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看见我了
千禧年的那天傍晚七点,一辆途经红乌镇的列车车窗中吐出一只妖怪。青龙巷的算命先生拍紫了手,劝大家隔夜不要出门,而六个普通居民正开始他们普通的一天,丝毫没有做好去死的准备。
另一个时空,小警察看着烧焦的公交车残骸,杀人者和被杀者都被炸成了散落的内脏和尸块,已死的人被发现还存活于世上,嫌犯似乎是一个“声音像鸟儿般尖细的人” ……
这世界的解释系统出现了巨大的漏洞:一个人捕鸟是因为“鸟看见我了”,鸟看见他什么了?一个兢兢业业的乡村体育老师,为何突然有天消失在山中,还说在山上听到了巴赫?
-
中年妇女恋爱史
《中年妇女恋爱史》是作家张楚的全新小说集,创作时间跨度为2015—2017年。张楚的写作,如同北方平原上萌生的植物,令人觉得踏实和亲切。他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生存状态,审视着人们的精神困境,全书既有强烈的可读性,又有引人深思的指向性。张楚坦承,在执笔的时候,他一直记得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的结尾——“他们在苦熬”。
-
街道江湖
小区进大铁门,朝左是小官的传达室,挨着是老黄的水果摊。
小官看了一辈子大门,年轻时圆眼一瞪,大嗓一吼,像打劫的那样让人害怕。自从丢了好几粒牙,说话开始有点漏风,连大铁门周围都渐渐不再是他的地盘了。因为停车费被人呛声,小官会隔着几栋楼大声喊回去,让人觉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直到有天被电瓶车挡道的年轻人按在地上,脑勺上爆发出一阵咚咚咚沉闷的敲打声——原来在年轻人眼里,一个落了牙的看门老光头跟他养的老狗也没什么区别了。
而老黄的摊头,见证着这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战火。这摊头自树立以来,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小战役渐渐被遗忘,只有那几桩反复被人说起的大事,终于被人们口口相传而垂于史册。
原来,一个小区和一个世界的历史是毫无差别的。聚集过多少人,打过多少副牌,飞过多少唾沫星子,流传过多少件轰动一时的喜报或丑闻,谁也讲不清楚。有的活得长久,有的说没就没了;有的常说常新,版本多变,也有的,悄无声息地,被渐渐遗忘。
-
猴子·罗汉池
时间永恒地停了下来
深邃的爱情流转出更多面貌
我们却从不知道它有多美好
被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袁哲生首次完整探索爱情的突破之作
◎ 编辑推荐
☆ “我要赶在遗忘之前,抢救对爱情的记忆。”(袁哲生《一切都是短篇 》)经过长期“捕捉孤独的角落”,创作到后期的袁哲生首次将眼光转向另一个普遍的文学主题:爱情。他在《猴子》《罗汉池》这两部作品中,以书写追问:“爱情可以有多好?”爱情,是他的创作核心。可是当我们跟随着袁哲生,从小说的开头缓缓地走向结局,却能隐约感觉到,作品中还存在爱情之外的种种要素,让人无法明确地言说。作为后来的读者,我们无法知道小说家是否有意如此;但能肯定的是,袁哲生确实又一次在普遍的文学主题中,写出让人值得反复寻味的作品。
☆ “‘宗教’与‘爱情’同样追随者衆,同样‘层次’丰富。”袁哲生创作后期也越来越常在作品中加入宗教色彩,本书收录的《罗汉池》将十八罗汉、贵妃观音等宗教雕像与爱情、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入世的爱情”“出世的宗教”“艺术创作的本质”三者彼此结合,让《罗汉池》不同于袁哲生早期的抒情之作,小说具有的抒情意境犹如一则传说般格外深远。
☆ 一直以来潜藏在冰山下钻研短篇的袁哲生,在这部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集里,以短篇为基础,运用不同的视角、相同的人物、类似的句子和断裂的时间,重复书写同样的故事。同时,将许多冲突省略、掩盖,静谧的氛围弥漫全书。一部“小说”,没有大量明显的冲突,也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却在袁哲生的语言调动下,发展出更丰富的样貌。
◎ 内容简介
雨水不断降下,被隔绝在朦胧雨景中的爱情,让安静的眷村少年无数次来到心仪女孩梁羽玲的家门前。月亮重复升起,被笼罩在残存黄昏里的爱情,令雕刻匠建兴仔一直无法成功打造出庄严的佛像。他刻出的雕像轮廓始终近似倾心的对象小月娘,过于艳丽。
他们都是深情的人,但一往而深之后的爱情,究竟能多美好?若注定无法寻得,又能如何靠近?
◎ 名人推荐
袁哲生就像所有优秀现代小说家,尝试凭借个人语言劳动,孤自潜入存有的幽暗处,像一名最专诚的翻译者,以小说,译写出午后雨点,盛夏蝉鸣,与一切景象,所共同亲熟的本质性悲伤。使长久埋伏的,在小说里恍然兑实。另一方面,当这种纯粹悲伤,漫漶小说里一切人事时,袁哲生总使日常细节,对我们而言再度陌异了:因为袁哲生,我们竟不可能确知,人世里,什么可以“不孤独”。
—— 台湾小说家 童伟格
《猴子》《罗汉池》都是说故事,前者是较为“正常”的青少年世界(常见诸于小说);后者则回返早年的抒情诗手法,更扩大发展至寓言空间,较为精巧地设计隐喻象征,角色寓意与情节的对比,读起来与其说有沈从文的影子,不如说更接近汪曾祺——混合《受戒》与《大淖纪事》,却是台湾前现代的世俗空间——追求诗的审美意境与救赎,接近“京派”的教义。
——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社会规范、道德教训与“成为一个男人的必要条件”,皆透过成长小说偷渡、传播,投射出一般人的成长过程中匮乏且无从填补的幻想,《猴子》选取传统成长小说中不会被多加着墨的普通人为叙事者,呈现另一型态的,充满挫败、不满,对传统成长小说论述幻灭的过程。
—— 台湾小说家 张耀升
◎ 获奖记录
★《猴子》获选2002年第33届台湾“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
★ 作者拿下诸多台湾重要文学大奖,如“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五四文艺奖章”,同时也荣获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首届“做书奖”年度原创小说等大陆奖项。
-
时间中的孩子
★成长是一种失去,失去童年的特权,失去没有束缚的时间,失去无力感的同时也失去了完美无缺的安全感与自由。
★成年人只是一种角色扮演,我们都是时间中的孩子。
★对《时间中的孩子》的记忆一直在我脑中萦绕不去,它深刻、唯美而感人。只有伊恩•麦克尤恩能如此坦白地讲述失去。——本尼 迪 克特•康伯巴奇(卷福)
★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奖、法国费米娜奖
★对我而言,《时间中的孩子》是转折点,它对(英国)政治、道德、社会、喜剧以及其他可能的方面都有所涉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内省的。——伊恩•麦克尤恩
.
《时间中的孩子》是一个关于成长、失去和救赎的故事。写给每一个想做回孩子的大人。
童书作家斯蒂芬在3岁的女儿走失后,仿佛掉进时间的魔法。整天失魂落魄的他经历着一潭死水般的生活和巨大的煎熬。但在与幻影中的女儿、无法走出悲伤的妻子以及父母的相处中,他渐渐寻回了内心的天真与真正珍贵之物。
与此同时,他的童书出版商查尔斯原本正攀向事业高峰,却突然辞职隐居。原来,查尔斯一向厌倦成年人的生活,现在终于决意摆脱束缚,在树林中无忧无虑地奔跑玩耍。可当时间流逝,对成人世界的留恋又开始浮现心头……他将何去何从?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时间中一边迷失一边成长的孩子。
.
麦克尤恩是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作家,余华、卷福、张悦然都是他的书迷。“孩子”是他众多作品都绕不开的主题,而《时间中的孩子》是其中尤为温暖、耀眼的一本,触动着每个在成人世界中奋力挣扎的人,不少读者都将其列为“我ZUI喜爱的麦克尤恩作品”。
-
远处的拉莫
“远处的拉莫在看着你,那是你的神。
你存在的每一秒,被痛苦占据的每一秒,他都在看着你。
有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但一生只有那么几个瞬间。”
《远处的拉莫》是胡迁离世前留下的一组文学作品结集,收录了其自2017年6月开始尝试的一系列“危险的创作”,如中篇小说《远处的拉莫》, 如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短篇小说《海鸥》,以及他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完成却还未及排演的戏剧剧本《抵达》等。对于这段创作过程,胡迁这样写道:“这半年我每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重新尝试不同的越渡,摧毁某种关系进入崩溃边界。酒精是好东西,但直接灌入大脑就不好了。男女情爱的小故事是排遣无聊的,它们无论任何维度都在安全的区域。另一种创作则充斥着危险。”
胡迁赤身赤诚地灼烧自我,将天分和生命力一气呵成转化为语言。这组小说和剧本笔触冷峻干净,读来灰暗,凝重,决绝,荒暴,包容了胡迁在生命最后阶段的隐秘心迹和极致思索,包容了他对文学这件事最认真最虔敬最赤裸的剖白,更包容了对我们所处时代强烈的反思和质疑。他仿佛并没有离开,他只是率先抵达,所有痛苦都化为静默在永恒里的一线光亮,如笔下的拉莫一样,召唤着茫茫人生荒野里我们每一次的跋涉和远行。
本书还特别收录了胡迁生前访谈和完整大事年表。
————————————————————
【名家推荐】
胡迁是一个满怀尊严的人,从他的眼睛就能知道他不寻常的强烈个性。我想告诉你们,我遇到的胡迁对世界怀有辽远广阔的目光……他是最勇敢的电影人。
——贝拉•塔尔,匈牙利导演
胡迁的小说从我初次读到,就如雷电爆闪着天才的光。他是烈性要用那光焰亮瞎观者之眼,要烫伤人,要让人有真实痛感的。他作品中那超荷的忧郁、愤怒,或正是这个国度里的青年切肤、呼吸、每一毛孔感受到的忧郁。我想一百年后,人们观测这个年代的中国年轻人,他们活在怎样的时光?那时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可能并不总是一个解离的、纷乱光影的、楼盘如蕈菇暴长的、选秀节目和无聊大制作电影充斥的时代,我觉得未来的人们,会拿起胡迁的小说,若有所感地读着。
——骆以军,作家
胡迁的小说,你会感受到那赤诚中所迸射出的破坏力,你会获得完整和有效的灼伤,纯正的艺术性灼伤,如同佐罗的签名或V字仇杀队的面具,那是胡迁对艺术这片日渐荒芜贫瘠的领土的贡献。他加重了阴影,他校减了速度。他后视镜,他恶作剧,他思无邪。
——鲁敏,作家
胡迁刚写完的新剧本,叫《抵达》。本来我们要一起弄舞台剧,可他孑然前往,率先抵达。他再不会被消解掉,他再不给你们、我们和这个世界,任何一丝消解他的机会。
——章宇,《大象席地而坐》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