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從「訪談錄」到「回憶錄」
第一章 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
一、潛山九年
二、文字禍
三、五四運動的性質
第二章 共產主義與抗日戰爭
一、我認識共產主義的過程
二、抗日戰爭的背景
第三章 中正大學和燕京大學
一、入讀東北中正大學
二、北平閒居
三、上海行
四、燕京見聞
五、燕大學人
六、「入團」經過
第四章 香港與新亞書院
一、轉學新亞書院
初入錢門
師生之情
唐君毅先生與新儒家的興起
二、校外求知
三、自由知識人的政治文化動態
香港流行的反共刊物
《人生》與《自由陣線》
友聯集團及其創建人
友聯的規模與影響
《祖國周刊》的獨特作用
尾聲
第五章 美國哈佛大學
一、初訪哈佛
哈佛燕京學社的接待
「一見如故」的邢慕寰
「訪問」一年的工作回顧
向楊聯陞先生問學
旁聽三門課
帕森斯的「社群系統」
布林頓的歐洲近代思想史
基爾莫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二、攻讀博士學位
賽門的羅馬史
懷特的歷史哲學
佛烈德里治的古代政治思想史
費正清的專題研究課
日文專修
追隨基爾莫讀文藝復興
博士論文
三、中國人文學者在哈佛的歷史發展
第一階段:中國現代人文研究的開端
第二階段:「商量舊學‧涵養新知」
第三階段:全新的轉向
高友工的「為己」之學
張光直:友誼與論學的反思
新階段的特徵
第一章 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
一、潛山九年
二、文字禍
三、五四運動的性質
第二章 共產主義與抗日戰爭
一、我認識共產主義的過程
二、抗日戰爭的背景
第三章 中正大學和燕京大學
一、入讀東北中正大學
二、北平閒居
三、上海行
四、燕京見聞
五、燕大學人
六、「入團」經過
第四章 香港與新亞書院
一、轉學新亞書院
初入錢門
師生之情
唐君毅先生與新儒家的興起
二、校外求知
三、自由知識人的政治文化動態
香港流行的反共刊物
《人生》與《自由陣線》
友聯集團及其創建人
友聯的規模與影響
《祖國周刊》的獨特作用
尾聲
第五章 美國哈佛大學
一、初訪哈佛
哈佛燕京學社的接待
「一見如故」的邢慕寰
「訪問」一年的工作回顧
向楊聯陞先生問學
旁聽三門課
帕森斯的「社群系統」
布林頓的歐洲近代思想史
基爾莫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二、攻讀博士學位
賽門的羅馬史
懷特的歷史哲學
佛烈德里治的古代政治思想史
費正清的專題研究課
日文專修
追隨基爾莫讀文藝復興
博士論文
三、中國人文學者在哈佛的歷史發展
第一階段:中國現代人文研究的開端
第二階段:「商量舊學‧涵養新知」
第三階段:全新的轉向
高友工的「為己」之學
張光直:友誼與論學的反思
新階段的特徵
【展开】
【收起】
内容简介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 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展开】
【收起】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姚斯道的评论可见迟至1950年8月,尚存在逃离的窗口期,余老阴差阳错于返回大陆时因火车脱轨而改变想法再行逃港,事后看来不啻是改变人生轨迹甚至翻转生死的幸运决定。
-
王昱霄的评论27/10博客來已開放訂購。18/11「避地難求三戶楚,占天曾說十年秦。」整本書還是有三四處編輯失誤,可惜,平裝第二刷會改。
-
Chopin J.F.YU的评论余先生的序言寫得蠻「隱晦」的,我的理解是:李懷宇根據當年的訪談已經寫了一本相對很完整的《余英時談話錄》書稿(事實上本書最早在《二十一世紀》連載時,第一篇的「按語」也說的是《余英時談話錄》底稿),但後來很「大度」(頁6余先生用詞)地將書稿交還給余先生,經由余先生自己增刪改寫,形成這本《余英時回憶錄》,額,仔細想想蠻因缺思廳的。。。另外,老先生「TG一生黑」的態度真的是貫徹始終呀。
-
拙荆的评论也是不容易,这都是命。按现在的体制,哪有时间让学生用两年时间纯读史料写一千张卡片摘抄,只完成五万字论文的……
-
陆钓雪杜诗镜铨的评论1900+。我在私下受錢先生開導和指點,最得益的是如何讀中國文史哲的典籍。他把重點放在對文本內內外外的徹底認識上面。內則“一字之義”必不可放過,這相當於清代學人所強調的訓話之學;外則對文本必不可作孤立的理解,而當和同類的文本加以異同的比較,然後才能認清它在整體歷史脈絡中的真實地位。詳細的節目這裡不必多談,大致上說,他始終在盡量培養我讀書、作研究的基本能力。錢先生雖有明確的價值取向——他信奉儒家的價值系統——但他並不把自己的價值系統(相當於古人所說的「道」或「道統」)直接向我灌輸。如果借用韓愈在“師說”中的詞彙...
-
[已注销]的评论有一點吧,其實應該好好談,但我沒這個能力:余伯說,中西文化衝突之說不成立,中國文化未必能孕育出籽油皿煮任泉之類價值觀念,但有足夠的資源去“接引”(這是他的用詞),另外,他本人的存在似乎就可以成為一個證據,畢竟既是五四精神後裔,又是錢賓四門下弟子。其中有一段講1950年代初香港第三勢力的文化、出版事業,這個主題大可以做出精彩的專題研究,余伯提到的那些刊物,真是很想讀一讀。別的之前看各種訪談差不多都知道,不必多說。
-
阿布的评论台湾买的精装版这两天读完,发现了三个字的错误哈哈。论年岁,余先生和李敖、金庸大致可以归为同时代人,希望他身体康泰,如出版社所规划的,在三年内把剩下的回忆录中、下部写完。第五章回忆哈佛大学求学交友问师经历,非常适合有志于学特别是读文科博士者一读。而且,余先生谈学论人文风朴实,无夸夸自得之色,即使论及与张光直的分歧也很厚道。
-
中世与近世之间的评论很荣幸的成为了三千分之一。这本书即便余没有被禁也不可能在大陆出版,反✘倾向过于明显。总体看余大师的成长就是各种运气,幸运的选择与幸运的机遇。作者以自己的农村经历批判阶级斗争学说,但没区分清楚马列毛的差异,不过作者从传统文化的影响谈国人接受马理论的原因倒是很有启发。五四的讨论过于理性,忽略了当时那种非此即彼趋新倾向在青年群体的普遍性与吸引力,大概作者那时年龄小又在农村的缘故。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兼容问题,只依靠传统文化想要长出现代纯属痴人说梦,只能用现代改造传统,用晚明说近代问题,犯了作者批判的将五四...
-
筱堂的评论谈论五四和治学的部分颇有启发,其余比较平实。十八年十一月廿九日阅讫于湖大中楼。
-
钟云的评论个体往往愿意假设、如果,历史却容不得假设、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