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三百六十行”之说,泛指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等等。究其来历,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 ·农商类》中有一段话:“三百六十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分工而约计之,日三十六行;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皆就成数而言。俗为之一一指定分配者,罔也。”可见,三百六十行是对市井之中百工杂役的一种俗称,而非定数定指。 旧京作为“帝京”,为适应皇家、贵族和都市生活的需要,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行业精华,尽集于此。到清末民初,随着时代的变迁及西方经济文化的侵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老北京的行业已远远超过了三百六十行。一些行当消失了,新的行当又诞生了,与时俱变的现象证明着社会的进步。 本书从这些林林总总的行业当中,遴选出两百个最具老北京特色的老行当,按内容分为“衣”、“食”、“住”、“行 ”、“农”、“工”、“育”、“乐”、“卫”、“杂”十大类,并配有五百余幅珍贵而精美的旧图,为广大读者展开了一幅百年前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巨幅长卷。重现了当年趣味盎然的市井生活和世情百态。让今人看到了当时人们的休养生息、勤奋劳作,以及很多已经消失了的工艺技巧。是研究当时社会、民俗的生动史料,更是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 时光荏苒,昔日京城的旧影已离我们远去。如果您有兴趣,本书能带您穿越历史时空,去领略老北京市井繁华、百业匆忙的独特风情和魅力。 -
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
在这里,我们很高兴地推出《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以此向天下的母亲致敬。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一,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础。人道:妇女撑起“半边天”。包括纺织在内的女红,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了默默的推动作用。半边天,并非过誉。 本书副标题“母亲的艺术”有两种意义。狭义言,在谈论传统的妇女技艺,我们将分为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共九大类。就广义来说,女红的范畴实可扩展到整体民间艺术。近代民俗学者于世代母女传承的技艺产生莫大研究兴趣。对于这些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的技艺表现,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 母体艺术以其淳美风格哺育了其他上层艺术,造就我们的民族文化具备“母型”特质。本书包括五大部分,论述篇一、母体艺术篇、论述篇二、怀念篇,最后是“现代女红篇”。了解母体艺术的深意,就可以一步步进入本书的世界了。 -
楼下村
楼下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这一点在大宅的二楼和三楼包含便于妇女劳作的大空间可以得到印证,也是当地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特色。 本书正文共十一节。第一节记述调查者一天的调查过程和生活经历。第二节至第五节说明楼下村的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状况、村落布局和村中主姓刘氏的来历。第六节至第八节分析大型住宅的形制和特点、前堂的装饰风格、注重人文传统的建筑装饰特色。第九节剖析楼下村妇女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第十节至第十一节记载了刘氏宗祠和村中各种小庙等公共建筑。 正文后的图版篇则以平面、立面、剖面等测绘图68张和拓片9张,全方位展示楼下村的地理环境以及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形制、布局、木构造型、装饰图案等。 -
乡土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土建筑研究组在十数年的调查过程中,积累了多达两万张的乡土照片,这些照片是了解我国乡土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楼庆西教授从中精选出二百余张,并由成砚博士执笔文字,对乡土艺术中的山水、村口、住宅、庙堂、顽石、门窗、梁架、屋顶、工艺、生活十个部分进行了专业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描绘。楼庆西教授精于建筑摄影,成砚博士则以文笔优美著称。无论是读图还是读文,本书的阅读都将是一次享受艺术的过程。 -
北京的传说
本书内容有: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北新桥;黑龙潭;“三青走到卢沟桥”;样楼;卖蝈蝈笼子;西合群羊;锔白塔;挪种;“乏塔”;八里长桥不免桅;天安门的石狮子;断虹桥的石猴;天坛益母草;什刹海;铸钟娘娘;“玻璃指头李二”;“铁影壁”等。 -
北京胡同文化之旅
本书吸取市场上同类书的优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围绕北京胡同建筑进行阐述,充分反映了北京四合院的门楼艺术、雕刻艺术以及门联、戏楼、奇石等特色风情.作者穿针引线,在推荐几条经典胡同旅游路线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点缀在周边的有旅游价值的四合院、名人故居、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