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内容简介: 从“饭局通知”到“大脸人生”,从80年代青涩照到“探讨人生”深沉貌 十二幅铅笔线描友情勾勒八十年代回忆 六枚作者新老照片串起二十载北京生活。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2008年4月出版,已逾五载,屡次加印,好评不断。再推出新的“插图纪念版”,一是为了感谢新老读者的厚爱,二是有感于时代的剧变,有感于老六书中所描摹的那个年月,已渐成一曲挽歌。 此时,再次怀念八十年代,其出发点和意义已不只是个人史的回忆,更是为当下的存在寻求信念和暖意。如同老六在新版后记中的发问——在这个纷乱的年代,“我们如何自处?选择怎样的生活?” 这真是一个“大哉问”。时代在剧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历着非同一般的检验,行走在这个时代中的老六,因为《读库》的结缘,因为个人的选择,共处的是一些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人们——“他们让我看到了在末世狂欢的人群中可以做到沉默,在四周纷纷噤声或跪下的时候可以兀自站立,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让我看到了抗拒某种生活方式并不需要多么悲壮,在这个夸夸其谈的国度里还可以行动。他们在这个怨夫与怨妇充斥的世道里没有申诉个人的冤屈,他们打心眼里爱自己,也爱这个世界,他们的爱是一种切实的行动和勇气,是一种不屑于向你张扬的骄傲和充实。” 插图纪念版除了老六请王增延老师绘制的十二幅插图,还有老六不同时期、不同表情的六张照片。以及一些与“饭局通知“、与新版插图、与人生有关的杂碎文字,以及分量十足的新版后记。 -
发条年代
时尚风向的转换是20年一循环,当小孩子经历20年长大成人掌握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皇,他们成长时的文化消费记忆便会被奉为集体回忆,并投射在流行文化上,放眼21世纪的中国,“生于70年代”族群正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他们的集体回忆,正逐渐摆上文化的餐桌。 《发条年代》基本上围绕中国“生于70年代”族群的童年记忆或成长经验展开,切入点由一件玩具、服饰、歌曲、书籍等文化产品开始,但又并非单纯的怀旧,而是就此铺陈一种泛文化的叙述,包括本土青年文化的追寻、外国青年文化的溯源及影响,商业文化、设计、创意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及,《发条年代》称得上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真正扎实地进行“生于70年代”族群文化实物展示以及资料搜集的图文本。 -
青春没了,痘还在
80后先锋作家变态老七的最新随笔集,小文艺青年的孤独演讲。 这是一些记忆的碎片——童年、成长、疼痛、怀旧,献给永远“半熟”的我们——青春没了,痘还在的我们。 我们,是什么? 曾几何时,那是新鲜,是眼前一亮,是初升即耀眼,是好奇的眼光,是血液的激情流淌,甚至冲动与鲁莽,朝气与蓬勃,理想与奋斗,走过的路甩都不甩一眼,挡在前面的障碍一脚踢开。而现在的我们,无所不能的心,穿过聚光灯一般的视线包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希冀着从别人艳羡的目光中找到一点点骄傲的资本。 本书通过我们的“现在”向你讲述我们的“过去”,用怀旧而又不失幽默的笔调,记录了我们的幸福和无奈。相信借助作者独特的笔触,我们将发现在斑斑驳驳的记忆碎片上面,记录着我们最闪亮的青春年华。 一夕间,独一无二的我们踩在了青春的尾巴上。现在的你是否更加惦记那些起着青春痘的肆意时光? -
我的故乡在1980
沈浩波、张小波、贺鹏飞、黄隽青 中国民营书业四大佬联袂推荐 一本书带你重返80年代的俗世温暖 京味儿80年代让60后过瘾、70后羡慕、80后失落、90后含恨 最给力的80年代,最不淡定的怀念 没有这本书,我们该怎么纪念80年代? --------------------------------------------------------------------------------------- 中国民营书业四大佬联袂推荐 磨铁图书总裁 沈浩波 我生于1976年,是年毛主席去世,整个80年代都是我的成长背景。 那时候我还小,看人打架、喝酒,听人吹牛,那年月的人都有血性,打人是真打,喝酒是真喝。80年代的江湖气,都那么让人怀念,如今再也找不到了,我们也已非故人。 鹏飞一力总裁 贺鹏飞 80年代我还是少年,生活在内蒙古,酷爱放马、下象棋。86年时修铁路,在化肥厂推炭,87年到北京,卖过冰棍、报纸,当过装卸工,做过厨师,光做厨师就做了10年。 那年头生活无比简单,幸福却蒸蒸日上,泪水和汗水都干净如花露! 凤凰联动总裁 张小波 当我们活在诗性当中时,往往不知道它是诗性的;当我们活在当下,也常常不会获取抽象的历史感。20世纪80年代是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所幸我们活过。 但是它的诗性,甚至需要我们很多年后才能发见,才被追索。 博集天卷董事长 黄隽青 40岁之后,有很多次怀念起80年代。那年月人心尚古,物质生活刚刚起步,理想情怀还浓墨未淡,既温情又激情,吃吃喝喝也写写画画,是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老猫写的虽是80年代的吃喝玩乐,但你读出来的却是久远的俗世温暖。 -------------------------------------------------------------------------------------------- 这是著名作家、京城媒体人老猫的80年代回忆录。 从小人书、文化衫到K歌、饭局,再到坐火车、谈恋爱、看电影,老猫用亲身生活经历,编织起80年代一代人的山河城池,温情不掩激情,理想捎带物质,带我们体味昨日之种种趣味和风华,怀念远去的精神故乡。 老猫笔下虽是吃喝玩乐旧事,但你读出来的却是久远的俗世温暖。 -
旧时勾当
本书与《提前怀旧》、《南京味道》(三联书店,2012年版)合为“提前怀旧”三部曲。部分文章曾于“提前怀旧”专栏发表。若说《提前怀旧》近于“政治生活场景”,因为有毛泽东去世、林彪失事、西哈努克亲王在中国等大事件的历史记忆;而本书则多是洗澡、剃头、习泳、看电影、听音乐、穿衣戴帽之类的日常琐细,不妨视为“私人生活场景”或“日常生活场景”,这也是和前编同题而有区别的所在。不过,二书可做正续编看,正是因为“都是关于记忆,所写大多是我青少年时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的人与事,写法也一般无二”。以童年视角与今日眼光两相重叠交错,既是给那个逝去年代留一印记,也从琐碎、懵懂的记忆中折射出那个时代荒诞的喜剧性。是个人记忆,也不失为群体记忆;属南京方志,也可以通约为那个时代的共通记忆。 -
寻找上海
收有“那年我们十二岁”、“上海的女性”、“海上的繁华”、“上海与北京”、“主人的天空”、“无言独白”、“盛开的城市”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