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大历史

郭建龙

文化

历史 丝绸之路 中国历史 郭建龙 世界历史 西域 中国

2021-9

天地出版社

目录
楔子 一个僧人踢开的百年外交
戒日王遣使 002
吐蕃王朝 004
吐蕃 - 尼婆罗道的开通 006
一人救一国 009
“高速公路”的关闭 011
哈里发帝国 013
最后的西域朝圣者 016
海上朝圣的僧人 018
两个帝国的兴衰对比 020
第一部 征服时代
第一章 西汉:突然扩大的世界
失败的开拓 025
西汉时的西域地理 031
难以到达的印度 037
第二章 征服和反抗
针对西域的三种策略 043
不两属无以自安 046
和亲的公主 057
当宝马成为祸患 061
遥远的国度 066
第三章 外交时代的纵横家
再建西域都护 070
艰难腾挪 075
三通三绝 079
扩大的视野 082
海外异草 090
第四章 海洋时代的前奏
东南亚的客观世界 094
南大门并入中央政府 097
更遥远的外国之地 100
西方眼中的东方世界 104
第二部 信仰时代
第五章 1000 多年前的背包旅行记
古代背包客旅行记 111
1000 多年前的阿富汗 116
第一次详细的南海记载 122
法显的印度世界 129
法显的旅友们 137
第六章 分裂与信仰
分裂的内亚 143
万里远征为高僧 147
佛教东来 153
佛教化的首都 160
宋云、惠生历险记 170
嚈哒、柔然和高车 175
海上之路 178
第七章 唐代的信仰旅行和异域想象
大唐僧人上天竺 185
神秘的《大唐西域记》 200
玄奘时期的印度世界 207
文学中的舶来信仰 218
唐人的异域想象 223
第八章 传入中国的世界信仰
两个帝国的相遇 228
苏莱曼和马苏第 232
祆教、摩尼教和景教 243
第三部 贸易时代
第九章 从南海到非洲的开拓
远至非洲第一人 255
唐代对外的七条道路 259
蜀身毒道和南诏重塑缅甸 263
唐宋时期的东南亚国家 267
王延德:最后的西域使臣 273
第十章 贸易立国的王朝
外国人行刺引起的贸易变革 277
贸易立国 282
民间贸易与官方贸易之争 288
从丝绸到瓷器 292
唐宋时期的舶来品 296
文学中的外贸 299
西欧苏醒了 303
第四部 帝国时代
第十一章 帝国的使者们
马可·波罗的世界 309
前往蒙古的修道士 320
鲁布鲁克东游记 325
一位国王出访蒙古纪 329
耶律楚材与丘处机 332
第十二章 海洋时代的冒险家
伊本·白图泰眼中的蒙古与世界 343
印度抵御蒙古人 351
鄂多立克东游记 356
一个中国人的吴哥观察记 360
第十三章 融入世界的中国人
巴琐玛:中国人欧洲行 367
汪大渊的海上世界 376
中国终于落后了 378
第五部 帝国依旧,中央已失
第十四章 利玛窦:敲开封闭之门
获得南方的立足点 385
传教士进军北京 390
解开契丹和“蛮子”的谜团 397
第十五章 对外关系变形记
帖木儿宫廷的使者们 405
被死亡解除的东征计划 410
中国与中亚的新均衡 414
赚钱的外交团 422
第十六章 郑和下西洋:官方垄断的高潮
陈祖义事件:明初的对外干涉 426
代表秩序的大舰队 433
下西洋时期的世界 437
逝于中国的外国国王 443
第十七章 明末开关:最后的回光返照
佛郎机进入亚洲 448
第一次致命接触 456
封疆大吏之死:对外贸易的胜利 465
隆庆开关与西荷到来 470
第十八章 重归闭关之路
“弃文从武”的传教士 476
西方人眼中的明清换代 481
逃不脱衰亡的事业 487
前往欧洲的中国人 492
第十九章 敲不开的大门
贸易与叩头 500
小斯当东的选择题 513
两个帝国的相遇 519
受阻的俄国使者 526
尾声 534
丝绸之路大事年表 542
后记 558
参考书目 564
【展开】
内容简介

知名作家郭建龙2021年重磅新作!

一部中国视角下的两千年丝路兴衰史!

中西之间的地理通道如何塑造世界格局和文明走向?

从中国出发抵达世界,从历史着眼预见未来

两千多年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中国自成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和中华文明富有韧性的延续性。但自张骞凿空西域 开始,历朝历代都有层出不穷的使者、僧侣、商人怀着不同的使命和目的,从中国出发,或穿越西部高山戈壁,或远渡重洋,一路向西探索中土以外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带回来的物质和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丝绸之路由此诞生。

这是一部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两千年的文明交流史,也是一部中国视角下的丝绸之路形成、兴盛、演变和衰弱的宏大历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史料挖掘,以生动通俗的文字,还原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外交家、僧人、探险家等的传奇经历。西汉时期,张骞作为使者向西沟通大月氏和乌孙合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唐朝时期,玄奘远赴印度取经;进入宋朝,东南海上贸易贸易兴盛,瓷器、丝绸远销海外;明清时期,伴随着海禁政策的严格执行,丝绸之路逐渐衰弱。

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上的征服之路、信仰之路、贸易之路和帝国之路,在当下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是决定着人类文明走向的未来之路。

【编辑推荐】

1.梳理中国人眼中的丝绸之路全史,展现中国在丝路历史上扮演的角色。

这是一部中国视角下的丝路兴衰史,完整梳理丝绸之路大舞台上与中国相关的征伐、贸易和文明交融。着重挖掘中国传世史料中的传奇故事,从中国出发,展现丝绸之路的形成、演变、兴盛和衰弱的宏大历史,以及中国在丝路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2. 人物故事和文明交融双重叙事线索勾勒丝绸之路大历史。

从穿越地理障碍的探险家、僧人和外交家的传奇故事切入,展现中西之间纵横交错的地理通道如何塑造历史上的世界格局,由表入里呈现丝绸之路上的地缘政治、信仰传播、商贸往来和文明碰撞。

3. 读懂丝绸之路的历史,预见未来的世界格局和文明走向

欧亚大陆的地理构造塑造了中西之间地理通道的路线和走向,一定意义上也决定这沿途国家的历史命运和文明底色。丝绸之路不仅是历史上的征服之路、信仰之路、贸易之路和帝国之路,在当下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是决定着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走向的未来之路。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
热门评论
  • 禅疯子的评论
    堪比彼得·弗兰科潘
  • Fenng的评论
    引用的多是中文资料,略有缺憾。对考古证据用的不多,对史书材料用得较多,但这样其实会带来个可信度的问题。西方学者用考古材料讲丝绸之路,似乎更可取。但总体而言,对驾驭这样一个话题的作者还是很服气。
  • 陆钓雪飘飘的评论
    从长安出发,翻过长安以西的陇山山脉(陕西与甘肃的界山),他们首先到达了位于今天甘肃省兰州市附近的乾归国(当时又称金城),也就是西秦在乞伏乾归统治时的都城。法显在乾归城进行夏坐,三个月后,他们继续前行,到了耨檀国,即南凉首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市)。高铁两小时,走路三个月。从西宁向北,经过祁连山,从一个被古人称为大斗拔谷(今称扁都口)的谷地进入河西走廊。法显就是从这条路翻阅养楼山(即祁连山)进入张掖的。又向前挪到了西凉的敦煌。经给17日的行走,他们走了1500里,才到达了古楼兰,这里在当时被称为鄯善。他们选...
  • 斑点紫罗兰的评论
    阅读过后,个人觉得与《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相比,本书一方面倾向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对外界的探究,无论是张骞、班超、法显、玄奘等人,他们在不同时期让中国认知世界。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说,书中着重写出了各个朝代对于丝绸之路的态度、影响和精髓,以丝绸之路为主线,描述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同时通过冒险人的探究,认识西方世界,中亚等地格局的改变,从民族、种族、到国家的一系列演变,更易读、易懂。
  • 喜喜的评论
    完全没有了郭建龙一贯的写作风格及融入自己旅行经历,感觉是史料的堆砌,而且堆的都让人看不下去,看了十分之一弃。还是更期待《穿越劫后中亚》,如果能出版的话。
  • 韧勉的评论
    本书是站在古代中国视野下,以丝绸之路上穿行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为标志、丝绸之路交通枢纽与关键节点的地理学知识为依据,书写的丝绸之路通史性著作,其通史观点依从从张骞开始讲述,以鸦片战争为结尾的传统角度解说,但是郭建龙作为一个记者出身的作者,他的眼光一直是他的历史非虚构作品畅销的优势,比如对于瓦罕走廊在中古时代就在中西交通中重要性的强调,比如伊本白图泰对蒙古和世界的认知,还比如海上丝绸之路上明代隆庆年开关与西班牙、荷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侵入,还比如近些年来清末的外来使者小斯当东的人生选择等等,都代表了本书...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媒体人出身的自由作家郭建龙老师以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影响为主题的一部通俗史学作品,兼具学术性、普及性与可读性。就学术性而言,作者的记述,广泛参考各类一手史料和重要二手研究文献,同时大量结合自己实地考察的田野成果与生命体验,将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调查与研究方法交织,同时严格基于大历史视角下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为核心问题意识展开论述。正如刘子超老师所言,完全可以跟包括弗兰科潘、刘迎胜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论著形成对话。就普及性和可读性而言,媒体工作的训练,赋予...
  • 请叫额聂小仙儿的评论
    角度和描绘都特别值得看
  • Matt的评论
    一部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交流史,能写全写清楚,实属不易。 但是终归不能当严肃的历史学著作来看吧。 这次终于没有提出类似“帝国密码三部曲”的历史规律了……
  • 鱼的九思的评论
    郭建龙的书基本水准还是有保证的,不会特别差。这书从中国的角度看丝绸之路,史料的引用比较完整,可读性也不错,虽然很多时候对地名的无休止罗列让人昏昏欲睡。全书最大的缺陷在于从头到尾没有一张地图,不可原谅;其次,结论上的新意并不多。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到底有多大意义,终究可疑,中国在现代之前本不以贸易立国,一个致力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对于这条路到底有什么样的期望值和自觉性,似乎也很难追深究,中华上国的心态古今亦然概莫能外。