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袁世凯(精装全二册)
日本学者笔下的中国豪杰传:不理解李鸿章和袁世凯的时代,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的进程
【编辑推荐】
★ 从旧官僚到新先锋——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政治上,先前稳定的皇帝独裁转变为王朝危机,地方督抚势力扩大;经济上,对外贸易和金融比重日渐增加,近代工业兴盛起来,沿海地区与外国往来取得巨大发展,在带动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与内陆的差距。李鸿章作为旧式科举官僚代表的精英人物,摇身一变成为实业官僚的先锋,担任中国前所未有的洋务统帅,周旋在列强之间,走完了一生。
★ 从顶梁柱到窃国者——袁世凯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他接替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清朝赖以依靠的栋梁。然而身处帝制与共和的转折时期,他走上了窃取革命成果的道路,最终导致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从顶梁柱到窃国者,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十年之内。是怎样的局势,左右了袁世凯的决定;袁世凯的成败,又是怎样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形成?
★ 现代中国、中日关系及东亚秩序的形成——李鸿章和袁世凯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省积蓄实力而中央走向没落的时代,是一个中国经济纳入世界洪流的时代,是一个内政外交风云变幻的时代。正如不懂江户和明治,就不懂现代日本一样;如果不观察清末和民初,也就是李鸿章和袁世凯施展手脚的时代,也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以及周边发生的一切。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学者冈本隆司为李鸿章和袁世凯所作小传,讲述了这两位清末民初政坛的枢纽人物,其人其事及其所处的时代。
旧式科举官僚出身的李鸿章,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近代中国重大事件。他是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清末的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他,他也造就了那个时代。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袁世凯都被贬低为不学无术、不仁不义的叛徒,或是“阴险的权术者”。这样的一个人,为何能在激烈动荡的时代里发展个人势力,爬到权力巅峰,甚至当上皇帝呢?袁世凯的一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中国。
-
中美相遇
★理解当下的中美关系,应该从两百多年前的中美相遇开始
贸易战、留学生、移民、种族歧视、朝鲜半岛问题……困扰今日中美关系的这些话题其实并不新鲜,它们都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清朝与美国的相遇。中美因贸易结缘,而今却要因贸易反目成仇,甚至彼此脱钩吗?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部针对特定国家移民的种族歧视法“1882年排华法案”,为何目标对准了中国?今日的朝鲜半岛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干涉东北亚的战略楔子,可谁又知道,美国进入朝鲜半岛竟然是中国从中牵线介绍的呢?
★还原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真相,颠覆对晚清、对美国的固有认知
教科书中呈现的历史,往往带着各种先入为主的现代观点,将过去简化为一两句盖棺定论。然而历史从不简单。为何中国会轻而易举地将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才获得的权利统统授予美国人?清朝真的是闭关锁国、不与外界往来吗?为何中国第一位派往外国的大使竟然会是个美国人?《中美相遇》以生动的叙述,还原200多年前真实的中美交往。回到历史发生的时代,认真检视每一个细节,我们会发现,很多我们自以为是常识的东西,其实与真实相去甚远。
★关注大事年表背后的个体故事,让历史回归人本身
历史终究是由人构成的。从珠江口民妇郭梁氏之死,到密西西比州没法上学的林家女孩,从努力适应新大陆生活的留美幼童,到大搞“夫人外交”的慈禧太后……中美关系,不只有波澜壮阔的战争与条约,更有无数活生生个体的一言一行。正是通过这些小故事、小人物,我们才更容易看清被大事件掩盖的历史本质,看清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命运之间复杂深刻的联系。
★以史为鉴,窥视中国走向发展、走向世界的曲折道路
从康乾盛世到积贫积弱,到今天的再度强大,中国在过去的200年里走出了一条无比曲折的道路。为了走向复兴,清朝发起了洋务运动、公派留学等种种举措,却终于一败涂地。这些政策是否有可取之处,又为何失败?晚清的道路究竟错在哪里?中国的近代化之路为何如此坎坷?为什么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中美两国的地位发生了如此巨大的逆转?何谓先进,何谓落后?
我们如何认识百余年前的晚清,也同样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眼下的中国。
◎ 内容简介
1784年,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派出一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帆船,满载对财富的渴望和对东方文明的幻想,前往乾隆治下的盛世中华;100多年后,大清轰然崩溃,而美国却在通向霸权之路上如日方升。在一个多世纪的相望、相遇与相撞背后,是中国逐渐认清世界,并蹒跚追赶时代脚步的历程。双方的此消彼长,正是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交错的侧影。
从蒲安臣使团到留美幼童,从排华法案到慈禧的“夫人外交”,历史学家王元崇全面分析清美贸易、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交往与互动,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细节,在“天朝”与“外夷”、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之中,解读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的复杂博弈,还原中国走向近代化与国际化的艰辛之旅;打破线性历史观的陈腐教条,重新审视今日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若说这是一则老故事,故事背后的精神,却如同星期一的早晨一般崭新无比。”
-
刑罚的历史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历数五花八门酷刑,讲述刑罚从残酷走向人道的过程
◇超千万人催更的刑法历史课堂,从刑罚的演变历史,看懂人类历史的前进规律
◇墨刑、宫刑、流放、株连……回首骇人听闻的刑罚制度,珍视来之不易的法治精神
◇酷刑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是对人的物化,刑罚当然要惩罚犯罪人,但是必须把他当作人来惩罚,这种惩罚本身也是对犯罪人的尊重。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成文刑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试图约束刑罚权。但是人治传统决定这一目的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有限,而情无穷”的刑罚思想导致酷刑泛滥,法外之刑五花八门。直到20世纪初,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现,才将曾经无限膨胀的刑罚权,束缚在法律的轨道之内。
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现代五刑,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
辨色视朝
清代的政务运作,可体现为文书的流转过程,而最重要的政务文书题本与奏摺,又是朝会的主要内容。朝会与文书,是政治决策的要素及具体的呈现。君臣天不亮便须进入理政与朝会程序,这被清人概括为“辨色视朝”。 本书尝试疏通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政务流程与决策过程中诸多细节,包括清代三种朝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政务文书的产生和流转过程,垂帘听政、训政、归政时期皇太后、皇帝、军机处各自的权限,晚清的“廷议”,新政时期内阁与军机处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两次责任内阁的区别,尤其注意对重要史料的细致解读和细节的深入挖掘,从制度史的视角,探讨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
-
谁伤了你的幸福?
《谁伤了你的幸福?》适合公司白领、企业高管、政策研究者、政策制定参与者、关心个人生存环境的普通读者。中国经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中国社会也开始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和种种社会问题,集中表现为大多数社会公众幸福感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升反降——不安全感、焦虑感和不信任感普遍存在,而且与日俱增。对一个国家而言,人民幸福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深入反思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之间的差距。《谁伤了你的幸福?》针对国人这种不幸福的生存状态,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出发,由现象到反思,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思路,进而探讨未来的改革之路。 -
中国人的病与药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的医院、医疗制度、医疗技术水平与病人的百科全书。抱着“大医治未病”的愿景,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解析,在深刻而不乏温情的剖析中,力图帮助国人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爱护并且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让国人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命运和生活的方向,不再受到无谓的伤害。 医患关系只是健康问题的冰山之尖。冰山底座,对医生来说是医学观,对老百姓来说是疾病观,可怕的是,我们常常将劲儿用错。原本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健康,正在被技术化的正常指标和流行的错误观念所取代,专家不断制造技术方言来制造隔膜,医学与公共理解越行越远。市场经济之下,花钱就想购买一切健康权利、一切生命的可能性,这样的专制,也让健康迷失。持科学主义立场的病人,也同样会对辅助康复抱以无限想象,期待华佗再世妙手回春,期待医疗四两拨千斤,生命及医疗代价意识相对单薄。这份病与药的认知底色既容易给形形色色的骗局留下空间,也容易给我们各种心理暗示提供温床。 病与药的选择不仅是科学话题,也是文化习俗。对健康、疾苦、生死、医疗的病与药的命题需要人们更多的彻悟。或许有一天,中国人对于疾苦与救疗的信念与信条将被赋予新的合理性,我们的关于病与药的观念、行为也会逐步高明起来。所谓,人在病中,心窍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