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产
贾樟柯全程沉默读完。周浩力荐。西门不暗、方三文满怀期待。官场商场诡计更胜《人民的名义》。豆瓣阅读9分推理神作。在静水流深的中国社会,激荡起欲望与底线的敏感浪潮。
法律系女生郑淇从小被一个恶梦困扰,这位外表阳光的90后有着外人所不知的内心黑洞,连自己也深感困惑。
郑淇父母举办22周年结婚庆典,并宣布家族企业准备上市。然而当天夜晚,父母却在家中双双遭遇不测——母亲死亡,父亲成植物人。警方不久宣布了“无外人进入”“事发意外”的调查结论 。
郑淇感觉蹊跷,在人生导师、做律师的小姨宋兰芳的支持下,决定调查真相。
与此同时,以伯父和小姨为代表的郑、宋两家展开对郑淇母亲遗产的争夺。官司事关公司上市计划,背景复杂的伯父逞凶而蛮横。
在真相调查中,郑淇、宋兰芳与同样痴迷真相的刑侦副队长许飞结成盟友。随着调查的深入,郑淇发现自己身处重重迷雾之中,原本熟悉的亲友们变得陌生。不断有人卷入案件甚至死亡,自己也受到了死亡威胁。
案中案,局中局,在事件真相的不断反转中,官场的黑幕,父亲的公司,母辈的身世,家族的过往,几代人的隐密关联,一个时代的伤痛……各种秘密显露出来。最后的真相更让郑淇几乎不堪承受,一项攸关生死的选择也随之抛到她面前。
-
坠落之前
一架私人飞机坠机,11名乘客中,只有2名幸存——一位默默无名的画家斯科特和传媒大亨的四岁儿子。遇难人员包括传媒巨头贝特曼夫妇以及他们的女儿和保镖、华尔街富商吉卜林夫妇、飞行经验丰富的机长、玩世不恭的年轻副机长和刚经历失恋的女空乘。
调查随之展开,但真相似乎更加迷雾重重。媒体的炒作和新闻的发酵,让斯科特成为众矢之的。飞机失事也许是意外,但他为什么能与两大巨头共搭私人飞机?为什么在几年前,他就创作过飞机失事的画作?
一个发生在飞机上的密室谋杀案,每个人都想弄清楚在事故发生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
替身
90后人气推理小说作者燕返的推理小说集,七则精心设计的“诡计”,线索藏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密室推理、藏在“书壳”里的秘密、书信推理、校园推理、叙述角色圈套、“设计死亡”……情境设置在中国或日本,有很浓的日系推理味道,吸收了本格派推理的特征,逻辑严密,叙述有画面感,编织故事幽默好读。
-
暗杀大师2:英国刺客
愿意为了什么而死,就要为了什么而活。
—————————
加百列•艾隆收到匿名请求,前往瑞士修复油画。当他抵达目的地后,却发现雇主惨死,他被警方指控为 “凶手”。
加百列展开层层调查,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并被一个神秘组织追杀。被隐瞒了近半个世纪的真相,就藏在那幅需要修复的油画中。
—————————
横扫37国的重磅悬疑小说!
-
◆“暗杀大师”系列的狂热粉丝已遍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以色列、丹麦、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巴西、韩国、泰国、越南等37个国家。
◆连续17年稳居《纽约时报》畅销榜,8次摘得桂冠。
◆Goodreads口碑爆表,好评率高达98%!
◆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传说!征服亿万读者的伟大角色——“暗杀大师”加百列•艾隆,又回来了!
◆好莱坞争抢电影改编权,作者多次拒绝,因“没人能演出暗杀大师的味道”!
—————————
媒体推荐:
·
《暗杀大师2:英国刺客》从一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爱不释手,一旦开始读,就会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纽约法律杂志》
·
席尔瓦用精炼的叙述、紧张的气氛、令人信服的调查,赋予了这部作品鲜活的色彩和强烈的阅读快感。——《出版人周刊》
·
情节丰富,层次多样,引人入胜,席尔瓦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紧张感和悬疑感。——《丹佛邮报》
·
在“暗杀大师”系列作品中,席尔瓦创造了一个传奇般的秘密特工,他拥有的才能会让007詹姆斯•邦德流下眼泪。——《达拉斯晨报》
·
在各地开展的双重乃至三重的特工行动、正义与偏执的激情交错,以及加百列自身的悲剧特质,都是“暗杀大师”引人入胜的原因。它扣人心弦、文笔洗练,是当代间谍小说当之无愧的杰作。——《书单》杂志
·
丹尼尔·席尔瓦的“暗杀大师”系列可以在美国新生代悬疑小说里占据重要席位。——《华盛顿邮报》
·
在席尔瓦之前,从未有一位作家以这样的方式讲述世界。如果你还不是席尔瓦或“暗杀大师”加百列的粉丝,你会错过当代文坛凤毛麟角的悬疑小说之一。——《赫芬顿邮报》
·
作为一名骨灰级悬疑小说书迷,阅读席尔瓦的新作几乎是一种义务。席尔瓦带上他的标志性角色——摩萨德特工加百列,基本保证了你一两天的绝妙享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
·
席尔瓦把加百列·艾隆塑造成了当今世界非凡无比的隐秘战士。——《科克斯书评》
·
席尔瓦的小说展示了他一如既往的智慧、风格和研究能力……当然,还有戏剧性的高潮。——《华盛顿邮报》书评
-
迪伦马特侦探小说集
前 言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1990)是瑞士现当代文学的伟大旗手,是战后德语文学最优秀的经典作家之一,被誉为布莱希特之后“最杰出的德语戏剧家”。20世纪50到60年代,他在戏剧和小说创作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为德语当代文学赢得了令人敬仰的世界声誉。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瓦尔特·因斯曾经这样赞誉说:迪伦马特的喜剧“是在虚构,需要的是能够表现对环境那无可挽回的东西的想象和出人意料的睿智,……是在创造风格”;他的喜剧“不是为现存的世界加砖添瓦,而是展现着那基石上的千疮百孔;它所追求的不是对存在的证明,而是要采用夸张性的模仿去讽刺,去嘲弄,去重新创造;它表现着变化的东西,而自身同样处于变化之中”。同上,第40页。因斯的这段话不仅一针见血地勾画出了迪伦马特喜剧创作的特点,也十分贴切地揭示出其小说创作的风格。迪伦马特的文学创作是虚构、想象和睿智的艺术结合,而不是对生存环境现实主义的直接反映;他的文学艺术不是对现实的褒扬,而是立足于我行我素毫不掩饰的揭示,即“良心”的写照;他借助怪诞而创新的多样化艺术手段来表现变化的、引起痛苦和不安的现实生存与社会主题。他的艺术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堪称典范。
迪伦马特于1921年1月5日生于伯尔尼市附近一个叫柯诺芬根的村庄。父亲是新教神父。像他的祖辈一样,他几乎在伯尔尼家乡度过了他的一生。对他来说,童年的家乡既是一个祥和之地,又是一个幽灵似的田园。中学时期,他就开始阅读表现主义作家凯泽和卡夫卡的作品,同时也对叔本华和尼采情有独钟。1941年,他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哲学、自然科学和日耳曼语言文学,主攻克尔凯郭尔和柏拉图哲学。与此同时,他也开始研究阿里斯托芬与古希腊的悲剧诗人。
迪伦马特是在卡夫卡和凯泽的影响下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短篇小说《老人》是他发表的第一部作品。1946年冬,他的第一本剧作《圣经如是说》问世。创作初期,迪伦马特为卡巴莱剧场写了许多卡巴莱小品剧,因此也度过了初期作为自由作家生存的困境。这些成功的卡巴莱小品剧可以被看作是他后来喜剧的雏形。
1950年代初期,伴随着瑞士经济奇迹的出现,迪伦马特的文学创作也开始脱颖而出。作为戏剧作家的实验场地,他首先发表了一系列广播剧,先后获得了德国战争盲人广播剧奖(1955)和意大利国家奖(1956)。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创作侦探小说。迪伦马特独具一格的侦探小说也是其在德语文坛上独领风骚的创举,与其戏剧创作相得益彰。脍炙人口的《法官和他的刽子手》(1950)和《嫌疑》(1953)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从这个时期开始,迪伦马特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也着手探讨戏剧理论问题。1954年发表的《戏剧问题》奠定了这位剧作家一生所遵循的立足于社会观察的戏剧创作思想。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是迪伦马特喜剧创作的高潮。如果说《罗慕路斯大帝》(1948)克服了初期的表现主义倾向而预先实践了他后来的喜剧理论的话,那么《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1950)、《天使来到巴比伦》(1953)等则是其开始探讨和认识布莱希特戏剧创作的结晶。前者以极其夸张的漫画形式展现出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死亡之舞,也奠定了他在联邦德国戏剧舞台上的成功。可以说,他日臻成熟的喜剧创作在很大程度
上填补了战后德国重建时期德语戏剧的空白。
1955年,迪伦马特发表了为他带来世界声誉的“悲喜剧”《老妇还乡》,从而使他的喜剧“模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与传统的喜剧不同,突如其来的转折和怪诞的风格和表现手段构成了迪伦马特喜剧表现的核心和与众不同的特色。《老妇还乡》很快就成为世界喜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深受东西方观众的喜爱。迪伦马特因此先后获得曼海姆席勒奖和瑞士席勒基金会大奖。《老妇还乡》把迪伦马特迄今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批判升华到对西方社会制度在道德上的控诉。喜剧《物理学家》(1962)是迪伦马特喜剧创作的又一个高潮,是这个时期德语舞台上上演最多的剧目之一。它与后来的《流星》(1965)和处女作《圣经如是说》的新版《再洗礼派教徒》(1966)等彻底确立了
迪伦马特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从60年代末以后,迪伦马特趋向于杂文和散文的创作,越来越关注社会政治问题,文化批评越发尖锐。杂文集《关于以色列的杂文》(1976)收录了作者这个时期许多很有认识价值的政论和文化批评檄文。与此同时,迪伦马特更多地投身于喜剧舞台实践,他先后担任巴塞尔和苏黎世剧院艺术顾问,改编和导演了自己早期的喜剧以及莎士比亚、施特林德贝格、歌德等的剧作。
迪伦马特在喜剧创作上享誉世界,但在小说创作上也很有建树,特别是其独辟蹊径的侦探小说可以说在世界文坛上一枝独秀。《隧道》(1950)、《嫌疑》(1953)、《法官和他的刽子手》(1950)、《抛锚》(1956)、《承诺》(1958)等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在同代德语作家中,迪伦马特是很幸运的,由于他的国家的特殊地位,他的家乡没有遭受过纳粹铁蹄的蹂躏,他的精神没有受过法西斯奴役的创伤。他几乎一直生活在伯尔尼州比勒湖畔的诺伊堡。从这个静谧的田园里冷静而批判地观察着这个世界的“喜剧”,又以犀利的喜剧、小说、广播剧、杂文等艺术形式将他那富有想象力的、但却始终尖锐刻薄的诅咒抛投到读者之中,就是要以惊世骇俗的方式将他们从那可笑可悲的日常现实中唤醒。他的作品不是自我的表现,而更多是力图呈现给这个令人沮丧的世界一面镜子,一面怪诞扭曲的镜子,要以此来认识它。他的全部作品都围绕着这个主题。与他同代作家不同,他的文学表现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一种历史悲观主义色彩,正如他所说的,“我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认同一个曾经存在的、现在存在的和将来会存在的社会,而始终必然会以某种方式采取反对的态度。反对是文学艺术的事,而反对需要人,因为只有在与别人的对话中,才会有事物、思想的继续发展。”
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陆续推出迪伦马特的作品,意在比较系统地向我国读者介绍这位独具风格的瑞士德语作家。文集包括喜剧、侦探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侦探小说卷》收录了迪伦马特创作的五部侦探小说:《法官和他的刽子手》(1950)、《嫌疑》(1953)、《承诺》(1958)、《司法》(1985)和未竟之作《退休探长》(1979)。这些侦探小说是迪伦马特为德语当代文学做出的独树一帜的贡献,因此也一直备受评论界的关注和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其实,迪伦马特的侦探小说与传统的侦探小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如果说传统的侦探小说注重对犯罪行为神秘玄妙的侦探过程的描写,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见长的话,那么在迪伦马特的侦探小说中,不是对犯罪行为和罪犯踪迹的分析和推理,而是侦探人物本身成为叙事的核心。在这里,作者把叙事化的喜剧手段融入喜剧化的叙事之中,无情地讽刺和鞭挞了代表公正的司法机构的种种弊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从根本上说,侦探小说构成了作者观察、感受、认识和表现现实生存不可分割的部分。迪伦马特的侦探小说无疑是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讽,是“侦探小说安魂曲”。这是迪伦马特的第三部侦探小说《嫌疑》的副标题。
迪伦马特的侦探小说处女作《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一举为初出茅庐的作者赢得了世界声誉。在这部小说中,迪伦马特把凶杀之谜、邪恶之谜及其在《戏剧问题》中所阐释的“偶然”融为一体;侦破谋杀警察少尉施密特案件的故事与伯尔尼老警长贝尔拉赫和犯罪分子这两个对手之间的持久冲突彼此交织,形成了小说多线叙事的深层结构。这部小说没有以侦探和法律的胜利而告终,而是将二者置于怀疑嘲讽的聚光灯下。这就是迪伦马特后来所说的“侦探小说安魂曲”。
第二部侦探小说《嫌疑》是《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的续篇。小说的情节开始于1948年12月27日,表现的主题是战争罪行。如果从传统侦探小说视角来看,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简直像童话一样。但这样的拯救正是作品表现的意图所在:“凡是关系到大家的事,只有大家才能解决。任何个人试图自己去解决关系到大家的事的努力都必然会失败。”显而易见,贝尔拉赫在这里被看成失败者,他试图独自揭穿埃门贝格的英雄行为失败了,因为没有人相信他的控告是真的。而战争罪犯埃门贝格无疑也心里明白,不仅是他,而且许许多多的人都会对贝尔拉赫的怀疑做出这样的反应,正如他所说的:“这不应该意味着在瑞士会存在战争罪犯吧!”而贝尔拉赫给了不仅让埃门贝格,而且让自以为是的瑞士人感到无地自容的回应:“凡是在德国曾经发生的,只要一出现某些条件,便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民族会是例外。”这部小说不仅一反传统侦探小说的俗套,而且饱含着不容忽视的社会批判因素。
小说《承诺》是在迪伦马特之前完成的电影脚本《光天化日之下》的基础上创作的。作者在这里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采用了一种错综交织的叙事形式,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叙事空间。这部小说多层次多视角的表现既是对主人公近乎宿命的正义感的悲剧性讽刺,因为他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格格不入,也是作为侦探小说作家的小说叙事者的自我嘲讽,因为他试图将这种叙事表现为人的理性和信仰的必然见证,同时是对传统的侦探小说的戏讽,因为它要以成功的侦探结局来伸张正义。《承诺》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侦探小说安魂曲”。
在小说《司法》中,迪伦马特更加激进地表现了关于公正的主题。这部筹划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小说直到1985年才问世。小说描写的是一场非同凡响的凶杀案件。同作者的前几部侦探小说一样,《司法》也把嘲讽的目光指向传统侦探小说的陈规俗套和千篇一律的行为方式。小说的叙事从始至终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从而也引起了批评家激烈的争议。实际上,《司法》从根本上表明了迪伦马特对传统侦探小说文本概念的颠覆,为读者提供了更复杂更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退休探长》是迪伦马特侦探小说的未竟之作。小说主人公赫希施泰特勒探长几乎是《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和《嫌疑》中的贝尔拉赫探长形象的翻版。按照迪伦马特的说法,这部小说原本打算描写这样一个故事:“在他长久的职业生涯里,一个伯尔尼探长出于人道,出于对人类法律缺陷的了解,放手让一些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退休后的最初日子里,他要一一去拜访这些人。”这部小说于1995年在苏黎世《世界周刊》连载,瑞士作家韦德默为之续写了一个可能的结局:多年以后,探长又与同一伙犯罪分子再次实施了入室抢劫,进入作家迪伦马特的酒窖里。最终是入室抢劫犯、政治家和作者济济一堂,品酒探讨法律和公正问题,直到黎明的曙光照耀大地。《退休探长》呈现出一种断断续续万花筒般的叙事结构,其中交织着各种令读者难以想象的社会问题和冲突,这也许是迪伦马特留给读者一个品味不尽的“悬案”。
总而言之,迪伦马特的五部侦探小说是对传统侦探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戏讽甚或解构,从一个新的表现视角创立了迪伦马特式的侦探小说形式。这无疑是对德语当代文
学的一大贡献。
我们选编出版迪伦马特的系列作品,初衷是希望我国读者能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瑞士作家,获得阅读他者文学的愉悦,并有所借鉴和受益。但由于水平有限,选编和翻译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作品的翻译得到了瑞士国家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的资助和安格利卡·萨尔维斯贝格女士(Angelika Salvisberg)的大力支持,编者也曾应邀前往瑞士洛伦翻译者之家(bersetzerhaus Looren),与瑞士相关专家解决了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韩瑞祥
2017年10月30日于北平
-
心理游戏
★
出狱不久的强奸犯被孱弱的女孩刺死于暗巷。
寡言的前拳击手突然杀害前妻,随后跳楼。
温柔的母亲三番两次试图谋杀出生不久的儿子。
仿佛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引:杀死那个人,你就能重新回到光亮中。这些可怜人仿佛加入了一个变态的游戏,自己却浑然不觉。
金•斯通警探隐隐悟到,不只是这些新近的凶手,就连她自己,都被拉进了这个游戏。有人似乎洞悉了她心底最深处的秘密,如同嗜血者看见了伤口。这个人了解她的每一个弱点,预知她的每一步行动。
凭着敏锐的直觉,她盯上了一位嫌疑人。由于缺乏证据,连一贯信任她的上司和老搭档都没法表示支持。她不得不单枪匹马,动作更快更凌厉,以终止这场游戏。
这一次,她不仅是为了救人,也为了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