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醒世界的人
《電醒世界的人》專文推薦 〈審訂者序〉 洞悉人性才能不再重蹈覆轍/洪蘭 史坦利˙米爾格蘭是我最欽佩的心理學家,他的服從權威實驗是我放棄法律轉入心理學最主要的原因。我第一次讀到他的實驗是在法學院念大三的時候,我震驚他的實驗直搗黃龍,問了一個心理學最基本的問題:人性究竟是本善還是本惡?一個正常的人為什麼會做出匪夷所思的惡行?他的實驗說明了「邪惡的平凡性」:罪大惡極的納粹頭子艾克曼竟然是一個彬彬有禮、說話溫和的人;區區一個納粹黨竟可以讓六百萬猶太人死於煤氣室。我出生於二次大戰之後,一直對小小一個日本可以席捲比它大幾十倍的中國,中國人甘願做日本走狗、屠殺自己同胞不能了解;曾經有三十個日本兵在山西命令三百個中國人挖好自己的墳墓,然後用刺刀將他們一個個殺掉並推入坑中,中國人為什麼不反抗?三百對三十,勝算機率應該很大,他們為什麼不反抗?這些問題在看到米爾格蘭的研究後終於了解。 在一個充滿威脅的競爭社會中生存,如果加入一個權威主導的社會團體,成為它的一份子對個人是有利的。當納粹黨形成氣候後,臂上綁著黑色納粹臂章會使這個人為所欲為、做出他本來不敢做的事,老百姓只能噤若寒蟬,退避三舍,這會助長納粹黨的氣焰,而使一般人更希望加入這個團體。服從的傾向就是這種社會組織的產物,我們在黑道和幫派中也可以看到,只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演化中的求生存本能,已將這種服從權威傾向內化成人類本性的一部分。米爾格蘭認為人進入一個團體組織時,他必須把自己內在的控制權交給團體的領導人,不然這個組織不能良好運作,一旦這個人接受了這個權威的合法性,他就會接受這個權威對情境的解釋。一個權威的人說某人必須接受懲罰,只要自己是這個權威的代理人,他就會去執行這個權威給他的指令,他不再關心這個行為是否可以接受,他已將判斷和責任都交給了權威者,這是為什麼米爾格蘭的實驗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能將電擊開關一路按到四五○伏特而不手軟。在實驗之前,所有人都以為只有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人會這麼殘忍,完全沒有想到「沉默的共犯」的毀滅性。 米爾格蘭的實驗讓我這個讀法律的人大開眼界,我驚訝一個模糊不可測量的人性,可以用實驗這麼漂亮的顯示出來,也驚訝科學的文章可以寫得這麼行雲流水,完全不生硬艱澀;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實驗心理學家存在的價值,一個實驗可以設計得這麼美妙,在這方面米爾格蘭真是大天才!他深刻了解人性,懂得讓人們自己得出結論是最有力的說服方式,例如他告訴受試者這個實驗一次需要七個人,所以務必準時,不要讓別人等,當受試者到達實驗室時,實驗者請他把外套脫掉,放在那邊的長板凳上,受試者看到長板凳上已有六件外套堆著,心中就知道自己是最後到達的人,他的罪惡感會使他立即進入實驗室的小隔間去做實驗,不會去看其他六個人到底是誰。這個實驗的重點是根本就沒有其他人,那個受試者是唯一真正的受試者,但是他會受到自己眼睛看見六件外套的推論的影響,以為真的有六個同學在其他的小隔間中做跟他一模一樣的實驗。這個實驗的成敗在受試者對別人反應的判斷,米爾格蘭成功的操弄這一點,得到漂亮的結果。 事實上他的實驗都做得乾淨俐落,令人讚嘆。像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教人感嘆的是這麼好的一位科學家因為「權威的服從」這個實驗的爭議性,使他一輩子沒有得到他應有的榮耀:因為這個實驗,哈佛大學沒有通過他的升等要求,雖然他當時已是最有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還是未能留在哈佛教書,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美國心理學會也從來沒有給過他任何獎,他申請研究經費一再被拒絕,然而,他卻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的研究過了五十年,仍然在所有心理學的教科書中出現,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個實驗可以取代它。米爾格蘭的鬱鬱不得志可能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ㄧ,他才五十一歲就因心臟病過世;但是他短短的五十年生命卻是異常的精采,他的影響力我們到現在還不停的在生活中看到,例如他說別人的咖啡打翻是笨手笨腳,自己的咖啡打翻是咖啡太燙,這種嚴以責人、寬以待己的現象,我們不是每天在政壇上看到嗎? 他的服從實驗中有一個情境是真正的受試者只負責唸配對字的單子,按電擊開關(懲罰答錯的學習者)的責任是由另一個受試者來執行(其實這是由研究生假扮的假受試者),結果四十位受試者中就有三十七個人(百分之九十三)一路做到最後的四五○伏特。米爾格蘭說,任何一個毀滅性行動都可以透過人事安排去執行,只要決策者與實際殘酷行為保持距離,他們便不覺自己對此殘酷行為有任何責任,因為動手者不是他們。這不就是天災過後政府高官坐在冷氣房中下令封山的版本嗎?他們完全不考慮到山上還有學生需要下山唸書,人民有「行」的權利,山上還有生長了一半的高麗菜尚未採收,封了山菜只好爛在田裡。那ㄧ年許多學生交不出學費,許多家庭被債逼的自殺,冷氣房中一個決策,枉死城中許多燒炭、跳樓的人。 米爾格蘭的研究是每一個念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的人都該讀的書,法律系的人更該讀,因為法官筆下判生死的正是「人」,當然不可不知人性的本質。米爾格蘭透過實驗的方式,將不可言喻的社會運作規範的因果關係清楚呈現出來,一個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怎麼可能不讀這本書!我花了很大力氣審訂這本書,修改裡面的文詞,增加它的可讀性,最主要是這本書在現在這個亂世,有暮鼓晨鐘的作用。只有了解人性,二次世界大戰納粹的滅種屠殺才不會再現。 -
躁鬱之心
一位成功戰勝躁鬱症的教授的心路歷程. 凱.傑米森兒時性情多變,青春期則首度經歷了嚴重憂鬱症;展開專業生涯後,便被躁鬱症無情週期循環緊緊繫著,由於本身需求及學術傾向,選擇了研究情緒,唯一能了解並接受自己病症途徑,因此能試著協助同樣身受情緒失調之苦的人,為了病魔抗,首先必須認識它所有面線及了解它真正及被想像出來的力量. 起初以為躁鬱症只是自己一向反覆無常情緒熱度過了頭,以為可以靠自己本身力量最初10年並未接受任何治療. 而躁症是一種令人無限陶醉狀態,使個人愉悅精力不絕,所有想法化為一篇篇報告和計晝,有些病人服藥卻對他人造傷害,因為瘋狂,因會影響亢奮時光,有副作用躁鬱症會扭曲情緒及思慮,引發可怕行為摧毀理性思考基礎,緣於生理因素,病人感受是心理的,但發病痛苦令人無法忍受,有危機出現,而她能接受醫療,同時擁有支持同事及家人,直言不諱也描述自己躁鬱症和精神官能症病史,並承認仍持續藥物治療,以他自己患病經驗,來充實個人研究教學臨床工作及宣導活動. 藉由和許多人合作試著改變大眾對精神疾病躁鬱症態度,整合學術性科學知識和本身情緒經驗現實來促進大眾的認知. -
Obedience to Authority
The Milgram experiment was a series of seminal social psychology experiments conducted by Yale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Stanley Milgram, which measured the willingness of study participants to obey an authority figure who instructed them to perform acts that conflicted with their personal conscience. Milgram first described his research in 1963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and later discussed his findings in greater depth in his 1974 book,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 The experiments began in July 1961, three months after the start of the trial of Nazi war criminal Adolf Eichmann in Jerusalem. Milgram devised the experiment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Could it be that Eichmann and his million accomplices in the Holocaust were just following orders? Could we call them all accomplices?" -
天使走過人間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M.D.) 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也是國際知名的生死學大師。他多年從事臨終關懷工作的經驗,以及《論生死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等相繼推出的著作,協助許多瀕死病患安詳的面對死亡,更撫慰無數臨終病患親屬的心,幫助他們克服失去摯愛的傷痛,晚年更致力於愛滋病感染兒的關懷與照料。這本書就是她在生命的餘暉中回顧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如今,面對自己的死亡,七十一歲的她,娓娓道來自己的一生,並闡述了她心中不變的真理──死亡並不存在。生命給人生最大的啟示,是提醒我們:珍惜「生命」當下的美好,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愛」。 本書共分為四部分,分別紀錄她少年、壯年、中年及老年的多采人生。閱讀她獨特、堅韌、充滿爭議但又充滿啟發的生命故事,就像經歷一場豐富的心靈之旅。 侯文詠強力推薦:《天使走過人間》是作者在晚年中風後,對於生命餘燼中回顧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每每掩卷,被她的奉獻、無法摧折的生命力與持續散發的光與熱所撼動,無法自己。 王念慈強力推薦:多年來我從事臨終關懷的宣導、在愛滋病房做義工,每每面對「死亡」時,仍不免經驗強大的悲慟挫折,和對生命不解的困惑。讀她的回憶錄,我再度充滿了最初的熱情、找回了繼續下去的力量。 -
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
作者簡介 約翰.布雷蕭,他是一個傳奇人物,出身於酗酒的家庭,神學院畢業後進入修會,立志傳教,卻因毒癮被強制送入戒毒中心,現為心理輔導及著名的公共電視製作主持人,他透過大眾傳播媒體講述家庭理論並以自身的經驗印證人會受傷亦會康復的信念。 家庭素質的重要 這本書談的是家庭-我們一生的起點和最深的夢鄉。 出人意外地,這書既不溫馨也不甜美,卻充滿了真實的痛楚,作者寫盡了家庭帶給人們負面影響的可能性邀請讀者用真實的勇氣去閱讀,以便發現自己身上可能攜有的傷痕和偏差的來源,去蕪存菁找回健康的自我。 書中嚴正的指出父母可能給孩子的傷害,卻無意對父母的善意親心作任何的指控與批判,因為他們已經窮半生精力,給了孩子在他們所知範圍內最好的對待,而父母也曾經是家庭中的孩子,許多不妥當做法也只是家庭系統當中本能的代代相傳而已,傷人的父母往往也是曾經受傷的孩子,在看清整個家庭系統的來龍去脈之後,會使我們對曾度過辛苦童年的父母,增諒解和親近。 在我們本土化的工作中,更見到許多屬於中國社會中獨特現象而於家中引發的特殊主題,例如:四十年前因戰亂而引起的家庭分離;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分別給男孩和女孩帶來的不同壓力;養女,指腹為婚及童養媳制度,曾經給我們上一代帶來怎樣的苦難而間接影響到我們這一代的成長。 這許許多多的經驗使我相信:家庭真的會傷人,而人的康復也絕非不可能,當見到一個人由來自出身家庭的羞恥感而逐漸走向自尊和自愛時;當我見到一個幼時曾被打得遍體鱗傷,而現在長為一位慈愛的父母親時,我相信人具有強韌的生命力,才使我們這些從事心理復健工作的人沈醉其中,樂此不疲。 -
愛的藝術
「愛」--是天性,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需要給予愛和接受愛。惟有通過彼此的愛和諒解,人類才能緊緊結合在一起,以渡過目前世界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