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隔绝的女孩

[荷] 巴尔特·范埃斯

文化

二战 历史 荷兰 纪实 犹太人 犹太 甲骨文 甲骨文丛书

2021-9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大陆大肆追捕犹太人,因荷兰当局的大力配合,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地的犹太人家庭时刻笼罩在巨大的危险和恐惧之中。为了躲避追捕,犹太女孩小利恩被父母交付给地下抵抗组织中的寄宿家庭保护,历经多次躲避和逃亡,目睹无数同胞遇害,她最终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作者范埃斯的祖父母一家是保护小利恩最久的家庭,然而,由于战后的一场争执,双方再也没有联系。

战争时期和战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犹太女孩视角里的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通过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并深入调查荷兰的抵抗运动,范埃斯讲述了一段荷兰版《辛德勒的名单》般的真实故事。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夜阿凉的评论
    一本做过心理建设再去读却依然钝痛了我的书,而且是在最初,躲藏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开始了…一场尚未被定义为“诀别”前夕,小利恩在家族每个大人膝头坐一坐的这个场景…那么的悲伤,是预示着不久后就将要被迫面对的结局么…这一幕让我开始发现对于这段历史,此前有很多细节都未曾被提及或者考虑过…书中新的历史视角牵引出大量被战争宏大背景忽略掉的细节,这些在生死攸关时不被放在第一位的,却是活下来后必须要长期面对的,是生活,是生活的方式,是经历了一切后活着的意义和目标…有些人没有挨过战争,有些人没有挨过生活,有些人仍在不为人...
  • Rinna芮娜的评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控生活,然而总是事与愿违。看过一些记录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书,这本书却给了我另一种体验。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小人物利恩在二战期间所经历的故事,提供了很多奥斯维辛以外的细节内容,使得这段历史展现得更为立体和鲜活。犹太小女孩利恩自八岁起就离家开启了逃离的旅程,在一个又一个地下抵抗运动成员的“家”驻留和转移,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她的生活也一直在变化……全书以作者采访利恩、作者寻其记忆途经探访这些故事的发生地,两者穿插叙述。总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饱满,语言优美动人,后面的部分几次都把...
  • 清清水中小鱼儿的评论
    对于影响世界的历史事件,我们好像更关注政治博弈和军事角力,这里没有“人”,只有国家、集体、组织。本书选择了战争中最弱势的群体中的一员,探寻一个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被送给非犹家庭抚养的女孩的经历。按照正确的叙事方式,她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灵巧听话,勤敏好学,因为寄养家庭是冒着生命危险收留她。可是年幼的她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离开父母。她辗转于不同家庭,有和善的有严厉的,有亲切的有淡漠的,形势紧张时被带着到处躲藏,藏匿秘室时被性侵。所有的经历她必须全然承受,没有人给她一个拥抱一个抚触。她抵抗痛苦的方法就是想...
  • 丢儿的的评论
    战时荷兰的犹太人死亡率高达80%,是其他欧洲国家的两倍,甚至超过了德国。 主要原因来自当局的悬赏举报制度,不少流氓升级成政治警察,伤天害理,发了大财。 也有不少国民冒着生命危险转移收养犹太弃婴。一个养活亲生孩子都困难的农民,为了赢得钱和时间来隐藏弃婴,切断了自己的手指,以获得矿场的带薪休假。 而被一户转移到另一户再转移到另一户逃避追捕的犹太女孩,面临一户又一户养父的欺凌,12岁的少女不敢声张,只能麻木的欺骗自己是自愿的。 一直宣扬平等和谐、被战争弄的满目疮痍的荷兰,也不完全是受害者。战后荷兰政府立刻...
  • 翡翠樱的评论
    无意中在浙图遇到这本书,读完却觉得很惊喜。很多年之后我读过《拉贝日记》,无奈因为情节过于残酷而中途弃书,这本书却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示了当初的历史,回忆与现实交织,更加好读
  • lily227的评论
    利恩是一个生活在荷兰的犹太小女孩,本来过着或许普通却安静太平的日子。无情的战争终究撕碎了这片祥和的天空!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父母不得已把利恩转移到普通的荷兰人家庭里。小小的利恩以为这种分别是短暂的一周或者几个月,从未想过这竟然成为她与父母的永别。 作为收养利恩的养父母的孙子,作者以更真实更客观的角度讲述了利恩被隔离的一生。全书双线穿插记录,既描写利恩被转移之后的遭遇,又一一详述自己与利恩的见面访问及故地重游的经历。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亲历见证了利恩的人生。 作者语言极其克制,即便是叙述利恩遭受不该在她...
  • 曾经巫山难为云的评论
    巴尔特·范埃斯笔下的犹太女孩承受着的巨大内心伤痛,却会被他以近乎散记的文法,散漫的笔调以及太多与主旨毫不相关的抒情来呈现的。作者为何要不厌其烦地对历史发生地的现今景物刻意描绘,而且时不时迸发个人的观感,难道这是睹物思人,追思历史的方式?作者还喜欢生硬地把现今生活(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插入史实的写作,让全书整体注水、逻辑结构被碎片化、让叙述散乱、使故事和人物命运在繁琐的唠唠叨叨中让人生厌而趋于冷漠。而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的抒发,让读者对历史和作者笔下的人物的严肃性、真实性产生疑虑,而且也使惨痛的史...
  • 流星小天马的评论
    在提起战争造成的破坏,最先想到的大概是造成了多少人员伤亡,反而很难去定义战争对人心灵造成的打击。这本书的名字叫《被隔绝的女孩》,这里的隔绝不仅指的是物理环境上的隔绝,指的也是对躲藏起来的儿童心灵上的孤立。他们从战争中幸存下来,外人看来是无疑是侥幸的,但对他们来说呢?无数个战争过后的夜晚,利恩拷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死在奥斯维辛?在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之后,无论待在哪个家庭,躲藏在哪里,这里的环境总是若有若无地压抑着这批孩子。经历的恶意被无限放大,种下伤痕;遭受的善意要透过滤镜,隔绝自己。透过作者找寻...
  • Pavilion Luc的评论
    书名是如此的贴切,它不光是讲述一个二战幸存者的故事,更吸引我的地方是被隔绝的女孩在一个个收养家庭以及之后自己家庭所扮演的一个苦难角色。家庭带来的创伤有时候不亚于战争所致的,一只迷途羔羊可能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却强烈地依赖着这命运的安排。慢慢适应作者讲述这段故事的方式,边回忆当年边道来当下。从我的角度看,爸爸之所以没有把利恩列入追悼亲人之列,应该是一种内疚,自责和躲避;而妈妈的断绝信,也是对子女未如己愿的方式对待人生的一种宣泄,两者皆伤人心,却也算是对己出的一种爱之切。可能躲过战争的洗礼,却逃不...
  • 岁月轻狂DEMON的评论
    作为二战中的中立国,荷兰在面对纳粹的侵略后迅速倒戈,加入到迫害犹太人的行列,本书的主人公利恩在地下抵抗运动的帮助下,辗转数个非犹太寄宿家庭,最终得以幸存。父母的不幸遇难,冷漠、疏离和野蛮的成长环境使利恩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家庭”成员无端猜疑激起的矛盾无法化解,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处诉说,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和纳粹种族主义的流毒给利恩带来一次次无声的伤害,利恩逐渐成为一个被“隔绝”的人。本书采用跳跃式的笔法着力还原利恩不愿对外人提及的往事,关于战争正面冲突的描写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利恩心理的变化,后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