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札记

(美)华盛顿・欧文

文学

华盛顿-欧文 欧洲 游记 见闻札记 散文 外国文学

2004-03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作者自述 一、航程 二、罗斯科 三、妻子 四、瑞普・凡・温克尔 五、英国作家论美国 六、英国的乡村生活 七、破碎的心 八、撰书术 九、一位皇家诗人 十、乡村教堂 十一、寡妇和她儿子 十二、伦敦的礼拜天 十三、伦敦东区的猪头酒店 十四、文学的易变性 十五、乡村葬礼 十六、客栈厨房 十七、幽灵新郎 十八、威斯敏斯特教堂 十九、圣诞节 二十、公共马车 二十一、圣诞前夜 二十二、圣诞日 二十三、圣诞餐 二十四、伦敦古迹 二十五、小不列颠 二十六、艾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 二十七、印第安人的品性 二十八、小村引以为豪的人 二十九、钓鱼者 三十、睡谷的传说 跋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作者以旅欧生涯的所见所闻,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浪漫主义奇想和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幽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书中不少篇章富有传奇色彩,情真意切,动人心魄,给人启迪。欧文的语言十分典雅细腻,每篇文章开头之前多引一小诗,暗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文中大量应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令全书文采飞扬。 译者磨砺十年,对三十多万字的原著精心编译。选文大致包括故事、散文和文学评价三类,彼此之间相互独立成篇,又有一定的连贯性。读之令人令人令人欲罢不能。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闲云漫客的评论
    憨兔三窟,同读也就三本:安东尼•伯吉斯《莎士比亚》、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全集》以及欧文《见闻札记》。巧了《见闻札记》里《文学的嬗变——记于惠斯敏斯大寺中与书的对语》一文中有关于莎士比亚的评价,可谓精彩绝伦;关于文学语言嬗变的评说,也是妙论。分享。
  • 视频纪录片的评论
    【央视纪录片 手艺—锔瓷无痕】明代的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中对于瓷器的修补的手艺有着这样的记载:这种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破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 视频
  • Su-Su-Su-Su-Su-Su-Su的评论
    火车上的内蒙大叔看我在看《见闻札记》,表情凝重地劝我不要看,之后又是一番大道理,他说:“孩子, 咱俩有缘。”我只能默默微笑了[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封杨路
  • 达达达达达达达泰的评论
    The Sketch Book这么有趣的书,居然被翻译叫《见闻札记》这么无聊的名字,真是望洋兴叹。sigh
  • 律师郭刚的评论
    我素来不喜电视,但像于丹作客《文明之旅》讲《旅行的学问》这种节目自然例外。即使朝晖夕阳,风霜雨露,如不走心,旅行甚至一生也仅如匆匆流水。无独有偶,华盛顿.欧文在《见闻札记》中也认为,虽然世界变得世俗,恣情放荡多,乐趣欢愉少,但心却仍呼唤着心。某些感受,已超越国籍性别变得近乎雷同!
  • 中大历史的评论
    #那年今日#1783年4月3日——美国文学之父欧文诞辰。华盛顿·欧文是美国著名作家,他于1783年4月3日出生在纽约一个富商家庭。欧文从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阅读英国作家司各特、拜仑和彭斯等人的作品。1819年,欧文的《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北京电视台的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美国文学之父欧文诞辰】在232年前的今天,1783年4月3日,美国文学之父欧文诞辰。《见闻札记》是欧文的代表作,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英国和美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以及善良淳朴的旧式人物。这部作品受到欧美文学界的高度重视。他本人更被尊为“美国文学之父”。
  • mkLVrqLVmk的评论
    @Jason4U英语吧 欧克英语 www.okyingyu.com “见闻札记”来啦~【Today in History for Mar.3】Beating of Rodney King; Alexander Graham Bell born; Star Spangled banner becomes National Anthem;Time magazine, founded by Briton 。。。我发表了文章 【历史上的3月3日】
  • 李佳佳Audrey的评论
    张在1950年到苏北农村参加过土改,详情可看Wiki//@洛之秋: 右边搞混了赤地之恋和秧歌,前者是受美国新闻处委托创作的,她自己也不满意,后者不是,其素材源自46年在农村的见闻札记。 //@南渝霜华:张爱玲根本没下过乡,那么为什么写这种东西呢?因为是在香港拿了美国新闻处的美元编造的。
  • 无为隐善的评论
    在日本《蚂蝗绊茶欧记》记载,南宋时一个精美的碗传到日本,但后来到大明时出现了裂缝。派使来中国恳请大明皇帝再赐一只,但各窑,已仿不出原件的釉色,皇帝只好命锔匠将碗锔住。明朝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载“锔补修复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开裂,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