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本书辑录了除清代皇室爱新觉罗氏以外的满洲姓氏,以及归顺爱新觉罗氏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情况,共录姓氏1114个,立传者2240人,附载者7178人。 -
满族的社会组织
据上海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版译出 -
北京土话中的满语
-
满语杂识
《满语杂识》分四大部分讲述:满语规范语(书面语)、满语口语及方言、满语对汉语的影响、有关满语的知识。第一卷满语规范语的讲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采用现代语音学和语法学,不用清代满语教学的“十二字头”和“虚字”、“接字”的讲法。 第二卷满语口语及方言的讲述是在清代满语口语教学的“画红”法的基础上以现代语言学方法加以整理,填补世界满语口语教学的空白,并为世界满语口语研究奠定基础,开其先河。 第三卷讲述满语对汉语的影响已扩展至阿尔泰语系诸语对古、今汉语的影响。 第四卷讲与满语有关的知识,有些材料久藏清官鲜为人晓,堪使世界学术界耳目一新。 -
“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
《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将人类学在民族界定中最重要的因素,即民族的主观认同意识或自我归属意识纳人满族史的讨论中,考察了天聪九年(1635)“满洲”命名前后直到清朝统治末期“满洲”共同体性格的历史变迁。《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认为,在上述历史时期,满洲共同体经历了从一个来源复杂的征服者集团到对自身来源有着清晰意识的集团的转变。女真诸部在努尔哈赤时期力图建立自己与金、元女真的历史联系,这种努力由于皇太极改称“满洲”和“大清”称号而中断。人关前后的八旗满洲是按照特定的政治一军事制度组织起来的女真语部众。民族意识在他们中间的发育,由于征服初期的清政府刻意在八旗内部和整个中国回避满汉分别而受到抑制。乾隆时期,清朝迎来了盛世的繁荣,与此同时,以“国语骑射”为代表的满洲传统文化却在迅速丧失,在这种背景下,清王朝“构建”满洲历史根源性的努力显著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满洲的历史根源性被重新追溯到金元时期的女真人;二是对满洲主体部分“从龙”(跟随努尔哈赤起家)的集体历史进行了重新塑造。这种有意识构建的具有独特血缘与历史经历的新的满洲共同体表明,满洲共同体在自我定位的主观意识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清朝末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满族人的群体意识凸现、固化并上升到政治的层面。清朝灭亡后,旗民界限成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满族身份的确定遂以是蓊具有旗籍为依据。 -
北京城区的满族
《北京城区的满族》一书是继《北京郊区的满族》之后,进而介绍北京地区满族的续篇。书名使用了读者容易理解的名称,而北京城区的满族实为京旗的满族,因此书中就京旗的含义做了详尽的讲解。此书介绍的目的,仍是为了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有关满族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不都是书本上所能找到的。介绍过程中将北京满族与各地驻防满族进行比较,看他们在思想感情,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音语调等各方面变化有多大,从而研究他们与邻近各兄弟民族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同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