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能长大该多好
2007年12岁的患有白血病与心脏病的汉娜决定不接受心脏移植,她的父母愿意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决定尊重她的选择~ 汉娜 4岁就被诊断出白血病,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竟引发罕见的副作用伤害了她的心脏,接下来八年把医院当成家,开始永无止尽的治疗。正当医生认为她因为长大心脏的状况逐渐好转之时,2007年她的病情直转急下,12岁的她需要接受心脏移植才能维系生命,若不接受移植,医生预测汉纳仅剩3~6个月的生命。 曾当过护士的汉娜母亲与她丈夫都十分信任汉纳,他们也都十分坚持尊重汉娜对于自?治疗方式的意愿,尤其是汉娜长期接受自己的身体状况,他们更相信让汉娜决定是对她最好的。当汉娜决定不接受心脏移植,希望离开医院,回家和家人相聚时,即使难过,她的父母也依然支持汉娜的决定。 由于未满16岁属于无行为能力者,医院上报儿童福利单位,希望藉由法律强制汉纳接受移植,此事成为新闻头条,各界热烈讨论关于孩子「决定自己治疗方式的权力」。经过儿童福利单位评估,认为汉娜了解治疗的风险与不接受地后果,判定汉纳的决定是有效的。 回到家的汉娜出乎医生意料地活下来了,但到2009年七月时,汉娜右半边的心脏完?停止作用,病情恶化,几天之后是汉纳的14岁生日,汉娜或她的医生从没想过她可以过14岁生日,但不幸的是她的肾脏也恶化了,这次汉娜选择了要接受移植。 2009年八月汉娜被推进了心脏移植的手术病房,她的人生将走向何方…… 在病痛中她体会了许多,将每天当作是人生最后一天来度过时,她又看见什么人生中何等珍贵的宝物? 为何2007年的她会选择拒绝接受移植?在这两年时光,什么样的经历让她改变主意? -
生命的留言
《生命的留言》是一本曾牵动无数读者心扉、令世人无比关注的“非常之书”。心理学教授张吉连先生认为,陆幼青敢于直面死亡,真正地拥有人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勇士。《生命的留言》是作者陆幼青在生命最后阶段对人生进行的平静而真实的思考。在这本由其本人命名、并结集而成的书中,陆幼青以其37岁的人生,思考爱情、亲情、生活,抒写直面死亡的感受。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财富!书中散文般优美的文字曾经打动过无数的读者。读者感动于他的坚强,更震撼于他面对死亡所表现出来的冷静与从容,他与死神有约,但他的文字里没有黑色,始终充满了坦然、智慧和感悟。相信《生命的留言》的再版会激励更多的人直面人生的苦难,珍惜幸福的生活! -
西藏度亡經
-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最终我们都会死亡。 ★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吗? ★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 ★为什么说永生是件坏的事情? ★在某些情况下自杀是否可能合理和符合道德? ★我们终将死掉这个事实,会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 《死亡哲学:耶鲁大学第一公开课》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进而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这趟旅程。 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
人生的休止符
《人生的休止符:西方名人墓志铭和墓地》将一百多位西方名人墓志铭或墓地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示了名人们不凡的生命历程以及身前身后的种种轶闻,且图文并茂,语言优美,不但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能收获无数的人生感悟和教益。 -
死亡哲学
作者指出,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死亡哲学有着我们不能穷尽的丰富意 涵.概述地说,至少有两个基本层面,第一是人生观或价值观的层面,第二 是世界观的或本体论的层面.从前一层意涵来说,死亡哲学是人生哲学或生 命哲学的深化或拓展.其所以如此,按作者的观法,首先是因为只有具有死 亡意识的人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整体观念和有限观念,从而克服世人难免的 惰怠,消沉,萌生出生活的紧迫感,有一种鲁迅式的万事"要赶快做"的"想 头",从而"双倍地享受"和利用自己有限人生,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紧 张热烈"(蒙太涅语);其次,"所谓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说透了就是 一个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或无限)的意义或价值问题,因而归根到底是一 个人生的意义或价值问题."(第5页)这一层意涵当然不难理解.塞涅卡 讲"一个人没有死的意志就没有生的意志".(这也就是说"未知死,焉知 生".生只有通过死才能获得它的意义和价值,换言之:这与孔夫子的"未 知生,焉知死"恰恰构成对立互补的两极.) 作者强调指出,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尚只是死亡哲学的表层意涵,与 它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贯通的更为深邃又更为基本的意义层面是世界观的和本 体论的意涵.因为只有通过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只有倚重死亡意识或者 消解死亡意识,才能达到本体的洞观,天人的契合.正视死亡,看重并借助 死亡,树立正确死亡意识,是我们达到哲学意识,达到哲学本体境界的必要 工具和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