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传说
本书内容有: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北新桥;黑龙潭;“三青走到卢沟桥”;样楼;卖蝈蝈笼子;西合群羊;锔白塔;挪种;“乏塔”;八里长桥不免桅;天安门的石狮子;断虹桥的石猴;天坛益母草;什刹海;铸钟娘娘;“玻璃指头李二”;“铁影壁”等。 -
旧京歌谣
本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版的三本中英文对照的民间歌谣加以编辑和加工,整理出308首,删掉了原书中部分重复的歌谣,及个别内容过于粗俗的歌谣。编者将这些歌谣仍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奉献给大家,并适当配以图片,使读者从中感受北京民俗的朴素之美,同时体会中外文通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异同之美。 这些歌谣中的人物,不是常见于传统小说中的官吏、文士和贵妇人等上层社会人物,而是在喧闹的市街上奔命的普通群众。其中一些歌谣运用富于和谐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运水工,贪食者,以及秃头的僧侣等人的形象。这些歌谣中也不乏对各种街头的叫卖者的描述,这些人常沿街叫卖香笋子、剌剌罐儿、苦菜、香菜、喇叭花和翠雀儿等一些外来的货物。歌谣中还包括关于街头艺人及各个节日出现的神灵等方面的内容。本书为读者了解百余年前中国平民的生活文化打开了窗口。(内容来自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网站) -
北京土话
《北京土话》以北京方言为主,采用词条形式,详细撰录了北京土话的用法、种类及其演变发展。内容包括风俗用语、礼仪用语、行业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等等,共收词条近2000个。名词,动词,形容词。成语,熟语,寻常语。那地地道道的京字京白京韵,那清清澄澄的人物事物风物。那俏皮,那水亮,那甩脆,那秀柳……那整个一“满世界”的土渣儿哟。 -
小额
《小额(注释本)》能够对在社会变迁中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有所促进。世居的北京人,当时的北京话,写活了不同年代北京胡同里的衣食住行和众生万相。通过本丛书,读者可以直接触摸真正的北京话,体会语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了解语言变迁跟社会变迁及民族融合的关系。 -
京城民居宅院
《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内容简介:郑先生是画家、是雕刻艺术家,他不是以建筑师的眼光来作画的,所以,这些画不是建筑实测图;同时,他也不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记录院落保存的实况的,所以,画中没有画出四合院中私搭乱建不堪人目的景象。他通过实地调查,根据历史照片或图像,尽量恢复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来风貌,有的就是在他记忆中很熟悉的北京四合院的固有风貌,把最美的东西奉献给了读者。郑先生曾亲眼目睹过野蛮拆迁的惨况,他不会忘记这些历史场面,但他却理智地采取怨而不愠的方式,在画稿中主要表现北京历史风貌之美。这正是《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精华所在的永恒主题。 这本画册特别注意了院落主人或居住者身份履历,人文的因素决定了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物的风格。既注意到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没有把两合、一合不成格局的小院子漏掉。不同阶层的人构成了北京居民的成分和居所建筑的不同。北京旧城内、外城居民成分不同,内城多住满人,达官贵族府邸、王府多,大型四合院多;外城前门大街以西(今宣武区)同乡会馆多,进京的汉人官员和士大夫多;前门大街以东(今崇文区)工商会馆多,小手工作坊多,居住条件狭小,出现了“奴欺主”式的窄条形四合院,但建筑物的细部往往有精致装饰,说明他们社会地位虽然不高,却不乏资财。 -
老北京的风俗
本书的侧重点为,除了为溯本追源而叙述一些远古的或全国其它地区民俗外,其主要是反映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民俗。同时,鉴于民俗的群众性,故侧重于民间风谷的撰写,对于历代皇室习俗则予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