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没有回答

[日]是枝裕和

文化

是枝裕和 日本 纪实 日本文学 文学 纪录片 非虚构 小说

2021-6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目录
“事实上,“水俣”与“福岛”,两者相似得令人毛骨悚然。可以说,由我们所构成的日本社会,没有从“水俣”身上吸取任何教训, 正因为“水俣”被遗忘了,所以我们对“福岛”无从防备。本书通过过去的事件,敏锐地揭示了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实。 生活在“后 311”世界的我们,在被揭示出的相似性面前只能瞠目结舌,犹如读到自己过去写的日记,为自己没怎么成长而无语。”
——电影作家 想田和弘
除了《步履不停》之外,最喜欢的一本是枝裕和。官员自杀,这样一个很容易戏剧化处理的题材,被层层剥开,肌理细腻的呈现日常的质感,人,就是人,是枝裕和试图还给官员以人的浑然完整。而在保障贫民、受害者与官方权益、人和行政身份之间的缝隙处,这个官员承受不起内心的冲突,掉下去死了。
——黎戈
一口气读完,是枝从这时候起,就秉持着一种凝结着愤怒的信念去耐心地“看”了,纪实文学是有种令人窒息的压迫力,但这种力量同时也强大到让人能去笃信一些东西,谢谢,远离虚无并不比远离浅薄更加容易。
——ichigoichie
【展开】
内容简介

水俣病是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因1956年发生于日本熊本水俣市而得名。作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负面遗产,水俣事件戳破了为了经济成长而忽视社会福祉的时代弊病。而在1990年,日本负责调解水俣事件的官员山内丰德,忽然自杀身亡。

山内的自杀引发媒体哗然,1991年,28岁的导演是枝裕和,因执导《可是……抛弃福祉的时代》纪录片拜访了山内的遗孀,借此走进这位官员53年的人生轨迹。过程中,是枝被山内丰德这个人物深深吸引。跟随着山内夫人的证言和山内留下的大量信件、诗歌、随笔、论文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侧面渐渐浮现出来。

在他追求做一个纯粹的人时,将他的人生变得危机四伏的“官僚”究竟是怎样的职业?

为什么他会在诗中刻上“可是”的句子,得出“云没有回答”的结论呢?

热爱诗歌的山内和文学部出身的导演是枝之间的共情,让这一记录跳脱出纪实报导的框架,平静中让人热泪盈眶,并直接影响了是枝导演两部重要作品《幻之光》、《无人知晓》的诞生。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冬虫夏草的评论
    一本容量过大的非虚构作品,在是枝导演的笔下在时空中反复横跳,情绪也跟着起起落落。我自己环境科学出身(书中环境厅),之后莫名其妙地当了老师(书中的圣职),前男友凡事憋心里毫无沟通能力的回避倾向(书中的夫妻关系),被前男友也带着陷入混乱之后的自救(书中知子的振作),读起来这本书,分分钟共情到长吁短叹…会有很多慨叹与启发,面对人间的艰难,支棱不起来,但总也有活下去的羁绊,只是人要突破自己,哪里那么容易呢?是枝导演真正意味上的处女作,埋伏着他日后电影中的许多元素。山内究竟是加害者,还是被害者?文青官僚之...
  • birds的评论
    也曾怀揣为社会创造福祉的浩荡理想,却在官僚场中滚爬、颠倒为人,叩问心中朵云得不到答案,终无能为力选择自毁。像是另一个国度幻灭的《薄荷糖》,当金永浩面对火车高喊“我想回去”,山内丰德则写诗诉诸“快,还给我”!他想要的却只是一个词“可是”。为什么要剥夺一个人站在正确阵地说出“可是”的权利?也正是这个词启发了青年的是枝裕和,追寻新闻事件报道背后真实的个体,思考它的公共意义,成就未来一代人文关怀电影大师。是枝裕和直言日后的一切皆汇聚于这部文字处女作,而非电影处女作。
  • Eva的评论
    在《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有谈到相关纪录片。是枝裕和与山内一样思考着“双重性”的问题: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拉扯,究竟是追求本心和自我做有益于大众的事,还是职业需求去做与内心想法略微相背离的事。采访企划调整局长遗孀山内知子之后,他开始了解山内丰德:少年缺少父爱母爱,早早建立家庭却忙于工作冷落家庭,为大众福祉救助奔走拼命,有着文人诗意和强大的工作执行力。同时他陷于感同身受和冷静平衡多方需求的困境中。调查水俣病及随后公害补偿让他身心俱疲。山内在日常工作随笔中谈到他观察到的轻视社会福祉只求经济飞速发展...
  • 成知默的评论
    是枝裕和以一个导演的身份来记录作为高级官僚山内丰德的生与死,却恰恰是将其从官僚的行政与社会身份中剥离开来,呈现一个稍显笨拙但却饱含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夹缝中的困顿与走投无路。自童年起绵延一生的缺失感、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时一贯的一丝不苟,投身于官场却与官场规则、威权主义格格不入,如是枝裕和所说,个体总是“开放性地存在于公共性中”,而山内的遭遇更体现出个体在与公共性的冲撞中的微渺与无力,作为无情官僚机器的一环,他既无法泯灭自己的良知而随波逐流,也因对个体福祉的维护而举步维艰,摧毁他的,正是这种茕茕孑...
  • 芙裳的评论
    论一本书名字的重要性,如果这一次出版它还是叫《可是……某福祉高级官僚走向死亡的轨迹》或是《官僚为何选择死亡 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可能是不会翻开这本书的,幸好第三次出版,它有了新的名字——《云没有回答》。42
  • 昭晰的评论
    最开始读这本书,我的心理预期是看到一位高级官员的真诚和善良,他在理想与现实中的挣扎,最后读者去理解他,并且宽容地对待他。读完全书,的确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但是枝裕和表达的内容不只是这些。除了对日本行政和福祉事业的批评,在此书中,我还看到了是枝裕和对自己职业的思考(采访的“暴力性”,精神至上主义),对现代人如何在“双重性”(受害者与加害者)中安身的思考。文笔很细腻,翻译很好。
  • Jiayu的评论
    这种从个人悲剧折射社会悲剧的管中窥豹,极具人文主义,有温度却也不失精准,着实体现出是枝裕和的功力。我觉得是枝裕和和山内应该是相似的,是枝裕和对山内这种纯碎的理想主义者一定是心心相惜,只是可惜山内把自己的人生错付给了国家福祉,而是枝裕和在光影的世界里讲述着与社会福祉相关的各色故事。
  • 湛泊的评论
    四星,灾难纪实。“回忆苏醒了,而我却想忘记”,山内君深深着迷于改编自杜拉斯《长别离》的电影,因为男主阿贝尔的“记忆缺失”,让他得以忘了战争中暗无天日的恐怖记忆。因此,山内君作为水俣病事件的首要责任官.员——“他竭力忘记不断聚集在自己内心的缺失感和挫败感。然而,真实的内心不允许他回避。结果,他对自己禁止了‘忘却’这一行为的发生”,以至于最终走上了自.决之路……之前已看了5本是枝裕和的一如直木奖风格般的家庭小说,没想到比这些更早期的纪实也十分地道,颇显功底,有理有据。略有遗憾的是,表达上稍显枯燥了些。最后,是枝裕...
  • 阿基里斯追龟的评论
    是枝裕和一语道破,这部作品刻上了20多岁时他的愤怒以及其他情感,可以说是用山内先生的肉体和精神来进行的自我表达。而对于20多岁的我来说,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永远都是最动人的。我的内心也在阅读中完成了一次无声式的自我表达。 这部作品是以日本高级官僚山内丰德怀揣着对于福祉事业的满腔热情,却因人的良心与官僚所处的立场对立,而以自杀作为抗争方式的真实故事为题材的纪实文学,是是枝裕和在拍摄纪录片以后拜访其遗孀所挖掘出来的理想主义者的真实内心,也是是枝裕和的处女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便能体会到是枝裕和对于山内的共情...
  • d的评论
    是枝裕和还是搞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