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石
如果你不認識何偉,就從這本《奇石》開始; 如果你已讀過《甲骨文》、《尋路中國》, 這本「番外篇」不容錯過! 何偉最新力作《奇石》, 精選改寫自十多年來發表在《紐約客》的深度報導, 是當今非虛構類寫作的最佳範本, 只要在何偉筆下,你就讀得到奇形怪狀的中國。 「中國就像是顆奇形怪狀的石頭,每個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樣子。」------何偉 一個作家的筆,要如何趕上中國這個瞬息萬變的國家?在經濟的開放與城市的快速成長下,書寫中國本身乃至於這個國家對世界的意義,變成了一件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何偉的《奇石》被《時代雜誌》主編評價為「最好的長篇報導」,就在於他在中國崛起的這十幾年間,一次又一次地用幽默生動的真實故事,寫出中國處於變化中的奇特面貌。 熟悉何偉從《消失中的江城》以降「中國紀實三部曲」的讀者,《奇石》可以被視為「番外篇」之作:是三部曲的前傳、書寫背後的心路歷程,也是書中人事地物後續發展的追蹤。何偉是如何開始學會觀察人群?他的第一篇中國紀實之作寫了什麼?那些出現在《尋路中國》、《甲骨文》書中的有趣旁線人物,他們完整的生命故事為何?《消失中的江城》的三峽大壩之水淹沒城市時,呈現出何種景象?何偉隨和平工作團到達中國時獨自一人,後來舉家搬遷回到美國中西部寫作,這過程中有多少同伴?發生了什麼趣事?在本書中皆有生動呈現。 何偉的書寫,總是帶有本地居民又是外國觀察者的雙重眼光,這也讓他除了能生動地描寫人物面貌與地方的特殊環境外,還增添了許多發生在作者自己身上的奇聞趣事。閱讀本書,將是認識何偉這個人和他如何進行「非虛構類寫作」的最好途徑。無論中國或世界,只要在何偉筆下,你就讀得到跟奇石一樣題材另類、視角多維的故事。 -
地下室里的萨德
本书收入的文章中大部分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这些文章都是谈论性的,不过是以一种与今天迥然不同的方式。它们谈论的首先是另一个时代,用的是另一种语言,它们是另一种新闻。我们也许能称之为欲望的新闻。这是一种充满叛逆、矛盾、挑战的新闻,确实有些乌托邦的味道。它属于一个时代,一个历史上短暂的时代,一种精神(以及身体)上的反抗,没有这种反抗,这种新闻绝不会存在。 性?他人的性?在那个时代,性这个怪物还没有被分类被编队被关进巴士底狱。我想说那是一种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性。在如今很难,是的,如今时代变了。让我们回到这些文章,它们要特别地谈论到一些另类情感。这些故事大多发生在夜晚,在地下,在偷窥中,或者在幻想中。 -
山西煤老板
近日,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温亚军的最新长篇小说《伪幸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温亚军没有延续他以往以反映农村和军营生活为主的小说风格,而是将视角转向了都市题材。将最普通、最现实的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跃然笔下,反映了时代变迁中,普通老百姓复杂的人情纠葛、价值观的巨大转变,以及面对新生活的困惑和迷茫。 -
对面的女孩
《对面的女孩》,讲述的是在贫困动荡的家庭背景下,一个花季 少女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艰辛和磨难。这本书看上去是一部与《抉择》等完全不同的作品,但张平说:“实质上,我始终认为它们其实是同一类型的作品。他(她)们都处在一个险恶的环境中,都在不屈不挠地同社会、同现实、同自己的命运进行殊死的抗争。惟一不同的是,《天网》《抉择》《十面埋伏》中的主人公都是叱咤风云的强者,而《对面的女孩》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弱者。”作品中,作家在进行道德审判的同时发出呐喊:腐败在侵蚀我们的文化和灵魂。 -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
锌皮娃娃兵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