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方与清末新政
《端方与清末新政》是第一部关于清末渐进主义改革派代表人物端方的学术著作。与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不同,端方不仅清醒地看到清廷经济积贫、军事积弱,而且看到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他出洋考察宪政。主张“论制度则不分古今。不分中西,归于求是焉而已”:他督抚地方,筹办新政,倡导实学和实业,既反对“拘泥旧章以塞观听”。也反对“泛引远举好为高论”。 -
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
晚清的财政体制出现重大变动,鸦片税收成为中央和地方举办新政的重要财源。清末禁烟使得各类新政事业经费危机进一步加深,各种财政措施难以补救。中央与地方督抚的财权矛盾随之突出。禁政,财政也新政之间的平衡取舍为一个可供考察的历史变量。本书充分利用留存档案,辅以各种报刊、文集,杂著等文献互相参证,超越学科界限,力求揭示历史实态,在论证深度、史料解读和方法见识上,可弥补前人研究缺憾,并为后来者必须参研。 -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
全书主要是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基石面展开,以改革主线贯穿于学制文教、经济体制、偏练新军、法制狱政及立宪问题等方面论述张之洞的立场观点及作者的研究所得。由于该书多使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馆藏档案和末刊稿本等第一手资料;见于著述中也广采众说、评议百家,故在张之洞专题研究方面,可于备览,以启后人。 -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主要内容:革命与改革并行,是清末最后十年的时代特点。留日学生群体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共同目标下选择不同的政治道路。忽视留日学生对革命的贡献,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辛亥革命;同样,忽视留日学生对清末新政的贡献,也就无法很好地解释这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 -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探讨了地方督抚在清末新政过程中的思想与活动,尤其是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政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为清末新政史和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项实证性科研成果,为观察晚清政治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微妙关系以及晚清政治改革所体现的中国政治近代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还可以为当今改革开放形势下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
晚清七十年,在清廷之外,既有底层贫穷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的“天国”社会;又有革命志士高呼打同行体制,试图用火与犁再造美好中华。无论其理念是狭隘还是崇高,都希望运用自己的一套办法改变中国现状,把中华民族从西方列强的炮舰锁链和经济掠夺中解脱出来。在清廷内部,皇室家族和官僚阶层,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在寻求帝国复兴、崛起之术。特别是在帝国最后十年(1910-1911年)的新政改革,兴学堂、废科举、遣留学、练新军、改官制、办实业,其变革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经济、法制、军事、政体等,其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超过此前的戊戍变法……本书试图客观冷静地、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现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要寻找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起源,不能仅仅回溯到“五四”,晚清是一段更重要的“转型时代”。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肆意掠夺,致使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的惨境;但是,西方势力的介入也为中国社会的再一次更新提供了契机,中国在危机之中开始了从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清帝国最后十年,清廷提出新政方案,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建立近代教育体系,确定“工商立国”方针、自开商埠、鼓励民族商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博览会;修改刑律,添补民法、诉讼法,建立各级审判机构,着手推行行政与司法国家准议会机构和地方准议会机构,筹建责任内阁,等等。这些经济和政治名词在今人看来是那么的熟悉,但相信这些诉求发生在晚清最后十年的国人却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