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海荒漠
《古海荒漠:科学史上大发现》内容简介:1962年,剑桥大学的年轻研究生瓦因(Fred Vine)于参与印度洋底的磁力调查时,在许多地方均已发现了磁性条带。但瓦因并不满足于仅仅透过观测纪录来证实这种模式,他还想弄清楚磁力异常为什么会这样排列。看起来磁性条带与局部的海底地形并无关联,但其方位却与中洋脊(mid—ocean ridge)的走向平行(图十三)。另外,他还注意到这些异常在中洋脊的两侧是对称分布的(图十四)。做为一名地球物理工作者,瓦因对地球科学的两个假说是十分熟悉的:一个是颇有争议的新假说,认为地球的磁极在最近几亿年期间曾反复发生过正反方向的转变。另一则是当时在美国几乎已销声匿迹的老假说——认为海洋的形成是由于大陆之间的柑互漂移和分离所致。 -
宝石
全书收录世界各地130多种雕琢和未琢磨的宝石、有机宝石及贵金属,800余幅彩色照片,使读者和宝石爱好者轻松地欣赏、鉴别各类宝石。每种宝石的文字介绍精确简练,所配照片显示其主要特征。附加的插图显示尚未琢磨的宝石的颜色变化和不同的雕琢方式。这本书向宝石入门者和爱好者介绍宝石的概念、形成、分布、天然特性和人们对它的加工与仿制。彩图显示天然宝石与人造宝石的颜色变化与差异,书末的名词解释则有助于读者读懂书中的专有名词。 -
黄土与中亚环境
本书为一本编译著作,选编了德国地质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1912年先后出版的宏篇巨著5卷本《中国》第一卷中有关黄土与中亚环境的文字部分。内容涉及中亚环境特征及其演变,黄土地貌及形态特征,黄土成因理论,黄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中亚黄土与其他地区的黄土对比研究等。尤其是在120多年前,李希霍芬的黄土认识论和黄土风成说,对当今研究者来说,仍具有借鉴意义。书后重印了德国学者Dieter J'akel关于介绍李希霍芬对地学贡献的文章,以便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当时李希霍芬的研究工作。 -
地球简史
目录 第一章 火山/1 火山喷发的威力巨大得令人难以想象,当时,天空中升起了一朵巨大无比的云。中间掺杂着许多发光发热的物质。如果石头能够说话的话,它一定会告诉我们:“在火山爆发那天,上帝一定是发疯了!” 第二章 岛屿/43 这里周围几乎没有人。唯一的树在下面被挤压着,远离海洋。在海的边缘岩石里塞满了绿沙。如果你铲出一些绿沙,在放大镜下你会发现每粒沙子都是一个透明的水晶,圆得、绿得就像晶莹的玻璃瓶。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89 假如没有大陆地壳的话,也不会有陆地动物的演化,不会有树木,当然也就一定不会有我们这些能够思考的两条腿的动物。 第四章 阿尔卑斯/109 死亡峡谷就像一个不规则的裂缝,它仿佛是地球的咽喉,只有几米宽,但有300米深。太阳光无法照射到这里,所以这儿一片灰暗,好像一条怪异的小巷,或是一条没有灯的走廊。湍流急涌而下,白色的水花溅在下面的大块鹅卵石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第五章 板块/161 陆地和海洋被完全分开,一片广袤的海洋和一块巨大的陆地互相平衡。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像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那样,结合得天衣无缝;北冰洋还没出现。现在的地球是史前所有陆地联合在一起的遗留之物,早在两亿五千年前就完成了。 第六章 古老的山脉/209 岩石将一大块地质时间环抱起来——几百个百万年,特别是跨越了前寒武纪后期、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大约900~419百万年前。地球的宽广历史在一大片绵延的岛屿上传播…… 第七章 地球上的宝物/259 当含有黄金的岩石表面最后被风蚀掉后,金就会沉积下来,并被浓缩和汇集到河床上的沙砾层中。这就是探矿者们传说中“黄金层”。淘金者用淘金盘把较轻的沙粒筛出来,闪闪发光的金粒就集中在了淘金盘的底部。 第八章 炽热的岩石/285 岩浆以每秒几百米的速度涌了出来,就像世界上最大河流的奔涌。在黑夜里,这将是个多么壮观的场面啊!如洪水般惊人的威力,如恒河般地质的华美——这样的比喻一点都不过分。 第九章 断层带/323 地底下的这些高温流体,是地球赠与我们的礼物浓缩得到的精华。断层则可以作为这些流体的导管,在那里,矿物质和金属从岩浆库中喷发出来。 第十章 远古时代/361 蕨丛和干草的影子在一片锈色中点缀着这个斜坡,把一丝丝温暖洒在毫无生气的露出地表的岩石上。这种风景给人以古老、破落的感觉。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它过去的故事…… 第十一章 覆盖层的故事/403 古代地貌与今天的海滨形成对比,那里以前偶尔有小的原生植物林,有堤岸的河流,还有其他地方,更多的沙丘。所有这些都在这个或那个岩石下留下了传奇。就这样,又一个消失的地貌造成了大峡谷壁.而另外的沉积物则掩盖了在它下面沉寂的早期历史。 第十二章 深层物质/425 地核、地幔、地壳,就像鸡蛋一样分成几层。这个地球蛋的外壳不时地破裂开来,又通过地质运动不断变得坚硬。而我们人类,就在这个蛋的外壳上,生生不息,并思考着蛋里面的神奇。 第十三章 神奇的地球/453 尽管我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但人类一生的循环过程其实是很短暂的。毕竟,对比地球的演化进程来说,那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而已。而终其一生,人类所能了解的地球的奥妙、地球的历史。又是多么的微乎其微! 附录:地球纪年表/409 序言 许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板块运动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并试图将这种影响以最佳的方式描述给读者。世界是如此之大,生命是如此丰富,小小的一本书显然不能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囊括其中。但我们要知道:是地质构成了一切,它形成了地貌、风景,左右着作物的生长,并决定了每个村庄的与众不同之处。地质为世界扮演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角色,它是深藏在陆地和海洋之下的强有力的掌控者。对普通读者而言,在地质学知识的普及过程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就是知道地质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它是如何与自然历史相互影响的;同样,那些与我们自身所处文明相关的故事也颇受欢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熟悉的地球。相对而言,大多数科学家则是通过众多地质现象的考察来加深他们的认识,从考察得出的一个普通理论也会改变他们对世界运行方式的思考。大多数的科学杂志不会去关注普通的植物或地域。了解了板块构造后,我们就会以另一种眼光看待我们的世界。隐藏在地表之下的板块运动时刻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但科学论文却以一种冷静的、索然无味的叙述表达出大多数的变化活动。于是问题出现了,那就是我们如何把以下两种完全相反的认识,即聪慧的自然主义者对世间万物的感性认识,与地质学家对地球起源及演变的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考察过程中,我曾试图在某些地方寻找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那就是先进行实地考察,亲自了解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历史,由此再深入探索地球内部运动原理,来显示地势地貌是如何回应地球深处的运动的。 -
地质旅行
《中国科普佳作精选:地质旅行》内容简介:一是不只局限于对科学知识的阐述,而是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二是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做到了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的统一。作家们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渴求知识的广大读者的心田。 -
孤独与追寻
本书是世界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的自传,趣味横生,精彩动人。自传在文阔的历史北景下展开,其家族发展的兴衰悲欢,个人经历的曲折艰难,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中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作者在自省之中,更有着对历史、对中西文化碰撞的深刻反思。正如作者所言:“对于生命中的正反或美丑两方面我都同样披露,不作过多的隐讳。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在作者富于传奇色彩的曲折故事背后,隐含着作者撰写本书的动机:“为了要刻画人际之间的复杂,好帮助做家长的人,了解他们早熟孩子的人格特质;帮助做妻子的人,了解她们丈夫的草率过失;也帮助做孩子的人,原谅他们道德上有欠完美的父母亲。” 相信作者非同寻常的阅历与担率的心迹表露会使每一位读者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