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会滑雪吗?
资深阅读推广人粲然推荐。用一句“爱的谜语”,给孩子跨越障碍的“超能力”。英国听障诗人根据童年经历创作,帮助孩子成长为勇敢、包容、有同理心和责任感的新一代。附赠电子版导读册。
◎ 编辑推荐
☆ 英国屡获大奖的诗人根据童年真实经历创作,听障儿童跨越障碍、重拾自信的温暖治愈 故事。
作者与绘者都是听障人士,他们笔下的细节真实可信,情感真挚动人。荣获2021艾兹拉·杰克·季兹荣誉奖。
☆ 关注弱势群体,让孩子认识并尊重“人”的多样性,成为包容、正义、有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
尊重个体差异,平等对待他人,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课,即便生理上没有“障碍”,我们也不希望孩子成为冷血、利己、对他人的苦难毫无想象的人。
☆ 积极的障碍观教育,为遭遇“困境”或“障碍”的孩子点亮指路明灯
让遭遇困境的孩子意识到困难和障碍并不是人生的全部,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找回自信、接纳自我。
☆ 用第一人称的儿童视角讲故事,用“爱的谜语”制造悬念,让孩子对小熊的处境感同身受,深入听障儿童的内心世界。
☆ 榜样性的父亲形象,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
熊爸爸用耐心、包容的态度帮小熊逐渐走出听障的阴霾,为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的父母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适合亲子共读、讨论、表演,尤其适合爸爸给孩子读。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诗人根据童年经历创作,讲述听障孩子在爸爸与的帮助下收获勇气、接纳自我的感人故事。
小熊有听觉障碍,只能靠自己的方式感受世界——爸爸喊他起床时,他能感觉到床在簌簌发抖;老师跺脚时,他能感觉到地面在晃动。可惜他还是会错过很多,比如朋友讲笑话时,他完全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奇怪的是,他还经常听到身边的人问他:“熊会滑雪吗?”
小熊开始接受治疗、学唇语,戴上了助听器。开始恢复听力的小熊终于明白了“熊会滑雪吗?”的真正含义……
◎ 媒体评价
《熊会滑雪吗?》为听障孩子和有过其他生理障碍的孩子描绘了一个温柔明亮的故事。生理障碍会给人带来孤独感,带来隔绝,但你仍然能感受到亲人朋友的善意,感受到来源于内在、你自己源源不绝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你仍然可以有所相信和期待,并成就你自己——-我也有一位听障家人,孩子们,我可以保证,这本书里说的都是真的。——知名童书作家 粲然
小读者都会想知道“熊会滑雪吗?”的答案。这意味着了解听觉障碍会让孩子受益良多,包括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听障人士交谈。——《科克斯书评》
在每一个场景中,爸爸与孩子之间的爱都显而易见。——《儿童图书中心会刊》
邓巴笔下线条清晰、色彩明亮的图画,像一扇窗户,或者一面镜子,将小熊的情感历程准确地传达给小读者。对于有听觉障碍的孩子来说,这本书更是意义非凡,因为他们或许从未看到过自己被如此清晰地描绘出来。——《书单》
-
非自然死亡
★执业四十多年,检验超过两万三千具尸体
传奇法医深度披露停尸间里的真实故事
·
★尸体会说话,每一个伤口都是真相的一部分
对死者的照护,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BBC诚挚推荐,亚马逊万人好评
“一本打开就再也无法放下的书”
··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法医病理学家,理查德·谢泼德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人是如何死亡的?
从“9·11”事件、巴厘岛爆炸案、伦敦七七爆炸案,到亨格福德连环杀人案、戴安娜王妃车祸案等,《非自然死亡》记录了谢泼德执业至今所经手的国际要案,讲述了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关键细节。
书中还详细呈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案件的始末,例如杀婴、种族主义谋杀、伪装成正当防卫的谋杀等。谢泼德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找出证据,将凶手绳之以法,使无辜者沉冤得雪。
常年与死亡打交道,使谢泼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煎熬。但是,对他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忠实地传达死者的微弱声音是法医的职责。
··
【媒体推荐】
令人揪心的坦诚。
——苏·布莱克女爵士(著名法医人类学家、兰卡斯特大学副校长)
·
引人入胜,一本打开就再也无法放下的书。
——《泰晤士报》
·
读者仿佛亲眼看见谢泼德在挥舞手术刀。
——《卫报》
·
富有洞见,坦诚直率,满怀慈悲。
——《观察家报》
-
影响地球的100种生物
◎ 编辑推荐
☆ 百科全书式的科普作品
作者按照一套多角度的标准选出了100种生物,通过讲述它们的故事来展示出惊心动魄的地球生命史,包含了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经济学等各种知识。本书开篇就讲述了病毒与人类的联系:如果没有病毒,或许就没有人类。在新冠大流行的背景下,我们或许该重新审视人类与病毒的关系。
☆ 全新视角的生命故事
这本书既可以看作一部从生物学角度撰写的世界史,也可以看成一部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撰写的生物演化史。作者强调了一些微妙的因果关系,将世界的历史展示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读者可以领略到我们熟知的那些生物对地球和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命。
☆ 引发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人类存在的时间在地球历史上不过是一瞬,却占据了生物史上的重要地位,近12 000年中所有在地球上蓬勃发展的物种几乎都是由于其对人类“有用”。人类在造就全球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危机——环境问题、药物滥用、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如今的人们疲于应付这些危机,人类这个物种又将走向何方……
☆ 人人都能读懂的生物史话
本书条目简明,语言平实,插图生动,通俗易懂。以不同的主题构成14 章,以对每种生物的介绍构成一节,共100 节,配以400多幅精美插图,仿佛一百张精彩有趣的生物知识卡片,带给读者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用平实的语言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不寻常的旅程,追溯从生命诞生之初到当下的历史,探索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书插图精美,内容丰富,涉及各种生物在自然界的地位、人类与地球的关系,甚至与之相关的世界史。本书第一部分回顾了40亿年前至12 000年前的演化机制,讲述了现代人类出现之前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最为成功的50种生物;第二部分则评估了从12000年前至今,人类社会中的新兴演化力量,描述了经过“人工选择”发展起来的最为成功的50种生物;作为总结,第三部分提供了一套简单但多角度的标准,评选出100种生物并根据其影响排名。
◎ 媒体推荐
劳埃德在他的热情和好奇心驱使下,向读者呈现了每一位“参赛者”的纷繁历史。本书充分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使读者可以在赏心悦目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出版者周刊》
从大爆炸到今天,关于这个星球雄心勃勃的历史。
——《每日电讯报》
扣人心弦地重述有史以来最不平凡的故事。
——《独立报》
-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
内容简介:
在崇尚工作、谴责怠惰的大环境下,拼命工作的人却并不健康快乐,在追求优质生活品质的同时,失去了生活。
——我们可以停下来吗?我们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根植于大部分人体内,以至于我们不能让自己听到,甚至很难去想象一个叫停的声音。
——我们要停下来了。在度过漫长的一天,经历过工作的高压熔炉,我们都听到了一个低沉的声音:“我太累了,能歇歇吗?”
伦敦大学教授、精神分析学家乔希·科恩在本书中和我们探讨了“什么都不做”的矛盾与乐趣,他发现当生活陷入僵局,“无所事事”竟成了一种自我成就的有效方式。而这样的方式,也贯穿了安迪·沃霍尔、奥逊·威尔斯、艾米莉·狄金森、大卫·华莱士等文学艺术家们“不工作”的一生。
作者将惰性分为四个类型:疲惫、懒惰、白日做梦、游手好闲。通过个人经历和他咨询室里的故事,带我们一探看似不合常理的处世法则下,蕴含的无限可能。
编辑推荐:
☆“不要浪费时间”的教导带来了“绝不能停下”的恶性循环
不知道今天午饭吃什么,不知道下班后可以做些什么,甚至不知道周末要如何度过......即使疲倦地躺在床上,也要机械地滑动屏幕,漫无目的地游荡在社交媒体上,让洗脑的bgm灌满自己。
☆“你真的不介意被人打扰吗?难道你不想待在床上吗?”
我们梦想着去拼搏,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这种雄心壮志下又藏着另一种渴望——回到床上去,什么都不做。给爱睡懒觉/社交恐惧/过度劳累/找不到生活意义的你,翻开这本书,让我们暂时停下来,摸一会鱼。
☆在心理咨询室的真实案例中,窥见同样的自己
“在下班后或照顾孩子的间隙中挤出一个小时来到心理诊室的人们,被工作生活所困扰,早已精疲力竭,但当手机嗡嗡声响起(“抱歉,可能是工作上的事”),他们还是会忘掉自己正是由于工作的压力才来到这里。”
☆文学艺术家们和你一样社交恐惧/暴饮暴食/懒散懈怠……
安迪·沃霍尔把自己锻造成不会出错的工作机器;电影以外的奥逊·威尔斯,吃喝妄为,肆意消耗;艾米莉·狄金森不仅把诗歌深锁在盒子里,她生前也绝少出门、亦不见客;作家大卫·华莱士则极度抑郁,疯狂看电视是他自我消解的方式。
☆没有说教,没有鸡汤,这本书只想和你一同放松漫步,寻找更多可能
“这不是激情的宣言或尖刻的社会评论”,“在一个被信息淹没、被逼得心烦意乱、生活被压力、无力和疲劳所困扰的世界里,这本书有一些话要对那些犹豫不敢选择停下的人说。”——亚马逊读者真实评价
☆这不是逃避,而是更好地审视。那些“停下来”的人从他们的选择和决心中找到了救赎——他们的负担减轻了,并对生活大声说:“我宁愿不这样做”。
-
量子力学,怪也不怪
以人的尺度走进量子世界,探索数学形式背后的物理现实
「内容简介」
量子物体具有波粒二象性?能够状态叠加、远程纠缠,呈现出不确定性,甚至开启多世界?薛定谔的猫,真的可以既死又活?甚至,量子世界只存在于人的观察之中?……
玻尔、费曼、海森堡、薛定谔、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也在犯误?——那他们为什么还伟大?
各种量子“理论”迄今都还很怪,在解释力和自洽性方面都还有欠缺,但这不是量子世界“本身”的问题。人类对量子世界的理解,百年来也确实在不断进步:我们可以乐观地说,虽然还有很长的路,但我们正在一点点逼近“真相”。
透过本书,你会一览量子力学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站在科学巨人和精美理论的肩膀上,对量子世界多一丝了解,并对量子理论的应用如“量子计算机”等的前景抱持更为切实、合理于是也更有希望的期待。
「名人推荐」
多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啊。它通俗易懂、令人信服、覆盖全面地剖析了全部科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到底在讲什么。
——吉姆·阿尔-哈利利(物理学家,科普作家)
「编辑推荐」
★ 匡正你对量子力学的误解
“薛定谔的猫”是说一只猫可以同时既死又活?不,它其实是在形象地指出量子理论的问题——但事情还没完,这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获得打通微观和宏观世界的解释……同样,“不确定性原理”也不是在说我们无法准确测量量子世界中的所有量甚至任何量——因为“所有量”并不同时存在!甚至,量子力学讨论的也不是最初意义上的“量子”……量子物理学家酷爱修辞术,这给大众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误导。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到耳熟能详的量子表达,到底是何意义。
★ 用尽量形象的办法,确实地讲量子力学
为什么观察发生在哪个“环节”很重要?Hmmmm,你可以想象往热水里加速溶咖啡,还是往速溶咖啡上加开水,结果并不完全相同……真·量子力学,可能有点难、有点“怪”;但如果你想了解各种量子理论如何解释世界,这些量子理论是在怎样的理论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其本身又该如何解释,那么本书会用尽量好懂的方式,直陈这些问题,而不只是为你介绍相关物理学家的生平和逸事。
★ 当物理学和哲学相遇
对量子世界的理解,不等于量子世界本身——充分认识到这一区别,才是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才能理解“波粒二象性”只是量子理论的内容,却未必(甚至很可能不)是“光”本身的情形。各种量子理论只是为了数学计算便利而设,纯乎是人类认知的产物?抑或它们也在追求接近、符合客观的量子世界本身?这些融合了当代物理和哲学认识论、本体论的交叉讨论,彰显了现代科学思维的融贯性和脑力激荡特色。
-
给91件未来事物写历史
这是一部想象未来又启发现在的脑洞作品。2082年,一位策展人试图通过一系列物品,回顾人类生存的21世纪。一件可以自主收缩和放松的衣服,一粒能让人变得更聪明的药丸,一套警察审讯用的虚拟现实装备……从无声信息系统,到小行星上的人工智能世界,这位策展人为我们呈现了一部21世纪的历史。
本书是作者阿德里安·韩虚构的一个未来世界,基于对现代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想象,韩描述了未来可能代表21世纪的91件事物,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想象中的未来,同时也提供一个审视当下的新视角。
21世纪科技的发展,将人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却也在空间和文化意义上将我们分割成一粒粒散沙。为了让未来有更多的成就、更少的悲剧,人类可能现在就需要思考,21世纪我们该创造什么,又该留下什么。书中描述的是虚构的未来,也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恐惧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