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那度
“仙那度”(Xanadu)是西方文化中对元上都的称呼。英国著名“湖畔派”诗人柯尔律治在一个夏天梦到马可·波罗描述的忽必烈的宫殿,于梦醒后写下抒情诗《忽必烈汗》,使“仙那度”成了一个象征华美与富饶的西方著名文学意象。1980年代,还是大学生的英国知名历史作家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出于从小就有的对仙那度和冒险的憧憬,利用暑假时间,踏上了追寻马可·波罗足迹的仙那度“朝圣之旅”,而这本书就是关于这次巡礼的游记。
这趟文化之旅从作者在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求取马可·波罗所谓的“长明灯圣油”开始,到他最终把灯油倒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忽必烈夏宫遗址的土里结束,横跨了夏秋两季。一路上他不断探访《马可波罗行纪》中提到的地点或风物,经历了一次次文化冲击与冲突,克服了一道道阻碍他达成目标的难关,因此书中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与凭吊,又有对沿途现实的反思与调侃。
-
行走的柠檬
安徒生笔下的天堂,歌德热爱之地,一次迷人的水果探寻之旅,一段隐藏在柑橘园中的历史,一本散发着柑橘类水果芬芳的书,揭示出黑手党与意大利柑橘产业之间的渊源。
※“想象一下美丽的海洋与整片的橙树和柠檬树林,”安徒生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遍地都是橙子和柠檬;木犀草和紫罗兰像杂草一样茂盛。上帝啊!上帝啊!让我们在北方生活太不公平了;这里,这里就是天堂!”
※1787 年歌德从那不勒斯乘船航行到巴勒莫,他对这段旅程的记述主要是晕船,但当船终于在巴勒莫靠岸时,他就被午后阳光照耀下的这座城市及其背后山峦的景象深深吸引。他没有急着下船,而是在船上逗留了很长时间,以至于船员最后不得不护送他上岸。
※从意大利北部向南展开一场非凡的“柑橘之旅”,资深园林作家、皇家文学基金会会员海伦娜·阿特利书写意大利柑橘类水果的历史,展现女性作家独特的关怀、视野与表达。
※探究阿马尔菲柠檬、血橙、迪亚蒙特香橼等各具特色的意大利柑橘的奥秘,旅行、历史、医学、园艺、烹调术、前人文献、文化变迁等重大而纷繁的因素巧妙结合。
※他们因对金钱和权力的渴望而团结在一起,在“金色贝壳”的柠檬园中成立了一个组织,并很快被称为“黑手党”(Mafia)。黑手党的典型犯罪行为是投机、勒索、恐吓和收取保护费,这些最早是在19 世纪中期“金色贝壳”的柑橘园中实施和完善的。
意大利旅行必读之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
美食作家协会年度美食书籍
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书入围
本书用意大利柑橘类水果的种植和栽培展示了一段出人意料的意大利历史,从2世纪香橼到达卡拉布里亚,到阿拉伯人在9世纪控制西西里岛,再到21世纪的慢食运动和先进的基因研究,书中探索了这些柑橘类水果奇特的过去和现在,它的精油在香水中的使用,伊芙雷亚橙子之战的原始暴力,黑手党最早在巴勒莫之外的柠檬园中出现,有组织犯罪与柑橘产业之间的关联,等等。旅行写作与历史、菜谱、园艺和艺术交融,作者借助敏锐的观察、迷人的叙述、不经意的幽默和丰富的知识带领读者一览意大利文化、道德、烹饪和政治的过去,这是一段独特而内涵丰富的旅程。
《行走的柠檬》一书,是一部了不起的、优秀的作品,对所有热爱意大利的人而言,是他们的夏季书房和反季节旅程中必不可少的图书。——罗宾·莱恩·福克斯,英国《金融时报》
散发着柠檬香气的每一页都让我感到是时候打包去意大利了。——乔纳森·基特斯,英国《文学评论》
海伦娜·阿特利在《行走的柠檬》一书中所写的内容如此犀利和引人入胜,似乎她就是在写普利茅斯的土豆:她至今仍吸引着我。——尤塔姆·奥图蓝吉,《华尔街日报》
-
午夜降临前抵达
不能出门的日子,你需要一本旅行文学。
·
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
“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许知远
·
☆ 年度旅行文学《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出发之作,重塑旅行文学的意 义,在路上确认自我
☆ 重返昨日世界,寻回 逝去的灵魂,聆听普通人的故事,记录欧洲大陆的荣光和苦难
☆ 一场逃脱重负、寻找意义的心灵漫游: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 荣获单向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
☆ 受李健、梁文道、罗新、许知远、俞敏洪推崇: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旅行作家
☆ 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作品,新增后记,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旅行的意义
·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作家刘子超的出发之作。
他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带着三罐啤酒出发,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酒馆逃逸现实。在漫长的冬夜,迷茫的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最后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不安与刺痛,亲切与安慰,光明与阴影——遥远的中欧如同镜像,依然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特质,吸引着同样迷惘的年轻心灵。当现实过于沉重,当时代过于轻浮,去见识风景和人间,去见证希望和苦难,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
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刘子超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单向街授奖词
中国人从1840年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有刘子超这样的作家在,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他一次又一次困难地抵达,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再通过精致且贴切的写作,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勾起我们想了解世界的欲望。读完子超的书,总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一趟,总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本本书。——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刘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旅行和普通游客的旅行不同,他具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深入街巷,与人接触,继承了旅行文学非常优秀的传统。——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失落的卫星》开始,我重新关注旅行文学,或者说是刘子超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依旧精彩,他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是朴实而生动的,但不止于此,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本人的视野、思想乃至心灵决定了旅行的深度和意义。书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没有去过的,可我并不感觉陌生,相反,是亲切,如同在描述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生活,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好的游记真正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我相信,即使没有去过书中那些地方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会比大多亲临过现场的人更感同身受,因为作者非凡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视角更能还原生活本身的真相。——李健,歌手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苗炜,作家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
彻悟
※入围澳大利亚书商协会年度最佳图书奖。
※印度旅行最佳读物之一。
※背包客印象vs旅居印度两年多的体验。
※双侧肺炎与新生,一个人的宗教探险。
※近距离接触几乎所有宗教信仰
※深入体验著名瑜伽、修行实践。
※女性作家的视角与关注,展示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层次的女性世界。
※极高的可读性,她的观感是异乡人的,她的表达却是非常印度的。
本书是澳大利亚记者萨拉·麦克唐纳两年多印度生活的回忆。萨拉·麦克唐纳二十多岁时曾背包在印度游玩,炎热、污染和贫穷是印度留给她的印象,因此,当机场乞丐给她看手相并预言她会为爱重返印度时,她并不相信。然而,十一年之后,预言成真。因为在ABC电台工作的男友被派到新德里,她不得不为爱牺牲,离开悉尼,来到这座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刚安顿下来,萨拉就得了严重的双侧肺炎,陷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她活了下来,并决定直面这些危机,找到内心的平静,于是开启了她在印度探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的发现之旅。
这就像凯西·莱特(Kathy Lette)和汤姆·罗宾斯(Tom Robbins)在开往瓦拉纳西的慢火车上相遇,比尔·布赖森(Bill Bryson)给他们上了一份印度炸洋葱饼……这是一本非常、非常有趣的书。莎拉·麦克唐纳捕捉到了印度的一切令人沮丧、恼怒和欣喜的人和事,再将它们娓娓道来,让人读得欲罢不能。——彼得·摩尔(Peter Moore),《心碎者的斯瓦希里语》的作者
一段耐人寻味的自我发现之旅……作者对印度的超凡魅力有着独特的见解。——澳大利亚《周日电讯报》
赫尔曼·黑塞的精神故乡,奈保尔的幽暗国度,《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世界。你不可能了解的印度:富有又贫穷,精神又物质,残忍又善良,愤怒又平和,丑陋又美丽……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父亲及外祖父均在印度传教多年,母亲也出生于印度,印度是他的精神故乡,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
※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在成年后踏上印度的土地,开启他的“寻根之旅”,写下了包括《幽暗国度》在内的“印度三部曲”。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世界看到了印度的冰山一角,而贫民窟、宗教冲突、种族歧视等电影反映的印度现状至今仍未改变。
※印度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既古老,又现代,只有在旅居印度的前记者萨拉·麦克唐纳的笔下,印度的真面目才会逐一展现出来。
-
到马丘比丘右转
举世闻名的印加遗址,切·格瓦拉、三毛、聂鲁达都曾为它驻足;屹立世间500多年的天空之城,至今仍未完全揭秘!
※《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男性杂志》年度最佳图书,安德鲁·卡内基奖入围,Goodreads读者选择奖入围。
※还原一个世纪前宾厄姆的南美探险之旅,追溯印加帝国的兴衰与西班牙人的征服。重走宾厄姆南美探险之路,将文本与现实相对照。通过行走展现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在阅读过程中犹如进行一场纸上探知游学。
※马丘比丘是未经西班牙征服者侵扰的“失落之城”,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遗忘了四个世纪才被发现,它保存完好,建造在海拔2350米的山脊上,堪称名副其实的“天空之城”。
※马丘比丘出现在切·格瓦拉、三毛及聂鲁达人生的关键时刻。
切·格瓦拉在《摩托日记:拉丁美洲游记》中记录了马丘比丘,游览印加遗迹激起了他想要拿起武器为自由和生机而战斗的冲动。
三毛在经历丧夫之痛后展开南美的旅行,马丘比丘是她童年时书上看过的神秘迷城,梦想过千万遍的神秘高原,旅程中最盼望一探的地方(见《万水千山走遍》)。
聂鲁达在游览马丘比丘之后,写下500行长诗《在马丘比丘之巅》,成功实现了创作风格的转变。
※全世界最热门的徒步路线之一——印加古道的朝圣之旅,马丘比丘是这条朝圣之路的终点。带着一本书上路,印加古道的深厚历史底蕴尽收囊中,让历史在行走中鲜活起来。
1911年,年轻的耶鲁大学教授海勒姆·宾厄姆进入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发现”了马丘比丘。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新闻报道将这 位英雄探险家视为贩运文物的罪犯和欺世盗名的窃贼。马克·亚当斯是探险旅行杂志的编辑,他决定调查事情的真相,重走宾厄姆的艰险考察之路。他不仅熟读宾厄姆的名著《印加的失落之城》,而且参考了宾厄姆深藏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全部笔记和档案材料。从古代印加首都库斯科出发,在一位澳大利亚籍户外生存专家和几位说盖丘亚语、嚼古柯叶的骡夫的陪伴下,亚当斯带领我们进入秘鲁险恶而具有历史感的丛林当中。
马克·亚当斯这本精彩的《到马丘比丘右转》……通过三条叙事线索,将整个故事完美地衔接起来……引人入胜,令人捧腹。 ——《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你没去过马丘比丘及其周边地区,这本书会激励你放下一切,立刻启程。如果你已经去过了,《到马丘比丘右转》会直接带你回到那荡涤心灵的九重云霄。——《国家地理旅行者》
-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狄德罗小说代表作
开现代小说艺术之先河
说实在的,我不怎么爱十八世纪,我爱的是狄德罗。说得更真诚些,我爱的是他的小说。——米兰•昆德拉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狄德罗作品集”第四卷。故事从雅克和他的主人一段漫无目标的旅程开始,关于主仆二人,我们既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也不知他们何去何从,他们在途中讲着各自的经历,对当时社会的流行议题,从小说艺术、宗教、阶级到男女关系、道德伦理等问题不断加以省思和辩论。米兰•昆德拉对它赞誉有加,称之为“十八世纪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