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泊
《漂泊》是近年来最有意思的一本书。它是一本原生态的采访记录,作者名之曰“边缘人采访录”。而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有些“问题”的。书中的几十个人物,表面上看确实都是社会的“边缘人”,但在更本质的意义上,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正是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的底座,构成了坚韧的、沉默的、卑微的中国“人民”。“主流”与“边缘”是一组对立的概念。按照我的理解, “主流”是少数,而“边缘”却是多数。所以,这本书的副题与其叫“边缘人采访录”,不如叫“中国底层社会的真相”。 被采访的主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从杀手、神医到乞丐、酒鬼,从卖笑小姐、买欢客人到流浪画家、民间艺人……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不熟悉却又似乎很熟悉的世界。主人公也许离我们很遥远,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表达在我们听来,也许如同天外来客,也许如同家常便饭。他们或者愚不可及,或者绝顶聪明,或者年轻得像一张白纸,或者饱经沧桑像一颗老姜。当90年代的知识分子们悠闲地坐在咖啡馆里醉眼蒙 地看着玻璃窗外的灯红酒绿时,80年代名噪一时的诗人廖亦武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民间、走向底层,集数年之心血完成了这部“中国新闻史上从未有过的采访”。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是廖亦武(老威)一个,而是他与采访者们共同用心灵完成的。 《漂泊》中很大一部分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们只不过苟延残喘到了“这个时代”而已,他们的意义更多的是“文献学”和“考古学”上的。而我更加关注的是那些直接参与和创造这个时代的人们的表达。例如,所谓的“三陪小姐 ”,她们当然是“边缘人”,但从人数上看,她们已有数百万、上千万之众,绝非“一小撮”。而我们对她们除了蔑视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的态度。因此,我很敬佩采访者对她们的关注———她们与我们一样,是可怜又可悲的“人”。倾听她们的声音,比起飞天玄妄地在书本上谈论“自由”来,才是真正地向“自由” 表达敬意。书中有一位“三陪小姐”坦率地说:“我没文化,更没本事,大道理讲不出来,只希望平平安安度日,多挣些钱。”在谈到未来时,她说:“最理想的是在陌生的地方遇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那么我一定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现在医学发达,要变成纯情少女容易。”看一个人如何理解“小姐”,就可以看出他(她)是如何理解中国的———有道德至上主义者的方式,有实用主义者的方式,也有人本主义者的方式。我能够感受到,老威采取的是后者。对于这样一些本真的表达,我们用不着进行任何价值评判和理论分析———我们面对的是生活本身。 时下,知识界津津有味地谈论关于后现代、后殖民、国学、全球资本主义等等宏大的话题。我毫无兴趣,因为这些大而无当的话题与特定时空中的“中国”无关。这些文章是夹杂着英文的方块字,印在苍白的纸上。相反,我愿意对老威的选择和实践表示衷心的敬意。这一“非新闻”甚至是“反新闻”式的记录,因为真实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在这个时代,写诗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所以天赋极高的廖亦武放弃了写诗。然而,这些底层民众充满悖谬的、最清晰却又最含混的表达,却在另一个意义上接近了诗歌。 -
中国知青梦
《中国知青梦》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强有力的艺术表现,首次披露了知青大返城的内幕和全过程,以及边疆兵团战士的血泪档案。百人卧轨,千人绝食,万人下跪,惊天地泣鬼神!这是一支昨日英雄梦破灭的魂曲,一首中国知青运动悲壮、雄奇而又痛苦、困惑、低回的挽歌。 -
中国1946
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最新力作!延续《雪白血红》《雪冷血热》《枪杆子1949》刚强气魄,还原历史现场残酷逻辑,细节呈现国共相争的始末。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以极为丰富的史料详尽地记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国共重庆谈判开始到内战全面爆发期间的种种历史细节,真实全面地还原历史现场 ,并且从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巨细无遗、不厌其烦的利益博弈中,洞悉历史的必然走向。 张正隆说:“历史深处,颠覆性的东西太多了,历史里头都是新闻!我就留在历史里不回来了……历史它有那种魅力,我就像是跟它谈恋爱。” 从《雪白血红》大胆写史遭遇噩运,险些深陷囹圄; 到《枪杆子1949》血气方刚空前畅销,引发巨大轰动! 著名军旅作家张正隆研磨笔锋、披挂再战, 《中国1946》全景展现内战前夕的铁血乌云。 -
猎魂者
灵魂是否存在?科学家也许如你我一样困惑? 普利策奖得主解密有关这一谜题的科学研究。 19世纪末。一个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当时学者中杰出的博士和科学家,威廉·詹姆斯突然宣称他相信灵魂,并且断然开始了他一生的追寻 ——寻找灵魂的科学证据。他的这一举动非常出乎广大公众和专业人士的意料。詹姆斯遇见了当时另外两个才华卓越并具有特异功能的思想家——理查德·哈格森,这三个人就形成了美国通灵研究所的核心。 自从研究所成立那天起,像詹姆斯和他的同事们这般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们就一直积极努力地全身心投入于寻找生命以外的证据。詹姆斯和他的那帮伙伴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事业,甚至有些丧失理智地去探寻迄今最为特殊的心理学难题,这样的探寻使得追随者不得不面对科学的极限。 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得者德博拉·布拉姆应用她特别的叙述技巧和科学洞察力揭示了科学与宗教间的叙述关系。现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个神奇世界,就如同当时对于詹姆斯他们一样,是块令人着迷的领域。 目 录 : 《猎魂者:威廉·詹姆斯及对死后灵魂科学实证的探索》 序幕 桥上的女人 第一章 夜界 第二章 勇者无畏故不信 第三章 灵学的光明与黑暗 第四章 玄学与玄衣 第五章 无穷尽的理性 第六章 踏入此门的人 第七章 心理学原理 第八章 初见幽明体外质 第九章 灵魂存放地 第十章 死亡预言 第十一章 不为人知的力量 第十二章 鬼故事 -
巨流河
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巨流河》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
幹校六記
一本口碑之作《我們仨》,楊絳讓華文讀者再度重溫舊時代文人的豐厚和氣度。她在〈孟婆湯〉裡寫著,人死後,陰魂走在黃泉路上,都要進孟婆店去喝碗孟婆茶。此茶喝後,就把人生所經歷統統都遺忘。為防來日的遺忘,楊絳將某些不應當或捨不得忘記的人和事寫了下來,《將飲茶》是這樣的文章,曾經一時洛陽紙貴的話題之作《幹校六記》亦是。 讀楊絳散文猶如品茗,還魂回甘,越讀興味越佳。《幹校六記》寫下放幹校的生活紀實,寫文革不自憐自怨反小趣叢生,文字雅潔,讀過難忘。《將飲茶》寫父親、姑母、丈夫,寫中國社會舊時教養,更寫出一個獨特的人格者所經歷的不凡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