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诚与背叛
忠诚与背叛,ISBN:9787229042318,作者:何建明,历华 著 -
毛主义的崛起
本书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从思想演进和政治变动两个维度详细叙述了1935年至1945年间本书称之为“毛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直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 作者拓展了中共思想史的讨论,清晰地勾画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从瞿秋白到陈伯达,再到毛泽东本人的渐进轨迹,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还通过描述毛泽东与陈伯达在延安的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充分展示出陈伯达在构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的突出作用。 总之,作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崛起,既与中共内部政治、思想发展的走向相关,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既是毛泽东本人亲力亲为的结果,也是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擘划与宣传的产物。 -
重新思考中國革命
-
回应革命与改革
李家楼村是淮北平原上一个普通村庄,人类学学者韩敏选择这个村庄作为其田野工作地点,与其地理位置及成员有关。作者以李家楼的李氏宗族为主线,展现了清末、民国、毛泽东时代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通过对近三百个人物的采访及口述,生动地记述了不同的性别、年龄、阶级成分、社会地位的人对革命和改革的政治动员所作出的回应。追踪并揭示了有六百年历史的李氏宗族的延续和复兴的机制,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重新诠释了中国的宗族类型。书中也讨论了土地所有权、权力结构、婚姻和姻亲关系、礼物交换、基督教复兴等内容。通过真实又详尽的调查,作者得出的总的结论是:尽管社会经历了无数变迁,但在其结构中仍能看到延续性;农民并非总是被动的,仅仅服从于统治者;此外,人是拥有长久记忆的。不论从人类学研究还是从20 世纪中国社会史角度来看,本书都有重大价值。 -
乡村社会中的革命
“谁是我们的敌人?”是革命者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假如没有“敌人”,或者纯粹只是某个人的私敌,那么,革命的发生就没有社会和历史的合理依据,革命组织也相应地失去了存在的契机和必要。中国土地革命的领导人是怎样构建“敌人”的呢?他们对“敌人”的确认方式又是怎样有别于传统的造反者的呢?作者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对象探讨了这一话题,该根据地以其缔造者方志敏而著称。作者采用关注微观行动机制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方法,详尽地解析了革命者是如何一步步利用、引导、转化、重构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的“敌人意识”,为革命目标服务的;并对那种自上而下的、宏观的并以对政策的分析评价为主的主流研究方式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和挑战。 -
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列宁在书中阐述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不仅教育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劳动群众,为他们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支部结合本国个体实际解决本国的革命问题具有指志意义。十月革命后,列宁总结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