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夏之都
第三卷《炎夏之都》(短篇小说集;1982-1987年) 【上卷】画眉记/伊甸不再/安安的假期/最蓝的蓝/风柜来的人/最想念的季节/这一天/荷叶·莲花·藕 【下卷】叙前尘/外婆家的暑假/童年往事/柯那一班/桃树人家有事/炎夏之都/世梦 “我心里每有一种就此不写了的冲动,因为再怎么写也写不过生活的本身。作者的一通篇文章往往还不如平常人的一句平常话。那些广大在生活著的人们‘不写的’大众总是令我非常惭愧。因为人才是最大的奇迹和主题。”─—朱天文 《炎夏之都》收录十六篇写于一九八○年代的短篇小说,早年分为《最想念的季节》及《炎夏之都》二册出版。 这段时期朱天文密集参与台湾新电影的剧本创作,因此《炎夏之都》多篇小说原为电影构思而写。例《安安的假期》、《风柜来的人》、《最想念的季节》是电影故事大纲,《童年往事》则是电影与小说一起创作。《叙前尘》、《外婆家的暑假》则以小说笔法,描写父母私奔、母亲娘家等家族故事。 -
傳說
第一卷:《传说》(短篇小说集;1972-1981年) 【上卷】仍然在殷勤地闪耀著/强说的愁/怎一个愁字了得/缘/女之苏/俪人行/陌上花/乔太守新记/蝴蝶记 【下卷】扶桑一枝/青青子衿/子夜歌/春风吹又生/思想起/腊梅三弄/五月晴/剪春萝/某年某月某一天/椰子结在棕榈上/传说 《传说》收录二十篇写于七十年代至八○年代初的中短篇小说,早年分为《乔太守新记》及《传说》二册出版,前者为朱天文首部出版作品。 书中多篇作品为浪漫的男女爱情故事,然而深受胡兰成的价值观影响的朱天文志不仅于此,她更是想为这些凡尘俗世中的男女立传,《传说》中写:“我想起也是看樱花的时候兰师说的,贾宝玉的恋爱的境界高极,真极,是一个完全、极至,但是我们有跟他相似与不相似。今天我们是要打开一个新的天下,让天下人都可以恋爱,有情人皆成眷属,因为在今天竹旳塑胶时代里,贾宝玉是不能够存在的。袁宝骐与李婕,我多么想给他们一个最美好的世代呢,那时的陌上花间偶一相逢,亦世上千年。” -
水問
《水问》为简媜第一本书,以清纯的少女心怀叙说大学校园里外的人生幻化,笔触自然且富创造意蕴。 -
狂風沙(上下)
也許是屬於亙古的自然的悲哀罷,祇有經歷過劫難的人們才配領略罷?或者,至少是尚在呼吸著的目擊的人們才能懂得吧? 每一把沙中,都有著歷史外的歷史,都有著騰捲如雲的問天的悲歌,它經歷千年萬載的歷史,從遠古的荒涼到今日的荒涼。說它淒愴也罷,哀愁也罷,它總是被確定了,再也無法挽回,無法更改的了。 虛——無,虛——無……亙古的悲哀永續著,從過往直貫當今,更通向未來。 -
台湾文学史
《台湾文学史(文学类)(共3册)》以台湾文学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为基本判定,叙述了台湾文学上自远古、下至1990年代的发展变迁。按照台湾文学的历史分期,《台湾文学史(文学类)(共3册)》共分四篇。第一篇为古代文学时期,描述远古到1840年台湾文学的发展;第二篇为近代文学时期,描述1840年至1920年代初期,台湾文学在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和“日据”等多种矛盾下的复杂内涵;第三篇为现代文学时期,描述19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的文学发展状况,重点介绍台湾新文学的发展与繁盛;第四篇为当代文学,描述1945年至1990年代台湾文学日渐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四篇之外,另有总论,重点介绍了台湾文学发展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台湾文学史(文学类)(共3册)》版本采用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六十二篇散文及兩篇訪談錄,即是朱天文六十四種生活及文學養分。 文學養分,包括《紅樓夢》、《搜神記》、《東周列國誌》、《花間集》等書,以及父親朱西甯、胡蘭成、三毛、聖提、侯孝賢、「深情在睫,孤意在眉」的妹妹朱天心等人。 生活養分,則包括穿衣服、談戀愛、為出版社工作、設計髮型、出門旅遊、做家事等,這些每一樁都是頭等大事,她在〈女人與衣服〉中即寫,「時代若有變動,一定是音樂先變,女人先變,衣服先變,舉瑪丹娜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