百出的西方循环理论找到一个新出口,也为中医建立了一套现代化语言。 这一创新理论,很可能将对21世纪的生命科学等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白话彩图本)》是举世闻名的博物学巨典。是世界科技史上最为宏大的、记述所有生民日常实用品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医库中一部食物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对后世食物养疗学、饮食烹饪学、医药学、动物学、种植学及人们对日常食物品味的选择都构成了深远影响。是天下生民最切于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该书:“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而明代。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顶峰时期。 《本草纲目》原著篇幅太过宏大。而且所录的—些物种今世已难以访求。因此,我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编译。将今人常用和尚能访求的物种加以收录。以使该译本更利于天下生民在家居日用饮食时加以披览。使日常所食之物真正发挥养生、疗疾的功效。 《本草纲目》原本共190多万字。52卷。它共收集品物1892种。其中植物1094种。动物443种。矿物161种。其他194种。收录药方11096个。绘制了插图1110幅。该书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再以类为纲、以药为目,又在每种药物之下。以药名为纲、以八项分析为目。故命名为“本草纲目”。 原书卷一至卷四是附录,收入序言、凡例、目录、附图、引用书目等内容。卷五以后是主体部分。李时珍把所有药物分为16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 《本草纲目》所录品物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释名。罗列各种典籍中该药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第二。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的时间与方法等的论述;第三,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第四,气昧。介绍该药的药性;第五,主治,列举该药所能医治的主要病症;第六。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七,正误,纠正过去各类本草典籍中的错误;第八,附方,介绍以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可谓条理清晰,内容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