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横渡
1772年初夏的一个早晨,伦敦城内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威斯敏斯特厅,静静等待王座法院大法官做出一个决定人类未来的判决:黑人奴隶是否应该获得自由?判决的消息犹如一阵旋风刮过大洋,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无数黑人间点燃了一场希望之火。他们挣脱奴役的锁链,从此奋身于追求自由的斗争中。
在本书中,西蒙·沙玛以激情澎湃、超群绝伦的叙事艺术,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众多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为解放奴隶而斗争的故事。他们认为,自由是属于全人类的权利,不因肤色有别。废奴者们在法庭上为遭人绑架的黑人慷慨陈词,带领他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北美战场,横渡风暴肆虐的大西洋,最终重返非洲故乡,在野蛮荒芜的塞拉利昂开创新的国度。蓄奴者的阻挠、革命者的虚伪、英国政府的干扰,甚至黑人同胞见利忘义的背叛行径,种种艰难险阻,都无法泯灭他们追求和捍卫自由的决心与勇气。
-
英国政治(第四版)
《英国政治:延续与变革(第四版)》是一部内容翔实、逻辑严谨、分析深刻的全面了解英国政治体制与面貌的学术专著,包含英国政治模式、英国宪法、英国与欧洲、选举与投票、政治领袖与政治领导、政党、政府职能、公务员与行政管理等十六个篇章,全面覆盖了英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
未终结的帝国
大英帝国在现代世界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澳大利亚的国旗上,印度人口中的英语,更不必说现代一切制度的起源和英国价值观的传播。关于大英帝国的构建问题往往众说纷纭,争论异常激烈。大英帝国的殖民史似乎是一幅无法浓缩的画卷:它是战火纷飞中的刀光剑影,也是一片蔚蓝大海上驶向未知的商船桅杆上缓缓升起的英国米字旗,是无数商人、传教士、将军对远方财物和未知的渴望……帝国的历史有太多疑团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和挖掘。 达尔文眼中的大英帝国不仅仅是由国王和征服者更是由无数个体的野心和进取心合力创建的。这些人包括商人、投资者、移民、传教士等,正是他们林林总总的利益诉求共同组成了各有所图的复杂关系。也正是这些离开英国去往全球各国的开拓者或殖民者以其千差万别的方式塑造着世界:涉足各大洲的政治,奠定现代国家的政治模型,以母语为基础的文化迁移,各种技术和价值观的渗透传播……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为什么没有持续繁荣还是说它从来没有真正确立过?有如此多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存,控制着性质各异的经济、政治实体,但它们的意识形态差异为何又如此之大,彼此之间甚至会剑拔弩张?历史上的大英帝国到底是文化的毁灭者,还是全球一体化的缔造者?对当时、现在以及未来,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从熊熊燃起的称霸世界的雄心到**后帝国梦的无奈幻灭,《未终结的帝国》将我们带入一个个历史场景,深入了解大英帝国全球扩张的过往,以及对当今世界乃至未来都极为深刻的影响。 在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土跨越了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达尔文认为这远不能说它走到了终点,甚至连中点都还没有达到。帝国的统治者们依然希望帝国以不同的形式延续下去。这种愿望如同帝国自身对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一般挥之不去。 任何想了解大英帝国的历史以及当今世界格局缘起与发展的读者都不能错过此书。 -
被美国化的英国
一部揭示20世纪英国文化史的极其出色的论著 作者以其超常的耐心和清晰的思维,揭示了20世纪英国文化绝对明晰的历史。 在这部既引人入胜又思维清晰的论著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英国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品如何阻碍一个他们通过反对而固定其形象的“美国时代”。作者以其超常的耐心和清晰的思维,揭示了20世纪英国文化绝对明晰的历史。……本书一个令人钦佩的特点是,作者同时借鉴了典范性的和非典范性的文本,探究了大量的作家,包括那些传统上被视为“少数派”的作家……以生动地证明在英国所弥漫着的对于美国化的担忧。——凯文.J.H.德特马和马克•沃里加尔,“现代文学与文化丛书”主编 在这部既引人入胜又思维清晰的论著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英国现代主义的重要作品如何阻碍一个他们通过反对而固定其形象的“美国时代”。在重新激活F.R.利维斯与“新批评”之间联系的同时,作者还解读了作为现代主义时刻的持久症状的美国与英国的文学学院的当今特征。本书完成了以往学者几乎从未涉足的某些课题:它使英国文学研究对自身感到陌生的同时, 改变了关于其由来已久的前提条件的故事。——保罗圣阿莫,《著作权》作者 英国已经被美国大众文化征服并且被其殖民,这是20世纪历史的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这部缜密而细致的论著对于我们理解这种现象颇有裨益,作者极具说服力地证明了一种独特的英国文学现代主义形式如何发展从而应对人们感知到的美国化的影响,而这种发展又存在于重新想象英国特性的过程之中。——杰弗里•理查兹,《电影与英国的国家认同》的作者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进入20世纪如何重新塑造自己,以应对美利坚合众国引发的恐惧和幻想?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钩沉梳理以及研究与分析,揭示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人直面美国文化入侵而生发的焦虑和担忧。从爵士乐到福特汽车再到好莱坞电影,作者将新兴的美利坚娱乐帝国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帝国主义,而它对大不列颠自身的文化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20世纪初期,美国激起了英国的乌托邦主义者和反乌托邦主义者的兴奋之情。威尔斯、赫胥黎、吴尔夫等作家着手经由美国来想象和憧憬英国的未来。本书描述了他们如何通过创作那些跨大西洋式的虚构小说来作为对山姆大叔光临的回应。“一战”之后,爵士乐飘至英伦,从伊丽莎白·鲍恩到W.H.奥登等作家将之视为英国自身现代化的隐喻。然而,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风靡甚至比人们对爵士乐的追捧更令人恐惧,这一切皆触动了英国人对于英国民间文化的怀旧之情愫以及对不列颠文学遗产渐形丢失的惋惜之意绪。 作者通过文化批评家F.R.利维斯和T.S.艾略特的作品折射出英国人围绕着美国的争论。为此,作者将高雅与低俗的争论置于一个跨大西洋的框架之中,从而证明语言、国家和艺术价值这些最为珍贵的文学研究类别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对电影、回忆录、小说、诗歌以及期刊等大量史料的分析,作者展现了英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如何在与美国文化的纷繁而复杂的权衡较量过程中进一步确立自身民族文化认同的定义。 -
中产阶级史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简明的语言,展现了从13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丰富多彩的社会和政治全景。作者系统阐释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成长和壮大过程,剖析了中产阶级如何推动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形成和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深刻论证了英国中产阶级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