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魚簡史
本書為作者最新短篇小說集結,共收錄七篇小說。因為女友的裸身像衣魚而無法射精的男子;明明愛著女孩卻只敢以暴虐的語言表達的男孩;在塵封的文件資料中追索過往最終迷失在虛幻與虛構之中的男子;試圖想像與青春期妻子相逢的可能而虛構出一場相遇的作家;反省自己作品而創作出與上一篇女主角相戀的故事的作者;百無聊賴的中產專業男士與堅持理想的游泳池女救生員若有似無的瞬間交錯;溜冰場上暗自上演的人生百態……。作者以創作反省創作,透過虛構與真實的辯證臻致形上思考的層次,演示生命中神秘幽微的交錯瞬間與不可逆料,值得深思細品。 -
雙身(作品集珍藏經典版)
如果他和你,妳和她,但是妳,所以我 故事就從這一天說起…… 如果一個男人有一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個女人,那將會發生怎樣的事情? 香港男子林山原,某天在日本起床後發現自己擁有女性的身體,卻失去記憶,他焦慮地想明白自己變成女身的真正原因。一路尋來,曲折細膩的情節,神祕而吸引人……於是「他」追尋到關鍵所在地,即貓眼咖啡店與一名神祕女子池淵真知子,回溯自身關於性別與愛欲的往事。 於是,一場關於性別、身分、認同、血緣的故事,開始說起…… -
致同代人
中文繁体 -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對董啟章而言: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這是他到現時為止,所能抱有的最大的寫下去的理由。 「我不想說寫作是一條孤單的道路。它是,也不是。 它是,因為就寫作的本質而言, 過程中只得作者自己一人面對,結果也只得一人負責。 它不是,因為無論環境條件如何惡劣, 我們身邊還存在一個寫作共同體,一群理念和實踐的同路人。 再者,寫作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 寫作必然在世界中發生,在世界中進行,在世界中結果,在世界中重生。 寫作為世界所塑造,但寫作也反過來塑造世界。」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得主 董啟章 從 安卓珍尼 到 雙身 到 天工開物 到 學習年代 20年有成,他堅持走自己的路,在平凡中寫出最不平凡的故事。 這是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重要的發聲 在學習年代,與同代人對談,論寫作、論行動 致同代人,致後新人,我們是為世界而寫作的 寫出我們這一代! 出道近20年創作思考之集大成 看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如何談文學、論創作、說藝文、品大師 甚至通過文字的力量為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 打造華文世界「如何文學,怎樣寫作」的典範 在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的召集下,當代世界文學、文藝、文化創作等各路人馬齊聚一堂。累積豐富的小說創作經驗和舞台戲劇表演的董啟章,以不同於一般文評家的跨領域角度自剖寫作心得,點評各種文學概念和形式術語,與同代的知識分子、文藝創作者、愛好者、讀者、出版人隔空對話,追溯文學創作的本質、文學內蘊的歷史進程,一路談到當代的薩拉馬戈、村上春樹、黎紫書……董啟章精闢的個人見解,反映了新一代創作人的文藝觀念。全書文采飛揚、思路通達,展卷之間,有如親臨其身,親聽其聲,令讀者嘆服。 董啟章的小說素以結構巧妙著稱,每一出手都是重量級巨作,看董啟章如何親述自己的創作過程以及概念形成的每個關鍵,無論是董啟章迷、文學愛好者、研究者,還是有意投入寫作的人,都絕對不能錯過! 本書第一部分「同代人」中的短文,寫於1997年3月至12月,刊於《明報》世紀版專欄「七日心情」的雜論。第二部分「致同代人」是於《自由時報》發表的隔週專欄,時間是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第三部分「學習年代」是在寫作長篇小說《學習年代》期間的片段反思,從2009年5月至2010年3 月,分6期刊載於文學雜誌《字花》。第四部分「論寫作」,大體上總結了董啟章到目前為止對文學和寫作的看法。第五部分「論行動」是環繞著「行動」的觀念、因為時勢的需要而寫成的文章,幫助欠缺公共渠道的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第六部分「對談」,除了是指狹義的對談形式,也指向文學的對話特質。第七部分「序言」,是董啟章近年給幾位年輕香港作家的作品集所寫的評介文章。最後一部分「自序」,收入的是幾篇較能代表董啟章不同時期的寫作觀念的自序。 -
講話文章
也斯 >這是無情卻有情——也斯談文化、學術以外的種種感情 >物件座談會 黃碧雲 >鑽飾、皮褸、古龍水以外的黃碧雲 >「失城」檔案錄 劉以鬯 >前衛與傳統之間——劉以鬯半世紀的文學生涯 >對倒《對倒》 辛其氏 >密密交織的文學、藝術與生命——與辛其氏談文說藝 >時空錯置的紅格子酒舖 金庸 >筆床茶灶、小作生涯——與金庸閒話武術、小說與人生 >命運交叉的無量出石洞 小思 >幸福愜意的小思——漫談教學、寫作與感情 >彤雲箋竊賊 何福仁 >清水白石真性情——何福仁笑談朋友、詩人與少年生活 >何福仁書面旅行團 王良和 >胸懷坦蕩、溫厚悠然的王良和——漫談新詩、生命與童年 >中心的回歸——致王良和的物語 顏純鈎 >一位摯誠的文學工作者——顏純鉤談文革、寫作與香港文學 >關於一場與午飯同時進行的閱讀討論,以及這場討論引起的一場不可笑的爭吵,以名這爭吵的可笑結局 西西 >在空調咖啡廳內訪問熱愛陽光的西西 >像你/我這樣的一個作者/讀者/女子/男子 -
地圖集
這不是一本地圖 它是90年代以來重要的城市論述 在空間與權力中 它讓我們認識一座城市的身世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得主、 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畫家楊智恆 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地圖模仿世界,還是世界模仿地圖? 地圖是埋藏在時間之下的地方, 地圖是凝止在地方之上的時間。 在1841年之前,在1997年之後, 故事已經開始,故事還未結束。 考古學家是下一個太平盛世的第一位備忘錄零餘者, 用文字繪畫香港的地圖,建構一段被遺忘的V城歷史。 彷彿波特萊爾筆下所描述的城市漫遊者般, 或者卡爾維諾的馬可波羅, 考古學家憑藉上一個千年殘存下來的維多利亞城地圖, 通過想像,解讀和重構一個湮沒城市的面貌, 開發地圖這種地理測繪形式中的歷史、文化和權力暗示, 把地圖重新讀成一種小說、一種虛構、一種偽嚴肅,偽學術風格,看似正經,實則荒誕。 有如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用解讀地圖的方式 把一座實實在在的香港城拆成數十節神祕而虛幻的片段 香港新生代重要畫家楊智恆,特別為本書繪製四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跨頁插畫, 小說家VS.畫家,是對昔日香港的沉思,對香港未來的推想; 更是小說諧仿理論論述的有趣實驗。 《地圖集》分為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和符號篇,全書成於1997年前夕,作者董啟章嘗試在這歷史性時刻重繪香港地圖: ‧理論篇發掘或發明各種形容香港地理的名詞,帶出閱讀城市的理論; ‧城市篇與街道篇結合虛構與地方掌故,重寫歷史,審視當下的香港; ‧符號篇是對香港城市透過書寫想像的空間刺探一個實體城市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在史實的基礎上鋪排虛構的情節,虛實之間,令讀者著迷。 從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符號篇, 從消失到重建, 香港,這個名字, 從文字到畫面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