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吴晓乐

文化

文化 心理 教育

2019-11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目录
第1个家:人子与猫的孩子
第2个家:一脉不相承
第3个家:必须多动
第4个家:私的迷思
第5个家:他没有家了
第6个家:天赋
第7个家:衣柜中的小剧场
第8个家:怪兽都聚在一起了
第9个家:高才生的独白
后记 莫失莫忘
【展开】
内容简介

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打的旗号叫“为你好”

出版后引发巨大争议,数月雄踞博客来总榜No.1,读者有人愤怒,有人哭泣

同名网剧由台湾公视制作,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豆瓣万人评分8.4,被称为“亚洲版《黑镜》”

----------------------------------------- -------------

我花了八年时间,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

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偷偷希冀着,父亲向她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却只能躲进柜子;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声;有人在和母亲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她决定宽恕自己。

我走进他们的生命,每踩一步都惊叹不已。

这九个故事:

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

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

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

我不断受到诱惑,何不把这些故事写得更正向,更明亮,更温暖,不妨将那些伤害给淡化、舒缓吧。可是,我不能这么做。任何的修饰和美化,都是对那些伤痕的背叛。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凝视那些脸,凝视一个已经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一个链儿的评论
    其实标题应该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玩物”。孩子不是玩具,他有独立的思想和选择,不可能完全按家长的期待去走每一步路,以爱为名义的控制和要挟成了最大的伤害。家长们是应该看看这本书,但我又很怀疑他们是否会真的改正,我们这一代父母习惯性打压自己的儿女,生怕他们骄傲,我从小努力争气,但似乎永远无法取悦他们。弟弟出生后,妈妈枕边放了一本卢勤的书,多夸夸你的孩子之类,但看起来没什么效果,弟弟也是跟我差不多一样长大的。等到我完成了所有的目标,超出了父母的预期,也不再期望他们满意,却忽然垮掉了,从小到大对我的严格要求...
  • 赫恩曼尼的评论
    每个不幸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以“为你好”的名义从情感上打压,没有同情、只有要求的教育多么可怕。父母难当,大概就是因为欲望会不断膨胀吧:生下那个孩子时,你原本只想他健康快乐,久而久之你添加了各种各样的砝码:学业、事业、家庭、地位。没有人能活得轻轻松松,但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作者以家庭教师的身份,介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发现了失败教育的共性,每个样本都很鲜活,每个教育问题都值得好好反思。
  • 元婴的评论
    做小孩真的太苦了,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被爱还是不被爱,都太苦了。如果孩子不是与生俱来地拥有天真和热情,恐怕连童年都支撑不下去吧。人们常常在三四十岁时被磨灭掉那些闪光、怀疑人生为什么充满苦痛,现在想来其实人生向来都是这样的吧。
  • ღ 狐不悔,的评论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自从有了小肉团团,我一直很努力地在告诉自己,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父母。这本书可看,这部剧可追,一切皆是警惕和告诫。
  • 邓若虚的评论
    第一个故事《一脉不相承》和后记《莫失莫忘》的故事最为生动,也比较有代表性。书中每个案例类型都不同,但包括了大部分孩子的苦痛。与之前读的《82 年的金智英》结合起来读,你会看到亚洲社会似乎给自己设定了这样一个荒诞的圈套:每个生命都必须为自己的上一代而活,否则就是自私的。这种圈套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迈出简单一步都显得无情,但这不是无法改变的。
  • 沉醉的评论
    母亲。几乎全部都是母亲。难道亲子关系中的亲指的只是母亲么?父亲去哪儿了呢?我知道,他们要工作,他们很忙。但孩子毕竟是两个人的孩子,从小只由母亲照顾,那和生活在单亲家庭有什么两样呢?而这个问题,这个一直在故事里盘旋的问题却很少在书中提到。归根结底,畸形的社会造成了畸形的家庭。父亲形象的缺失或者父母两者不平等的关系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而悲剧也会继续下去。
  • 有回声的评论
    虽然作者笔力有限,但很喜欢他传达的「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这样的理念
  • 珍妮的肖像的评论
    关于爱的伤害,教育问题成为亲子关系中的隐雷引线,九个不同家庭教育下的母子相爱相杀真实故事。由家教老师(旁观)和孩子(弱势)的视角去讲述,这些家庭中的父母,本就带着个人的狭隘经验认知缺失而来,或是过度漠视,或是过度强加,环环密扣的用力过猛,经久情感胁迫,以至惨痛成长阴影。听起来确实很像“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的故事,再深入其后,台湾甚至东亚女性的社会问题在女性产后回归家庭(职场也不友好),父亲缺席子女教育,母亲将家庭与子女教育视为自己最大成果,不由放大了焦虑缩小了视焦,一个非正常心态的母亲,如何能够权衡...
  • 郝院长的评论
    意义高于文学价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这种让人窒息的爱,或许可以说是有钱人家孩子通用的不幸。黑镜是完全称不上,但我更有兴趣看武志红老师写这几个案例的分析。BTW,台湾真是把大陆人伦方面的糟粕一点不剩地全兜着了。希望这个标题能传播并警醒到一些家长,毕竟苛求他们来读这本书并且反省自己还是太难了。
  • 莫吉托的评论
    把孩子培养的健康长大真是一件好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