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是新锐小说家周恺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个故事,书写“肉身的堕落”与“诗意的纯粹”。
“那阵子,我的处境很是糟糕,白天去电台上班,稿子念得磕磕巴巴,总是被投诉,晚上又在家写着这么一帮无望的人”——推演自己未来的侦探小说家、聚会前夜突然失踪的杂志社主编、在公墓旁搭棚而居的流浪汉、以七个名字经历七段人生的伪装者……
这是一部在写作之初不考虑发表的作品,写给每一个困境中的你。“真正的自由必定是对自我的要求,与他者无关。孤独是困境,而自由不是,我们随常陷入自以为是的孤独困境中。”
-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内容简介】
“我要让男人和女人们全面、诚实、纯洁地想性的事。这才是我这本书真正要说的。”
——D.H.劳伦斯
1917年的克利福德•查泰莱请了一个月的假回来与她完婚,
蜜月后又回到了弗兰德战场。
可六个月后他就伤残了,
运回英国时几乎支离破碎。
康斯坦丝,他的妻子,时年二十三,他二十九。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英美遭禁长达三十多年。1960年,审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案震动世界。六天的辩护中,三十五位名流为之做证,此书全本终于得以公开发行,一度洛阳纸贵,高踞畅销书排行榜数周并常销至今。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经典,却被禁长达三十多年,一举震动文坛的争议之作。
•想要挣脱乏味和空虚,只有勇敢地爱与生活。追随内心,无关对错。
•黑马经典译本以禁书审判案后企鹅发行的未删节版为底本,历经四次大范围修订,增补删节段落,保留原书用词,还原劳伦斯本初的写作面貌。
•特别收入劳伦斯特为此书所著辩护长文,呈现完整的创作初心。
•护封使用伦敦艺术中心1961年首度排演《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剧照,采用艺术纸印刷,还原年代触感。
•内文版式疏朗,锁线平装,易平摊,轻松阅读。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们是不健全的,像一人冬天在游泳池旁逡巡不敢下水,只佩服劳伦斯下水的勇气而已。这样一逡巡,已经不大心地光明。裸体是不淫的,但是待要脱衣又不脱衣的姿态是淫的。我们可借助劳伦斯的勇气,一跃而下水。
——林语堂
他和班杨、布莱克同样拥有那种对世界的热烈观感,对于它所应该具有、但事实上却没有的面貌,有着恳切地解释。
——E.M.福斯特
劳伦斯,我要为你哭泣。
——亨利•米勒
-
卢梭问题
历来对卢梭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宗教思想的研究认为,卢梭思想中有内在的矛盾和不一致,恩斯特·卡西勒驳斥了这种观点,认为卢梭以自然人为基础构建的社会契约论既非霍布斯的“利维坦”,也不同于百科全书派,并由此阐述了卢梭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
性的起源
性行为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活动。不过,性同样有其历史。我们如何看待它,我们赋予其何种意义,我们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它;所有这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西方历史的多数时候,对于非法性行为的公共惩罚乃是常态。虽然在细微之处不无差异,但每个地处欧洲的社会都提倡性戒律的理想,并惩罚自愿发生偷情行为的人群。这正是基督教文明的一个核心特征,从中世纪早期以来,其重要性日益突显;而如今我们对此种做法极为反感。此乃前现代与现代世界的一个主要差异。因此,在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出现的现代的性观念,应当被视为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起源》的目标即是阐述这一革命何以产生。 《性的起源》旨在描述性观念及性行为世俗化转变这一重要变迁,并将之与同一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潮流联系起来。性的历史通常被视为私人生活或身体经验之历史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认识本身乃是源于将性作为完全个人私事的启蒙运动的观念。作者试图将性的历史还原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事务,说明过去人们认识和处理性的方式,乃是被当时最深厚之思想文化与社会潮流所塑造。其主旨是展现性革命实乃欧洲与北美启蒙运动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参与创造了一种西方文明的全新模式,而其中的个人隐私、平等及自由诸原则至今仍是我们文明的显著特征。 《性的起源》所述的不仅在于新的思维方式,而且关涉到生活方式的变化。作者试图展现人们的信念如何被社会环境所影响,以及商业、交往与社会组织的新形式如何改造了性的观念与经验。在传统的乡村共同体内,社会与道德的一体化举措很容易被强制施行;而在大城市的生活则与此不同,其规模庞大,人际生疏,各种信息与观念转瞬即逝,性冒险也触手可得。这种生活对于性戒律的强制实施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伦敦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对于全球讲英语的人群而言,它是政治权力、文学与文化以及新观念的中枢。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社会、思想文化和性方面的新潮流,都在这儿被首先创造出来,而其影响将会遍及四海。 在西方的大部分历史中,所有的婚外性行为都是非法的,教会或国家会对违反者施予惩罚。在1600年至1800年间,这一完整的世界观被革命化的新思想所破坏,这一思想指出,成年人拥有支配其身体的自由,只要其愿意,就不能通过强制力来使其遵守道德。本书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它通过生动的细节描述,探讨了三百年前在英国首先开始的性观念革命,如何影响了西方人的性态度,以及相应出现的有关性行为的社会变化。本书指出,现代性文化的出现是启蒙运动的核心部分,并有助于创造一种新的西方文明的模式,即平等、隐私和个人自由的原则。 一部漫长的性发展史,有学术,有思想,有趣味,难得的是还能惊心动魄。读完该庆幸自己,一生出便抵达当代。 ——盛可以 极其令人愉快和博学,并富于启迪……刺激性的观点与极丰富的历史掌故被轻松地调和在一起。 ——多米尼克•桑德布洛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有趣且博学,这是一部出人意料的《性爱宝典》,因为你绝对想不到性的历史是如此多样且迷人,坦白说是疯狂。 ——珍妮特•温特森,《泰晤士报》 学术得赏心悦目,可读得令人着迷,诙谐且充满洞见,一拿起来就放不下。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BBC历史杂志》年度图书 -
巴黎烧了吗?(精装版)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
优雅
法国女人会攒钱买一件足够好的衣服,而不盲目追求服装数量,这就是她们永远时尚优雅的原因。 本书是法国时尚界泰斗热纳维耶芙•安托万•达里奥夫人的经典之作,推出以来,畅销欧美。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今天的女性应该了然于胸且谨遵恪守的, 从修饰完美指形到巧用配饰,甚至细节至拉链的使用, 达里奥夫人将她的天赋运用到一切与时尚有关的事物中, 帮助女性永远保持优雅、别致与和谐。 本书介绍了最基本的优雅穿搭技巧: 色彩搭配 服装面料搭配 应季穿搭 适合各类场合的着装(除各类仪式、宴会外,还包括居家服饰、旅行、野外烧烤等) 巧用配饰 不同身材女人的穿衣法则 妆容选择 还贴心考虑到了女性读者的一些其他状况: 银发阿嬷的优雅指南 孕妇的时尚建议 扮靓小女儿的基本原则 魅力老公的着装挑选 最细心之处,作者还提供了旅行包的打包方法、换季衣柜整理、服装预算,甚至是关于逛街、扦边、行为举止等各方面的优雅配套建议。 总之,读完本书,你便会由内而外散发着优雅动人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